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萍
[摘 要]延安時代,在黨的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尤其至今仍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今天我們對延安精神的學習不免會對其進行追根溯源,即離不開對原生態延安精神的思考。我們可以發現:中華民族的革命傳統是原生態延安精神形成的歷史淵源,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嚴峻形勢是其形成的現實條件,而延安正是孕育原生態延安精神的肥沃土壤。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原生態延安精神;形成
莫里斯·邁思納曾說過,延安時代留下了“一部分是制度方面的遺產,另一部分是神圣的革命價值觀念方面的遺產”,[1](p.65)這里的精神遺產主要指我們所說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延安時期還沒有形成明確的總體概念和體系,它是后來人們反過來對延安時代那種精神的認識和概括,所以筆者將延安時代的精神遺產稱為原生態的延安精神。它概括起來主要包括:抗大精神、延安整風精神、南泥灣精神、延安縣的精神、南區合作社的精神、延安“五老”精神、白求恩精神、張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精兵簡政精神,勞模精神等,它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的思想理論、意志品德、精神風貌和階級氣質。這些原生態的延安精神形成就在于其獨特的歷史和現實條件。
一、原生態延安精神形成的歷史淵源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2](p.623)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追求自由、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積極創新、銳意改革的革命精神,探索實踐和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民為邦本”的為民精神、勤勞節儉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寬容博大和互愛互助的精神等,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它們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精神之源。這些寶貴的民族精神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和豐厚的文化土壤,構成了原生態延安精神得以生存和成長的深厚根基和文化淵源。原生態的延安精神雖然以民族精神為自己產生的基礎,但是,它決不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機械式搬照抄和單照地復制粘貼,而是在積極吸取和繼承傳統文化優秀成份的同時,結合現實和時代的要求,對其進行了深刻而廣泛的創新和升華,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3](p.121)
馬克思主義的成熟和其在中國的傳播為原生態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共產主義的信仰,是我們黨的革命事業不斷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也是共產黨人不懈奮斗追求的精神支柱。從共產黨成立到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已經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十多年艱難曲折的斗爭,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在此期間也形成了一些優秀的革命傳統精神,如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等,這些寶貴的精神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軍民在艱苦奮斗、英勇殺敵的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原生態的延安精神是對前者的繼續發展,它是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的,繼承了這些精神的精髓,又結合了延安革命斗爭的實際情況,并在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發展和升華。
因此,原生態延安精神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共產黨人是靠共產主義理想的激勵和感召,才有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例如,在大生產運動中,戰士們“勞動高于一切”[4]、“務重于生命”[5]的口號,正是源于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不移和無限敬仰。
二、原生態延安精神形成的現實條件
自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把中國的國門打開以來,中國由獨立自主的封建大國一步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亞病夫”。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造成了“天涯何處是神舟”的慘狀和中國社會積貧積弱的情境,如同蒼蠅一般的列強也吸干了中國人民身上的血。中國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下,毫無政治權利,甚至連生存的權力也沒有了,毫無尊嚴地茍延殘喘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2](p.623)。“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直至抗日戰爭,都是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2](p.632)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奔赴于反帝反封建的第一線,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成為了他們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隨著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的變化,中國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日本轉變了對華作戰方略,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有限的軍事進攻為輔,對廣大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軍事“掃蕩”;國民黨在五屆五中全會上制訂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政策,不斷挑起國共摩擦,制造了“皖南事變”,停發了八路軍軍餉,對邊區進行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再加上邊區大量脫產人口的增加和自然災害頻發,陜甘寧邊區抗日根據地進入了極端困難的時期。
為了克服困難,鞏固解放區,堅持持久抗戰,黨中央制訂了“十大政策”,實施了:加強對敵斗爭;建立“三三制”政權;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實行精兵簡政;開展擁軍愛民和擁軍優抗的群眾運動;加強黨的統一領導;開展生產運動;整頓黨的作風等。其中,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是推動整個工作繼續前進,戰勝日寇和國民黨進攻的中心環節,是鞏固解放區,奪取抗戰最后勝利的精神基礎和物質基礎。“這兩個環子,如果不在適當的時機抓住它們,我們就無法抓住整個的革命鏈條,而我們的斗爭也就不能繼續前進。”[6](p.1107-1108)原生態的延安精神也就很難有所依附。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帶頭參加大生產運動,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形成了以延安縣精神、南區合作社精神、南泥灣精神等為代表的原生態的延安精神。在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全黨還開展了整風運動,實現了全黨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團結統一,形成了堅定的政治方向和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所以,有人認為,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是原生態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黨中央確定的這兩大邊區建設的中心任務,廣大干部群眾一邊整風,一邊參加大生產運動,既清算了“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又戰勝了困難和封鎖,保證了抗日經費的供給,人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為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因而,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對延安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客觀的促進作用。
三、延安是原生態延安精神形成的沃土
延安位于黃河的中游,坐落于黃土高原的腹部,東有九曲黃河,北有萬里長城,南有黃帝陵。在這片古老而神奇、宏厚而質樸的土地上生存著一群人。他們身上流淌著奔流向前的黃河母親河的血液,凝聚著中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懷揣著炎黃子孫酷愛自由、反抗侵略的追求。然而,這里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干旱、冬季寒冷干燥,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因而對農作物生長和農業產量具有很強的制約性。
延安,“上一世紀伊斯蘭教徒起義的蹂躪和20年代饑荒的結果,人口銳減,大量可耕地荒蕪”,“黃土土壤肥沃,而且易于耕種”,在蘇維埃政權下當地居民有了地,有獨立創業的傳統,而且他們耕種自己的土地,對增加生產就有更大的動力。[7](p.187)正是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下,邊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高潮,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憑借著一把鐵鍬,一把鋤,把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抗大師生挖掘建造了一排排光鮮敞亮的窯洞,延安縣同志們完成了1942年8萬畝的開荒計劃,邊區人民實現了豐衣足食。
黨中央安家于延安是延安精神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國民黨的貪污腐化、消極抗日,民心大失,大批的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各地難民也蜂擁延安,再加上革命力量的發展,延安的人口多了很多。一方面大量脫產人口的不斷增加會加深邊區糧食和日常生活用品供給的壓力,另一方面,他們也增加了邊區的勞動力,如大批的軍隊和黨的工作人員可以投入生產運動,從而形成了一種嶄新的精神面貌,這就是原生態的延安精神。所以,當年的延安,既是中華民族精英薈萃的寶地,又是中共中央領導全民族抗戰的指導中心,也是新民主主義的示范區,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各項政策率先在里試行,取得經驗后再推廣到其他抗日根據地,這就使延安精神的產生具備了得天獨厚的社會基礎與政治保障。
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革命斗爭的歷史淵源和中國社會的國情、邊區身處封鎖包圍的客觀現實,在中國陜北豐厚而貧瘠的黃土地上交匯,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民族精神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在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烽火中得到錘煉,形成原生態的延安精神。由此可見,延安精神是繼承與發展的,它既吸收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傳統,還繼承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延安精神是開放的,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神、品德和作風的結晶。
參考文獻:
[1]莫里斯·邁思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的中國[M].杜蒲,李玉玲,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