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梅龐海宏
解讀《三國演義》“悲情人杰”諸葛亮形象
◎李景梅1龐海宏2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諸葛亮伺奉了二朝君主劉備和劉禪,成為一代賢相,他的目標是上報君恩下安黎庶,結束三國鼎立的混戰局面,但窮盡一生終究未能實現這宏大的愿望,令無數英雄為其扼腕嘆息。縱觀諸葛亮一生,27歲之前是他的求學之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過著閑云野鶴般的瀟灑日子;27歲出隆中隨劉備東征西戰,鞍前馬后、出謀劃策,奉獻著自己全部的智慧;劉禪繼位,諸葛亮是托孤大臣為相父,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拼盡自己全部的心血只為實現劉備“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遺愿;54歲病逝五丈原,完成了他壯觀而又悲劇的一生。其生可悲,其死可敬,一生壯觀堪稱一代人杰,本文中筆者就其悲情形象展開研究。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一部長篇歷史主義小說,他以宏大的結構,精妙的構思,豐富的人物為我們呈現了一幅風起云涌的三國時代畫卷。諸葛亮無疑是這幅畫卷的主要人物,是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歷史上對諸葛亮形象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綜合起來無非是集雅士、賢相、智者于一身,這樣的形象受到無數統治階級的青睞和文人儒士的崇拜。
1.雅士的諸葛亮
其內心之優雅,保持著“我本是臥龍崗閑散人”的灑脫;其居住環境之清幽,不富麗堂皇卻別有韻味;其結交之朋友,雖不為官卻對天下大事有著清醒認識;其題詩詠句寓意精妙高深,為臥龍先生的諸葛亮風采于此可見一斑。劉備第一次到臥龍崗就聽到有人吟詩“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二顧茅廬時聽到“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火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三十七回)。詩句一次比一次寓意深刻,意境豐富,諸葛亮居住的環境、結交的朋友尚且如此,那么諸葛亮本人是什么樣子的呢?從側面烘托出諸葛亮雅士之形象。此極言其雅士之風流。
2.賢臣的諸葛亮
自比管仲、樂毅,對蜀漢事業兢兢業業,對劉氏父子一心一意。幫助劉備匡扶漢室、一統天下作為自己的畢生目標。為劉備制定“先取荊州為家,后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戰略決策。劉備死后對劉禪也是忠貞如故,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嘔心瀝血地幫助劉禪實現一統天下。《三國演義》一百零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諸葛亮給劉禪的遺表中一方面諄諄教導他要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進賢良、斥堅邪,言辭懇切,讀來讓人潸然淚下;另一方面,不使自己家里內有余帛,外有贏財。諸葛亮為了劉氏父子奉獻了自己全部的熱血和青春,自己卻是這樣的勤儉節約,對后世兒女也是如此要求,他成為了后世賢臣形象的代表。
3.智者的諸葛亮
上通天文,火攻時利用風向,借箭時利用大霧;下識地理,作戰時充分運用地形優勢埋伏軍隊;知奇門遁甲之術,巧布八陣圖;明曉陰陽之理,設七星臺祭風,回祈攘之術;
看陣圖;明兵勢;除了這些學習得來的外部條件之外,本身也是膽大心細,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百萬大軍。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天下,水鏡先生夸他“得其可安天下”,輔助劉備從無立錐之地到三分天下。赤壁之戰發生之前、之中、之后,無一不體現了諸葛亮超人智慧,遠大謀略。從舌戰群儒開始,使孫權帳下無數文人儒士啞口無言、滿面羞愧,再到智激孫權周瑜,為聯吳抗曹奠定了初步基礎。諸葛亮成為了智慧的化身,魯迅評價其為“智而近妖”。
1.用人不當的性格悲劇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補綴乾坤之能,在知人用人方面卻犯了兩個大大的錯誤,致使決定蜀漢命運的大好機會被錯過。
