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俊威
中國古代建筑:制度符號下的美
◎賴俊威
中國古代建筑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物化體現,通過一種綜合性的表現方式反映古人的生存態度和審美情趣。本文主要著眼于制度層面對中國古代建筑進行簡要的研究和分析,緊扣“建筑的制度特征——穩定性結構——古人在建筑時空中的身體性存在”的線索進行闡述,以期呈現制度下的中國古建筑的美學特征。
中國古代建筑 制度 穩定 身體性存在
1.制度化的空間
曾有外國學者這樣總結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之法:(1)墻的圍繞;(2)中軸;(3)南北向;(4)中庭?;诮ㄖ嫵?,對中國古代建筑特征的概括無異于管中窺豹,但也從一定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筑極具層次感的制度意識:制度之下的建筑,恰是建構在以主體意識、文化認同、政治理性與權力組織所連結的系統上。人和建筑所形成的空間成為了制度化的場所,但象征權力的制度空間能否正常開放并運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繁縟的社會關系。中國古代建筑衍生出來的這種制度化空間,構成了古代社會組織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建筑的形式作為社會秩序的一種象征性隱喻,又是政治與倫理的重疊體現,社會制度的物化形態。
2.符號化的建筑
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制度性特征,不僅使建筑的形式趨于標準化的定式,也使得建筑意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棄時間維度而從“類型”角度進行挖掘。制度化的中國古代建筑“類型”大體可以分為宮殿、皇陵、園林、居民建筑等。誠然,符號化的制度催生了類型化的建筑,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建筑樣式。
中國古代建筑一向就包含圖騰符號的意義,表現出文化多元素的組合,繼而形成法定化的文化習俗和形式。以宮殿建筑為例,特殊的符號性意義表現得十分明顯,即暗示著行動主體存在于時空規范之中。此時的主體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作為不可或缺的“視點”存在于人與建筑共同構筑而成的敘事序列之中,其關注的重點一直是主體看似缺席卻并未缺席的“世界圖景”,體悟的乃是抽象的“大”的宇宙意義,“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這樣一種通過“文章”(典章制度)來表現“大”之光輝的思想,充分表明中國古代建筑所強調的并非西方建筑所倡導的那種“在場的”、客觀性的美,而是“巍巍乎”的大哉之美。古代中國的思維缺乏科學的經驗,卻有著發達的審美直覺感受力。這份感受力承載著古人的宇宙觀,是一種充滿類比性的綜合性體驗?!肮补な吓c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苯宕祟惐刃詫徝婪绞?,中國古人將建筑視為敘事性的制度符號序列,帶有特定行為含義的在特定社會組織形式中的載體,形成于人的生命體驗之中。
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建立在當時合法化的封建制度基礎上的,其空間結構包含兩重性:地域劃界和核心統治。作為中心化和分層化的形式載體——建筑,則被視為眾多文化單元組成的系統,維持古代帝國制度化的空間秩序,描繪出一幅透視社會空間的結構
影像。這套影像系統涵蓋了“建筑形式系統、功能系統、社會需求系統或者人學系統”。三大系統既是獨立存在的,又是同一系統的三個方面。“人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與相接觸的他人之間的距離充滿了文化含義。”這些都意味著制度下的建筑除了形式、功能之外,還保留著過往歷史記憶的殘余,帶著濃重的符號含義。
古代中國的封建制度并非健全,建筑制度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古人對建筑“穩定性”結構的追求卻是亙古不變的。因為從建筑身上,總能抓住人的影子,建筑成為了人的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外界進入人的世界,又從人的世界擬人化出去,由此構成的時空又成為了人的主觀世界,那正是古人在制度下以期通過建筑的“穩定”結構表達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結構就是由具有整體性的若干轉換律組成的一個有自身調整性的圖式體系”。中國古代建筑尤其表現出這種整體、系統、穩定的結構特征。古老的建筑營造之法得以傳承,從而形成了穩定的建筑制度。