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明
恢復建設生態錦江木屋村落的設計思考
◎趙曉明
長白山國際度假區南區在果松村落成后,魯能、恒大、秀蘭集團等較有實力的國內企業相繼在附近投資,長白山原生態旅游市場越來越大。木屋村落原生態的木墻、木瓦、木煙囪、木柵欄、木柴垛以其獨特的風貌,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從長白山地區整體的角度考慮對這里的木屋建筑群進行恢復及規劃建設,使之與國際度假區南區旅游相呼應。從保護歷史尤其是原生態滿族文化的高度,做出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使錦江村木屋不僅成為漫江鎮,而且是長白山旅游的必游之地,設計打造長白山文化經濟產業鏈,進而向世界展示長白山滿族傳統的居住方式與生存文化,使最后的木屋村落重放異彩。
保護 生態 木屋村落 滿族文化
錦江木屋村落原名“孤頂子村”,位于吉林省撫松縣漫江鎮南側2.5公里,它經歷了一百余年的滄桑歲月,以其木屋建筑群而聞名于世。當年這里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一個山溝只有幾戶人家、幾間木屋,到現在也只有三十幾戶人家。據說,最先住入這里的人們用木頭壘垛成房子,開始了“棒打狍子碗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黑熊野豬進園子,人蛇同睡被窩里”的生活。他們早出晚歸 “跑山”,山里樹叢中到處是寶,有山菜、野果、中藥材;秋天里結伙拉幫進山挖“棒槌”(人參)打松籽。
木屋村落歷經滄桑、完整保存至今,是如今長白山區保存最完好的。奇跡延續著木屋村落,它依然保存著金代女真的建筑風格,是滿族文化的古老遺存。據資料可查,1908年長白府幫辦劉建封踏查長白山,對漫江與漫江木屋有詳細記述;到1930年《撫松縣志》也對漫江木屋作過詳細記述。2012年3月“國際木文化學會學術研討會暨長白山之旅”在撫松縣召開,其重要考察內容是錦江木屋,這使“最后的木屋村落”重放異彩。
木屋建筑群是非常寶貴的滿族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旅游價值。隨著長白山旅游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多的游人及藝術家開始對錦江木屋村落青睞關注,這里的木墻、木瓦、木煙囪、木柵欄、木柴垛乃至整個村落的三十多座房屋見不到一塊磚瓦,它完全可與北京四合院、云南竹樓相媲美。2006年,被撫松縣列為縣級傳統民居文化遺產保護單位,2008年,被白山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確定列入吉林省申報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項目。村落沿用至今的小木屋,被當地人稱為“木嗑楞”,意為用圓木鑿刻壘垛造屋,妤像上下牙齒咬合在一起,又稱之“霸王圈”,意喻非常牢固,建筑學上稱之“井干式”房屋,如同用圓木圍成的井口護欄。可經百年風霜而不朽。它的特點是不用磚瓦和石灰,僅以四塊石頭用來鋪墊最底層的木楞。錦江木屋村落的歷史延革,木屋的構造與特色、生存現狀,木屋文化的保護與旅游開發價值非常重要。只有科學藝術地規劃建設,才能使木屋村落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發展長白山旅游經濟,在保護和恢復的現有基礎上,設計做出一個科學合理的項目規劃。請有名望的專家、設計師規劃設計。對熱衷服務于做生態環境建設的有志之士,多給與幫助和支持,建設一個完美的魅力四射的生態旅游圣地,讓更多的游人來看長白山腳下的“木屋村落”。
恢復建設要從村落的原址原生態風貌出發。懇請村落里的房主,撤掉所有木屋建筑群上多余的塑料膜,它不倫不類地污染環境,太影響木屋村落的整體感覺了。村委會要及時搶救或修補一些危房,讓木屋恢復本來面目。這些都是先人所創造的木文化積淀,是長白山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
錦江木屋村落是長白山滿族木文化遺存。多收集和挖掘素材,建立健全一個博物館或展覽室,包含一些購物、餐飲、住宿的場所。作為一項重要文化產業,一定要有社會各界強有力的支持。錦江木屋村落被定為“長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能保留下來已經是非常不容易。它是不可再生的滿族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保護與開發價值。日前,由于長白山區森林的大量采伐,原始森林所剩無幾,伐木受到了嚴格限制,已經沒有條件再造木刻楞式住房。這里的農家房子四周四五畝地的范圍均為自家領地,栽培人參、貝母,培植木耳、蘑菇,充分利用山林資源發家致富。村落環境沒有工業污染,真是一片生態的凈土世外的桃源。
保護及維護村落的一草一木,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只有愛家,才能換來外來游人自覺遵守道德規范,也就會吸引更多的人。保護木屋、弘揚木屋文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是為后人留下祖宗傳承至今的原生態家業。要讓長白山人創造的木屋文化得到傳承、發展,從保護歷史尤其是原生態滿族文化的高度,做出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使錦江木屋不僅成為漫江鎮,而且是長白山旅游的必游之地,進而向世界展示長白山滿族傳統的居住方式與生存文化。滿族木屋文化遺存將為長白山文化旅游發展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1]王純信《最后長白山滿族非物質文村落化遺產保護研究》《最后的木屋村落》
(作者單位:撫松縣重點項目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