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先取荊州為家,后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荊州是北伐曹魏南攻孫吳的絕佳戰略要地,劉孫為了荊州長期明爭暗斗,就連曹操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奪取的野心。大家都深知他的重要性,所以劉備在取西川時,諸葛亮留守荊州,關羽、張飛、趙云一并留下,荊州兵力遠比取西川的眾多和精良。但是,當龐統軍師戰死落鳳坡,劉備需要軍師時,便派關平給諸葛亮送信。諸葛亮當然明白劉備的意思是要關羽把守荊州。雖然諸葛亮深知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剛愎自用、缺乏謀略,對關羽守荊州頗為擔憂但還是交給了關羽,而不是最合適的人選趙云。諸葛亮之所以聽從了劉備的安排,可能是怕傷害了劉、關的兄弟之情,礙于劉備的情面,但是當君主的決策失誤時,作為臣子是一定要勸解的,而不能任其將錯誤發展下去。常言說“文死諫,武死戰”,諸葛亮作為臣子沒有盡到自己勸諫的責任,如果他對劉備分析了利弊那么或許劉備就會改變自己的主意。當關羽一步步違背諸葛亮臨走囑咐的八字原則“北距曹操,東和孫權”時,一步步破壞著諸葛亮一手建起來的“聯吳抗曹”原則時,諸葛亮不僅不及時制止相反迎合關羽驕傲自大的脾性,稱贊關羽為“美髯公”。到后來關羽怒罵諸葛瑾并且拒絕與孫權之子聯姻,諸葛亮才意識到荊州危矣,但他還是沒有采取果斷措施調回關羽,致使荊州失陷、關羽被殺。接下來的張飛被殺以及劉備傾蜀國之力討伐孫權,劉備病死白帝城,都是由關羽被殺而引起來的,可以說是由于諸葛亮的用人不當而造成了這一系列苦果。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司馬懿父子被罷官,蜀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隴西、南安二郡應時降,圍天水,拔翼城,虜姜維,驅略士女數千人還蜀”(陳壽《三國志》),滅魏形勢一片大好。諸葛亮明明知道街亭是漢中咽喉之地,魏軍也一定從這里過去,取得街亭意味著戰爭的勝利,失去街亭只會功虧一簣,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否守得住街亭就成為了戰爭成敗的關鍵。諸葛亮再三斟酌把守街亭的人選,最終從眾多良將中選擇了并無實戰經驗的馬謖,馬謖失街亭,致使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失去了滅魏的大好機會。此后出祁山北伐中再也沒有了這樣好的機會,諸葛亮用人失誤不僅葬送了蜀漢滅魏的大好前途而且使諸葛亮在以后的北伐中嘔盡心血也是徒勞無益。劉備在臨死之前對諸葛亮說“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臣相宜深察之”(《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但是由于諸葛亮的偏愛,對劉備的話并沒有放在心中,而是“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三國演義》),直到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才想起了劉備的臨終之言,但是悔之晚矣。諸葛亮在知人用人上可謂是一再的犯錯。
2.事必躬親的性格悲劇
諸葛亮自隨劉備出山后,一直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地做著自己分內之事。伺奉劉備時,擔當著“軍師將軍”和外交說客,負責著后方物資保障工作,負責著外交締結聯盟,沒有直接參與軍事戰爭。尤其在赤壁之戰中,只是充當了孫劉聯盟的外交人士,對戰爭本身并沒有直接參與。伺奉劉禪時,諸葛亮擔當著軍事指揮和相父的角色。他親自上戰場,親自指揮作戰,南征孟獲,北伐曹魏。此外在蜀國時,總攬蜀國軍政大權,行使臣相一職。諸葛亮自身性格小心謹慎,劉備又把托孤之任交付于他,并對諸葛亮說劉禪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就取而代之,這使得他在劉禪身邊過的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在軍國大政上“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在軍中事務上“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閱覽”;在人生信條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這種事必躬親的態度,使他身體每況愈下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若皆身親其事,將形疲神困,終無一成(《一百三回》)。抓大放小,統領全綱,才是一個將帥應有的作為,若事事都要親力親為,誰都不可能忙得過來。諸葛亮逝世時年僅54歲,恐怕和他事事親為有直接關系吧。