這是一種集合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歷史實踐的表現,也是關于人的生命、技藝、權力、倫理、法律等的呈現。這種制度下的結構,提供了一種井然有序的物態化的“穩定”時空模式,而這種模式需要通過統一的權力、穩定的制度來實施。曾有人質疑所謂的穩定會使人的感受力因處于一種“封閉”系統中而逐漸減弱,不斷增強的理性道德力量將會使人的情感處于壓抑、被動的境地;也有不少人認為固定化的制度乃至儀式會令人的審美體驗過程趨于程式化。殊不知,中國古代建筑形態演化成為一種政治制度與倫理秩序類型,其根基是當時的社會集體意識:對人心處于穩定狀態的追求,通過建筑將時間鎖在空間的匣子之內,體悟一種永恒性的存在。
制度下的中國古代建筑不只是一種權利的空間,其穩定性結構充分揭示了古人對美好家園的希冀。這種穩定性不僅體現在建筑形式上,更駐足于建筑思想之中。古代建筑有著道德意識形態、宗法制度、文化底蘊等作為其穩定結構的支撐,聚集著個體和群體的內心感受,是一種普遍的群體性的穩定的東西。建筑的結構與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倫理結構、法律結構都有著同構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講,建筑就是它們的物質形式,但又不僅僅是物質形式。追求穩定的建筑結構就是追求穩定的社會結構的有力的表征。
1.“道”與“器”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敬天法祖”與“天人合一”。“天”指的就是神秘的宇宙,處于“天”中的人該如何與“天”共處,或如何偱“天道”,成為了古人不可規避的人生命題。中國古代建筑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也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西方建筑思想側重于研究“人”的比例等因素,而中國則用“道”取代了感性的人,在中國古代建筑身上所體現的比例原則在施工用料之前就業已完成。可見,中國古人對“道”的追求超越了自我的表現,從建筑的生成過程就可以得到印證?!断缔o傳》記載:“《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薄墩f卦傳》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大傳》又云:“行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痹诠湃搜劾?,“道”與“器”重疊同構、互相印證。作為“器”的建筑是形而上的、代表永恒法則的“道”的外顯形式,以形而上的“道”規范形而下的“器”,以形而下的“器”反映形而上的“道”。
2.“身體性”存在
基于“道”與“器”的關系,建筑似乎成為了某種特定的形象“記憶”并隨著人的生命而流轉。人的生命被賦予了永恒的物質形式,而物質形式又隱喻著生命的所有特質,二者構成生命的“鏡像”式的結構,而建筑理所當然地被人的這種蘊藏永恒生命意識的身體變成了經驗的主體性形式。古代統治階級恰是通過一種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形態來表征其“身體性”存在:以宮殿建筑的中軸線為例,宮殿主人有意識地在建筑的形式中夸大其身體的重要性,向天下臣民告示其核心權利。這是一種在建筑空間中強調話語權的表現,是統一意志的象征,同時也是人通過建筑實現“身體性”存在的典型。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略f,“我相信最大的想象是眾志一心構成的社會身體這個觀念?,F在,社會身體的現象不是共識的結果,而是個別身體上操作的權利之物質性……”這充分揭示了“身體”的政治性、儀式性、空間性、歷史性。中國古代建筑空間處處是王者身體的幻象,普通民眾也在這種巨大的中軸主宰的空間里感受到自我的渺小,無時無刻不再提醒人們:人的身體對自由空間的渴望是一種存在本能,無論是王者還是平民,他們的身體在其四周都有一種拓展的可能,寓意著身體的權力效果,人的身體在這個建筑所構筑的空間場所中體驗著存在的意義。
[1]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0
[2] 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3]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1997
[4] Andrew Boyd.中國古建筑與都市.謝敏聰,宋肅懿編譯[M].臺北:南天出版社,1987
[5] 恩伯托·艾柯.功能與符號——建筑的符號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6] 皮亞杰.結構主義.倪連生,王琳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