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明岑
“知天下”與“參天下”
——淺論大眾媒介文化構建下的對話型社會
◎鄒明岑
我們的社會由媒介構建,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介的出現,媒介的影響力對社會的全方位滲透,社會開始約等于媒介,本文主要通過大眾媒介提供的公共空間與多元表達方式探討其構建下的對話性社會。
大眾媒介 參與 對話型社會
我們的社會由媒介構建,人們生存于社會中實則是生存于媒介中,正如同斯諾所說的那樣,“我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受媒介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于得聲稱我們生活在‘媒介文化’之中?!焙唵蔚卣f,媒介就是傳遞大規模信息的載體,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的總稱,一般又被稱為大眾傳播媒介,它以收集、加工并傳播信息為基本功能。隨著現代互聯網等新興媒介的出現,大眾媒介的表現方式更加多樣,于真實世界之外營造出了一個不斷擴張變換的虛擬世界,在對社會進行著全方位滲透的同時更深刻影響著社會文明的建構。比如海量的網上信息讓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全民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在大眾媒介的輔助下真正得到了實現;大眾運用新興網絡一點即知、一點即言發表言論、交流對話等。本文在這里主要討論的便是大眾多元媒介構建下的對話社會。
“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出現將稍縱即逝的口傳語音定格成永恒,從此,文字成為中華文明最權威的記錄方式并最為有力地影響著傳統社會文明的構建。在傳統一元文字媒介構建的社會中,所有的信息實則是一種單向的傳播,信息的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很少能主觀能動地進行反饋,因為書寫與識字的權利已被統治者也就是信息的傳播者進行了壟斷。這便陷入了“一種迷幻的漩渦”(麥克盧漢):統治者即傳播者將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書寫下來形成文字,向人們進行傳播,少數掌握文字識寫技能的受眾通過接受書寫媒介所傳達的信息進而被統治者肯定,成為下一個利益維護者和信息傳播者,如此循環往復,代代相傳地構建著統治者的利益大廈。如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宋真宗在《勵學篇》中會對讀書有這樣的神話描寫: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惫糯鐣鹘y的一元紙質媒介成為傳播君主意志的主要方法,在其構建的獨白的社會中,統治者構建了一個神話,即只有掌握文字編碼的“精英”們才有知曉的權利和能力,普通的民眾沒有必要參與對話,他們只負責服從。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的那樣每一種媒介都以獨特的方式操縱著時空,每一種媒介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的知覺和社會結構。過去的幾十年間,大眾媒介發生了極大的進步與變革,各種新媒介不斷涌現,以博客、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為代表的新媒介顛覆了傳統社會交往的格局。
1.多元媒介符號的類表達——對話的可能
每一種媒介都有其獨有的表達方式,傳統的表達即針對某一事件事實的單一表述方式,即事實只有一個,非黑即白,即使有不同的聲音也會最終被正統聲音洪亮的擴音器消散得不為人知。大眾多元媒介下的類表達是受孟華先生類符號理論的啟發而得來,即通過多種媒介符號不但達到表達方式的多元綜合更注重表達結果的多元并存,即承認對于同一個事件的不同“聲音”以及不同可能性的存在。
在某種程度上,媒介是信息發出者強迫人們接受信息的符號化外力手段,即信息的發出者將想要傳達的信息通過符號化的方式變得更方便為人們所接受。但每一種媒介都會有自身的局限,斯洛文紀亞的阿列西·艾爾雅維克在其《眼睛所遇到的》一文中指出圖像是一種不被當作符號的符號,偽裝成或者對于相信的人來說, 實際上具有自然的直接性和呈現性。在古希臘也一直有這么一句話流傳至今:“文字是毒藥,讓語言死亡,文字以否定語言的方式讓語言進入高級狀態?!?/p>
面對這些局限,大眾傳媒的多元符號化方式將圖畫、文字、聲音等結合在一起,通過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不同著眼點和不同出發點的報道,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讓各種符號化的方式“語言”(圖語、物語、字語等)消解自身的界限,與他者融合,形成一種圖文音像的綜合類表達效果。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出“媒體即隱喻”,即媒體能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來定義這個現實社會,隨著新媒介的不斷涌現,大眾媒介的多元類表達便成為現代社會中不斷追求真相的人們為著隱喻背后的真理所做的最初的努力與探索,它通過言文圖音等并行綜合的方式來最大限度地逼近著真相,并將其進行著多元的類表達,為大眾的對話提供著最基本的可能。
