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明+李子健
摘 要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币虼?,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轉變大學生思維方式,積極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消費態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優化自然環境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 生態文明教育 大學生 生態保護意識 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Strength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 Dongming, LI Zijian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Abstract Eighteen report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s well-being related to the nation's future long-term plan to face tight resource constrain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system degradation grim situation, we must establish respect for natur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ature prote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in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all aspects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striv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of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hange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actively establish a university student correct attitude is to build consumer harmonious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optimiz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wareness; educational ways
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形態,是構建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相處的理論基礎,也是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觀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是將生態文明觀念滲透到人的思想當中,進而引起人們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并逐漸向這個社會和自然所要求的方向轉變。我國正大力加強生態文明觀的建設活動,這不僅是推動經濟進步的必然要求更是貫徹可持續發展路線的必然選擇。大學生是將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群體,他們觀念的變革將直接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教育,將生態意識、生態理念融入大學生的思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更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途徑。
1 生態文明的內涵與特征
1.1 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新形態,它的宗旨是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它是將生態學中的思維方法、基本理念和處理手段逐步融入到大眾教育當中去,在獲取經濟效益和改造人與自然關系的同時,建立一個運行合理的生態機制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環境。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實踐論的觀點說明人與自然不是二元對立的,這就賦予了如今生態文明觀的豐富內涵。生態文明觀教育覆蓋著社會所有教育層面,比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習教育和職場教育等等,也涵蓋了教育機制中的所有人群,包括管理者、執行者、領導者等。馬克思還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边@決定了人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的同時應該注重承載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良好環境的維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必然保障。
1.2 生態文明的特征
生態文明思維具有一體性,它認為不僅單純的自然循環是一個整體,更認為處在自然循環中的人類活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承認地球上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下的人類活動具有差異性,更強調在不同中把握整體的特點。
生態文明意識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認為,人要尊重客觀事物的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這體現在人與自然關系上面就要求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尊重自然環境發展變化的規律,在保障其自身健康循環的基礎上做到適度開發,自然對待。由于之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造成了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和大氣污染等現象時刻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最終阻礙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生態文明意識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endprint
2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2.1 生態保護意識不足
目前當代大學生對生態保護意識有所缺乏,具體表現為“重觀念,輕方法”。大部分學生承認目前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并且已經逐漸意識到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觀念上的認知比較全面,但是當問起對生態保護的具體措施時,卻得不到統一的回答。許多大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嚴重不足,對具體實施方法要求了解極少,目前還停留在不亂丟垃圾、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保護瀕臨滅絕野生動物的水平。
2.2 行為從眾
行為從眾在當代大學生的行為中表現在,意識不堅定,盡管部分學生有生態保護的思想,但是在大多數人的行為壓力下而放棄自己的立場,態度,隨波逐流,跟隨集體行為。由于高校的大多數學生過著群居生活,身邊同學的言行和評價會對自己產生很大影響。這就導致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個人的舉止和行為很容易受到別人影響。當個人行為和集體行為產生差異時,通常被視作另類,遭到冷漠,孤立。因此為了迎合大部分人的生活,在集體中得到承認,有時候就不得不遺棄自己正確的立場和觀點,變得隨意,不受控制。這種從眾心理不單單體現在對生態文明的保護上,在任何方面都能發現其存在。
3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
3.1 關于生態文明理論知識的培養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的教育,必先加強生態學中基礎理論的教育,如生態學中的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自然環境的特點,生態系統,生態結構以及生態平衡等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教育是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形成的前提,只有在了解自然,認識自然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科學觀念,最終觀念影響著行為的改變,達到知,情,意,行的依次轉化。
