王雪梅
[摘 要]聚談,是俄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重要的自由主義反對派運動組織,也是俄國自由主義運動家們建立的第一個政治團體。“聚談”作為俄國自由主義運動邁向政黨的第一步,在俄國自由主義運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并且對當時的俄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聚談”;組織;自由主義
“聚談”,英文寫法為Beseda(The Colloquium),漢語意思是定期舉辦專門集會的意思,簡稱為“聚談”。“聚談”的形成有著獨特的歷史發展背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政治經濟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表現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政治上的無能為力。在尼古拉二世大聲呼喊著“俄國的自由主義正做著豪無意義的夢”時,一直試圖依靠地方自治運動方式來改變俄國的自由主義運動家們終于開始覺醒了,他們意識到原有的運動形式不利于他們彼此溝通并采取行動,自由主義運動是時候應該有所進步并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國家水平的可以彼此接觸的組織,于是,他們提議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反對派組織,在此情況下,“聚談”應運而生。不久之后,俄國自由主義運動家們召開了自治立憲峰會,在這次峰會上他們制定了關于成立“聚談”的計劃。
1899年夏季或秋季的某一天,“聚談”第一次會議召開,因為資料缺少,具體舉辦這次會議的日期以及參加這次會議人員的身份不能被確定。在莫斯科一個公寓里,“聚談”的創建者們聚在一起,正式成立了“聚談”。俄國著名自由主義運動家多古盧科夫(P.P.Dolgorukov)的回憶錄記錄了參加這次會議的人員,多古盧科夫的雙胞胎兄弟帕維爾(P.P.Pavel),莎克霍夫斯基(D.I.Shakhovskoy)以及賽爾梅特夫(P.S.Sheremetev)參加了“聚談”的這次會議并對“聚談”。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后,一些人陸續加入了“聚談”,迄今為止確定參加過聚談這個組織的人員人數大概有53人。
“聚談”成立之初,組織的創建者們是想把這個組織建立成為一個能夠替代自治峰會的存在,但這個目標最終并沒有實現。“聚談”與自治大會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不能取代自治大會。最后,他們決定“聚談”應該為了討論當前緊迫的事情并協調自由主義運動而成立。
“聚談”對其成員實行有限制的招收,參加這個組織的人員中的大部分來自于貴族或各省的自治份子以及貴族執法官,總的來說,“聚談”中的大部分成員與自治運動相關,并且他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盡管“聚談”的成員來自于各地,但是“聚談”在莫斯科組織設有“聚談”中央局。1903年“聚談”還選舉了一個秘書作為常設的機構,這個秘書的職責是處理好組織的日程以及記錄組織會議、管理對組織內成員的物質的分發、向成員收集會費、為各種項目籌集資金等事物。從1899年到1905年,在聚談存在的六年中,作為對爆發的日俄戰爭以及1905年被頒發的布里根詔令等事件的回應,“聚談”平均每年舉辦三到四次會議。在這些會議中,成員們交流近期在首都以及各省運動的發展情況,討論重要的政治問題,成員們應該做的事以及組織應采取的策略。
1900年~1901年,“聚談”主要的活動是反對當時的教育部長控制學校的官僚化的運動。1902年~1903年“聚談”參與到反對“農業特別需要者大會”的運動中。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后,“聚談”改變策略,反映整個俄國的自治運動活動的趨勢。
從“聚談”活動中,我們發現“聚談”大部分的活動目標基本上都與自治運動有關,當然也不乏一些比較激進的如參加解放同盟的創建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聚談的活動體現了其自身獨有的特點:
一、溫和性
“聚談”的成員大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貴族或官員,他們一直保持著對沙皇俄國的夢想,在其內部,盡管有著對改革或革命方式的爭論,但是經過討論,溫和派一直占上風,此組織實行的是比較溫和的政策。
二、復合性
“聚談”是一個復合型的組織,“聚談”內部成員沒有一致的觀點,既有堅持以溫和改革方式建立新俄國的溫和派,也有堅持以革命方式建立新俄國的激進派。“聚談”組織的成員同時也可以是其他組織的成員,復合性對組織策略的選擇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使“聚談”能夠在與其他組織進行聯系時具有優勢,但同時也對其自身活動造成了限制。
三、機能性
“聚談”一直有意維持著綱領與目標的模糊,可以說“聚談”成立的目標并不是為了各自由主義運動組織達成一致,而是為了能夠彼此實現團結。在這個過程中,“聚談”是自由主義溫和派與激進派的橋梁。對于“聚談”的成立,與其他組織不同,組織復合性是團結的基礎,因此,“聚談”的領導人一直堅持在綱領上有意的模糊與溫和,以達到自己機能的順利運轉,從而實現自己的作用。
“聚談”的以上特性反映了其作為自由主義第一個政治團體的不成熟,同時這些特性也對“聚談”自身活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聚談”的建立體現了自由主義前進的重要一步,通過“聚談”,各個自由主義運動組織能夠更好聯系在一起,推動了自由主義運動進一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祝政宏,《羅曼諾夫王朝的最后日子:沙皇滅亡的上層危機》,三聯書店,1977年版。
[2]Shmuel.calai ,《The Liberal Movement in Russia (1891-1905)》,Co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p.134.
[3]Terence.Emmons,The Beseda Circle, 1899-1905,The Slavic Review,1973.p.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