2.公共空間——對話的空間
對話需要空間。洪濤在古希臘政治哲學研究中曾經談到:“如果沒有空間,只有兩種情況:混沌、靜止和死亡;空間之外,非神即獸?!惫部臻g是哈貝馬斯在他的《公共領域的結構性轉變》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它是公共權力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中間地帶。公共空間是一個對話型社會的主要標志,每一個個體的人都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處在社會關系網中的人,需要與他人發生聯系,在與他人的交流合作中共同構成社會,公共空間的存在可以將散落的人串聯起來形成社會并進一步培養公民的對話意識。
公共空間有兩種存在方式:實物的公共空間,如城市中的廣場與公園;虛擬的公共空間,如社交網絡,論壇等等。不論是實體還是虛擬的公共空間,二者共同的特點便是為個體發出自己的聲音與他者對話提供了有力的平臺。如果說大眾過去是在單向地被動接受狀態下完成的信息接受,那么現在隨著各種媒介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可以做到隨時隨地與人對話、交流,任何人可以隨時在公開的站點上發表自己對有關事物的意見和建議。寧波網通過構建“對話”網絡專欄作為公眾交流的公共平臺獲得了2011年第21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主要在于通過公共空間的建構,使網民與權力部門通過對話來社情民意,共同協商構建和諧社會。
3.民眾的參與——真正的對話
真正的對話是人類生存的本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話語權力演化更替的歷史,可以說言說決定著一個人的存在。傳統社會大眾長期處于不平等地位的失語狀態,現代大眾媒介構建下的對話型社會,為每一位公眾提供了平等的話語權,他們只需要輕敲鍵盤便可以瞬間將世界盡收眼底,同時還可以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言論,與其他雖未謀面但卻平等存在于電腦屏幕上的他者進行真正的對話,而不用顧及電腦屏幕后坐著的究竟是高官還是百姓。
絕對的平等是不存在的,但大眾媒介構建下的對話社會將相對的平等發揮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在這種對話精神的指引參與下,大眾的力量被深深地凝聚在一起,就像德國《時代周刊》對于中國網民有著這樣的評價:“德國不怕中國,就怕中國新興媒體凝聚起來的中國民眾?!笔堑?,大眾媒介將千千萬萬個中國網民集合起來,凝聚成了足以讓高山低頭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對話是對話雙方平等真誠的交流,不應該存在官民不平等更不可為一己私利散布虛假偏激的言論,大眾傳媒呼喚社會大眾參與其中,發出自己真實而又理智的聲音。
總之,任何社會都有對話的存在,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傳統媒介構建下的傳統社會沒有對話,只能說參與對話的民眾數量和對話的程度以及質量不同,現代大眾媒介的多元化新型傳播模式將對話的精神深深滲透進社會的肌理骨髓,使大眾生活在一個全新的對話型社會之中。
[1] 斯坦利.巴蘭.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M] .曹書樂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2]鮑立泉.數字傳播技術發展與媒介融合演進.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3] 代云紅.媒介場視域中的多重證據法[J].云南曲靖師范學院學報
[4] 劉俐莉.大眾傳播媒介--公民教育的新平臺[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7(1)
[5]張天勇.論符號拜物教—從媒介角度看[J].重慶社會科學,2007(11)
[6]王貴斌.媒介、社會真實與新聞文化的構建[J].理論探討,2004(1)
[7]陶東風.新文化媒介人批判[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3(6)
[8] 羅貽榮.走向對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 姜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