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明
清末明初時期建水紫陶產品“陶斗”上的風俗畫裝飾藝術
◎孔 明
本文以建水紫陶在該時期生產的以風俗畫為裝飾主題的陶斗產品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典型個案分析,來解讀陶斗裝飾藝術的文化特征和工藝價值,以期為建水紫陶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建水紫陶 陶斗 風俗畫 裝飾
風俗畫是我國傳統人物畫中的一種類型,以反映社會生活風俗為其表現題材,如唐代韓滉的《田家風俗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清末明初時期是建水紫陶工藝形成和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時期,該時期在“陶斗”這一典型產品的裝飾藝術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裝飾內容和風格,其中的風俗畫裝飾以它濃厚的文人情愫和文化內涵,成為建水紫陶裝飾藝術中的一個亮點。
老子騎牛圖白陶圓斗是清末明初時期建水紫陶飾陶名家王受之(生卒不詳)風俗畫裝飾的一件典范之作;陶斗直徑8.3厘米;器型正面呈拱圓狀;經無釉磨光,斗面光潔似鏡,細膩如玉;白色胎體,叩之有金石之聲;王氏在此斗圖案裝飾上所用之線條筆力渾厚,濃重雅致、紋理細膩。觀斗面右邊山石的紋理表現,似國畫中的雨點皴法,又似版畫中的三角刀法,這一同時兼兩者的技法表現,既增加了山石的粗糙感,同時又增添了“石材”的硬度和力度感,從一定程度上完美地體現出山石鋸齒般的明暗紋理。而對樹木、野叢的表現則在蕭疏與縝密之間布局,精煉的白描線條將人物與景色自然融匯于方寸之間,且頗有五代山水畫大家荊浩和北宋山水畫名家范寬之氣質。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表達中,“老者騎牛”會自然使觀者聯想起“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但此斗所繪青牛之形象,卻與傳統略有不同,觀圖中青牛,牛毛細長,更像是滇西南高寒山區常見的牦牛而非青牛;而騎牛老者,面色觀之莊重自然,寬衣大袖,頭上包著深色頭巾,與老子的傳統形象高度吻合。王受之作為一個傳統文化修養較高的飾陶大師,必然知曉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典故,其將“青牛”畫作“牦牛”,想象和悟性之奇,令人嘆服。
吳友如人物圖白陶方斗是王受之仿清代吳友如風俗畫的代表作品之一。直徑8.2厘米,胎色青白,經無釉磨光,斗面細膩如玉。此斗圖案借鑒了吳友如人物畫風格,圖中一老翁坐在石凳上休息,旁邊的少年正拱著手對著火爐吹火,爐中升起之煙裊,似乎正要烹煮老翁身后食物。對禿頭老者與束發少年的描繪,王氏在體型上突出其“大小”,形態上突出其“老幼”,老者和藹可親,少年則充滿童趣;右側描繪之樹叢,前者濃密,后者蕭疏,虛實處理得當;炊煙穿云而過與云交融;王氏在此斗中以精湛的線描功力,將人物的形態、動作、表情、衣褶、云紋、巖石、樹木等表現得惟妙惟肖,寥寥數筆間,畫韻、意韻、神韻兼備;場景設計布局之巧妙,人物描繪之具象生動,體現了王氏對我國傳統人物畫的深層認識和理解。從圖案內容來看,王氏通過對社會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線描寫實功力,運用了吳友如風俗畫中的人物和場景構圖,再現出一個生動的生活場景,這一表現手法使人自然聯想起南宋風俗畫名家左建的《村田樂》和李嵩的《貨郎圖》所中描繪的生動場景。
仿懷道人圖白陶方斗是王受之風俗畫裝飾的又一經典之作;陶斗直徑8.5厘米;斗面經無釉磨光,光潔似鏡,細膩如玉;白色胎體,叩之有金石之聲;題款“仿懷道人”,落款“受之畫”,鈐印“王”;圖中所繪之老者坐于山石之上,背倚靠古柳,左手執竹杖,右手抬于前額遠眺,顏面虬須,寬衣大袖,神情若定。王氏在此斗中以精湛嫻熟的白描線條,將人物的動態表情、衣褶紋理、巖石古柳等逐一表現出來。自古以來我國的隱逸文化和山水文化就有著直接的關聯,畫中人明顯已至暮年,而身后的垂垂古柳,野從山石等與老者之間明顯存在著一種自然的親密關系,此關系表明了老者即為隱士,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此斗最精彩之處就在于老者的姿態描繪,抬手遠眺代表著某種期待,中國傳統文人才子一直都在入世與隱世之間徘徊,往往依時機與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而老者左手所執之竹杖又有“君當如竹”的比喻,竹子外實內空,又節節向上,虛實相生之間代表著人文君子內心人格品德的內在修為,王氏這一有“意”和“寓”的象征性表達,從深層體現了我國儒、道哲學思想中“養天地浩然之氣”、“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此斗即是其講述者和見證者之一。
風俗畫作為清末明初時期建水紫陶“陶斗”裝飾中的一個主題元素,在建水紫陶裝飾工藝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的應用不僅豐富了建水紫陶裝飾藝術的視覺效果和審美品味,還使建水紫陶具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文人精神。
[1] 王伯敏. 中國繪畫通史 [M].三聯書店,2008.11
[2] 張冠印. 中國人物畫史 [M].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01
*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現代數碼技術在建水紫陶產業化發展中的應用研究》(項目負責人:紅河學院孔明;項目批準號:YB2012123)
(作者單位:云南省紅河學院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 陳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