諸葛亮事必躬親的另一個嚴重后果就是導致蜀國人才匱乏,出現了“軍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嚴峻局面。在諸葛亮死后更是愈演愈烈,出現了蜀國后繼無人的情況,奸臣、宦官一味蠱惑劉禪,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亡國。出現這樣的結果只能說明諸葛亮對人才的教育不夠,沒有讓人才得到充分的鍛煉和發揮,沒有開發出人才的潛在價值。據歷史記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天賦很好,聰明伶俐、有膽有識,雖然不能和諸葛亮相提并論但也遜色不了多少,在當時也算是小有名氣。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兵分二路,由子午谷、斜谷進擊,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的大膽構想,諸葛亮沒有采納,在以后的北伐中都沒有給魏延盡情發揮才能的機會,在自己死后還要安排人除掉魏延。諸葛亮在識人知人用人上不僅不加以培養還極力地排除異己,致使蜀國人才匱乏。
1.時代悲劇
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道出了諸葛亮的悲劇。諸葛亮出山時,劉備無寸土之地,但三分天下乃大勢所趨,諸葛亮和劉備如乘風破浪一般創下了兩川二世三分鼎立的基業,這也是諸葛亮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時候。劉備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相互之間亦臣亦友,言行舉止少約束。以關羽敗走麥城為界線,蜀漢事業走上了下坡路,
關羽被殺,劉備為報一己私怨舉蜀國之力討伐孫權遭到慘敗,白帝城托孤,諸葛亮身份由軍師轉變為相父。曹魏的強盛不僅使滅“魏”成為一廂情愿,反而自身被滅的危機倒是越來越緊迫。嚴峻的態勢發展使諸葛亮不能不時時憂患蜀漢的前途,“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三分天下,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九十一回)。劉禪軟弱昏庸,諸葛亮受托孤之重,自身為相父,獨自支撐蜀漢大局。
在當時,諸葛亮能做到的就是形成三國鼎立,如果硬要違背天道發展規律形成一統天下,這不是人謀就可以辦得到的,“人定勝天”的前提條件是要符合規律。“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諸葛亮的智謀才華不在伊商呂望之下,但是終其一生只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的結局,主要原因就是大漢氣數已盡,孔明“愿以只手將天補”是徒勞的,只能徒費心血耳。諸葛亮籌劃良久,想要在上方谷燒死司馬父子,結果傾盆大雨將滿谷之火盡皆澆滅,最后諸葛亮只能無奈地發出一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的感慨。劉備集團占得是“人和”,也就是得民心,但并沒有實現“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不得人心的司馬氏卻三分歸晉使天下統一。六出祁山,諸葛亮舊病復發,姜維建議用祈攘之法延長壽命,結果主燈被魏延撲滅。這都說明天命難違。
蜀漢偏居一隅,人才匱乏,國力空虛,東西左右都不得突圍,坐等滅亡和以攻為守都是一樣的結局,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在后出師表中說:“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九十七回)處于這樣不尷不尬的境地中,諸葛亮唯有把希望寄之于北伐僥幸成功,但北伐中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終究就是成功不了,而諸葛亮卻是為北伐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夙興夜寐,甚至為其搭上了性命。順應天命之人生活安逸,逆天命之人注定勞累卻并不能改變天意,諸葛亮不得其時至此一覽無余。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以一種“慣看秋月春風”的姿態看這世上紛紛擾擾的事情,以一種“一壺濁酒喜相逢”的心態和朋友把酒言歡,或許諸葛亮的人生也會是一種安逸和超脫,那么歷史上便少了一種激勵人心鼓舞士氣的英雄氣概,亦少了諸葛亮這樣一位悲劇英雄,那么我們中華民族就不再是一個頑強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我們民族的精神魂魄也將不復存在。
(作者單位:赤峰學院文學系)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