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琳
試論美術鑒賞中的通感作用
◎趙 琳
美術鑒賞是一項審美活動,同時也是心靈凈化、精神升華的重要過程,強調的是人對藝術、對美的理解,從而獲取心靈上的一種情感共鳴,最終有所啟發和領悟。在美術鑒賞過程中,通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途徑,能夠增強鑒賞者自身藝術感受力和領悟力,使其更加準確、深刻地理解美術作品。本文主要針對美術鑒賞中通感的作用展開討論。
美術鑒賞 通感 作用
通感又稱“移覺”,就是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并借助聯想引起感覺轉移,從而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在藝術創作和鑒賞過程中,通感使得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而美術鑒賞是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基礎上,產生一種心靈和情感上的共鳴,實現了審美感受和理性認識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是人們培養審美情趣、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將通感具體應用到美術鑒賞中,并貫穿于鑒賞全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文將就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論述。
美術作品創造過程中,畫家往往通過一種色彩、線條的搭配,創造出獨特的意境,并將自己的藝術造詣加注到這種意境當中。鑒賞者進行欣賞時,不僅要從作品本身感悟到藝術之美,而且還應超于作品本身,深刻理解畫家進行美術創作的深層含義和表達情感。通感在鑒賞過程中的利用,能夠將人的注意力從畫面本身的欣賞轉移到作品所傳達的意境,從而達到知其本、讀其意的鑒賞目的。不同畫家、不同創作風格所傳達意境均有所差別,鑒賞者要具備一定的通感欣賞經驗,同時結合自身的體驗和領悟,才能真正理解美術作品傳達的意境,而不僅僅停留在線條、色彩、畫面的欣賞上。
任何一種藝術作品,都傳達了創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或對生命的感慨,或對生活的感悟,或對人性的思考。美術屬于視覺藝術,但通過通感,可大大彌補美術作品中的表現不足問題,賦予客觀物象形態化和生命力,從而引起人們感官上的共鳴。通常情況下,畫家主要通過造型、色彩、線條、明暗變化將自身的思想情感充分體現出來,在進行作品鑒賞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移情作用,將自身所掌握和體會到的生活經驗與畫面相互疊映,從而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通感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力,鑒賞者在充分感受和理解美術作品的基礎上,通過對具體畫面產生與之相關的各種形象,進而從作品中體驗到作品傳達的藝術氣息。這個過程中,聯想的寬度和廣度與個人生活閱歷、文化素養息息相關,那些生活閱歷豐富、文化素養高的人,往往能夠透徹領悟到美術作品的獨特魅力。例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向人們描述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對作品進行欣賞時,應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欣賞作品帶來的強烈藝術效果。而通感,則能夠充分感悟到500多名衣著不同,神情各異的人們的生活,并產生與之相關的聯想,將自己置身其中,感受繁忙的碼頭和熱鬧的市區,從中享受到美術作品的魅力。
美術作品具有一定時代性,畫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往往以現實生活為原型,并在自身理解的基礎上提煉。美術鑒賞不僅僅是視覺沖擊的過程,更是感官相互融通,情感轉移、互動、升華的系統過程,同時也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鑒賞者在美術鑒賞過程中,除了理解作品創作背景及畫家經歷,把握美術所傳達的意境,全方位解讀作品之外,還應該利用通感,展開豐富的想象,將自身的經歷和感情融入到作品當中。只有跨越時間界限,以時代的眼光進行重新審視和解讀,才能在獲得豐富審美體驗的同時,豐富作品內涵,實現對藝術作品的再創造。例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創作于二戰時期,畫家描述的是德國法西斯主義對西班牙一個小鎮格爾尼卡的空襲轟炸,表現的是痛苦、受難、獸性,也體現出畢加索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死去人們的哀悼。后人通過通感對作品進行鑒賞時,仿佛能夠聽到炸彈轟炸的聲音及人們的哭喊聲,從而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并升華為對人類苦難史的強大悲憫,這同時也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
總而言之,通感是美術鑒賞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不僅能夠使鑒賞者更加深入、透徹理解美術作品,而且還能突破時空限制,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并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藝術二次創作。因此,對美術鑒賞中的通感作用進行深入探討,十分有必要。
[1]郭琳,匡智峰.高中中國美術鑒賞教學效果現狀調查分析——以江蘇泰州地區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3,(18):112-113.
[2]沈艷麗.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實踐與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2,(05):130-133.
[3]李易蔓.“線型教學法”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的實踐研究——《獨樹一幟——中國山水畫》教學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4,(02):154-155.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