3.2 加強學生對當今生態環境現狀的認知
當今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惡化,越來越多的污染正逼近人類的健康生活。生態環境的現狀教育是讓學生了解所處的這個世界,在情感上引發學生的共鳴,完成對學生知和情的教育。只有學生對當今生態環境的破壞產生危機感,形成強大的心理認同,才能轉變思想觀念。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當今大學生心理狀況較為成熟,進行這種類似的危機教育不會使學生產生失望情緒,相反會增加大學生積極性,為生態保護事業的積極投入做準備。
3.3 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
生態文明觀與以往的工業文明觀不同,傳統的工業文明所追求的是經濟的快速增長,這種增長方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認為只要能過多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就可以增加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生存的價值,這種單一的經濟觀念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和植被的生長,甚至造成了不可修復的態勢。生態文明價值觀完全摒棄了以往傳統觀點,科學地認識了自然環境。培養大學生健康、道德的生態文明價值觀,讓當今大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需要和諧的統一。在二者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只要一方失去平衡,另一方便會遭到懲罰這種平衡理念。在以后人為的向大自然索取的過程中,能夠把握條件,在尊重其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
3.4 生態文明法制觀教育
生態文明法制觀教育是讓大學生意識到破壞生態的行為不僅有道德的制約,更有法律的制約,在法律保障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觀教育,這樣能夠增強大學生生態保護意識,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法制觀念。我國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然后在自由競爭的基礎上,部分人員顯現出了明顯的道德滑坡,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惡意破壞生態環境,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法治觀教育,不僅可以讓大學生意識到破壞生態的法律后果,更能讓大學生將這種思維傳播到社會中去,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4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途徑
(1)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態文明教育模塊。增加生態文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的比例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在課堂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科學的生態文明觀。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將當今世界生態環境的狀況和人類科學的生存發展過程傳授給大學生,讓大學生在潛意識中對生態文明觀認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所把握,然后經過系統的生態文明哲學觀、消費觀、倫理觀、價值觀的教育,讓高校大學生充分把握其中的科學性。最后通過思想意識滲透,將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念融入大學生的思想當中去,在行為的轉化中來檢測教育情況。
(2)增加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系統的投入。目前來講,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對相關領域的認識還不到位,這種狀況直接導致高校對于生態文教育的不系統,不集中,不重視。因此,增加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系統的投入已經迫在眉睫。首先是師資條件上的投入,增加相關生態文明課程的開設,將部分高校中的生態文明的課程納入重點課程,劃入期末考試范圍。其次,加大有關生態文明方面的教育力度,教師的引進,增加課程比例,加大課程占有時間,只有通過以上措施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
(3)積極組織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具體實踐活動。實施具體活動可根據高校自身不同狀況和文化背景來展開,由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或者學生會等組織主持籌劃,比如通過集中實踐教學,學習理論內容或者走入當地高校所在城市來進行街頭宣傳,散發生態文明教育宣傳單等方式來強化教育。這種行為有助于每個學生動能夠親身體驗教育內容,增強對生態文明理論的把握,還可在學生之間相互的溝通中傳遞情感,達到情感共鳴進而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因此,高校應該積極開展相關實踐活動,在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同時,能夠在具體實踐上為城市的生態保護增添一份力量,
(4)增強大學生對生態文明責任意識的培養。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理念不僅僅是傳授先關科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對每個大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知識的機械性積累并不代表文化的提升,只有讓大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去主動思考,培養責任意識,達到情感的共鳴才能產生科學的效果。體現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就是讓大學生了解祖國現狀,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是人均下來,資源就變得嚴重缺乏。加之我國特有的歷史背景和現有的經濟條件,因此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僅要靠具體的規定和法律手段,更要靠每個人的責任意識去自覺維護。地球只有一個,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的責任意識,就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保護地球,保護家園。endprint
(5)加大生態宣傳力度,樹立大學生科學消費觀念。當前大學生淡薄的生態意識取決于對科學生態文明觀念的認識程度,他們還沒有清楚地看到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對資源消耗的程度和環境問題帶來的嚴重威脅。因此,加強輿論,利用校園相關宣傳部門加大投入,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在報刊和活動中去體現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讓大學生了(下轉第30頁)(上接第4頁)解目前我們國家和世界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面臨的阻礙,激發大學生的憂患意識,通過審查自身行為來約束個人欲望。
目前整個世界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肆虐,歸根結底可以定性為人類對整個自然界的索取已經遠遠超過生態環境自身的修復能力。因此,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不僅僅是整個國家所倡導的,更是這個社會的核心知識群體——大學生,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節約資源,科學消費在每個大學生的自身行為中都有體現,在大學生身邊的每一件小事中去培養科學的消費觀念,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才能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做到嚴于律己。
總之,大學生生態文明的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整個系統的科學運轉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倡導。培養科學的生態意識不僅僅有助于國家的經濟發展,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也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實現中國夢的必然前提!
基金項目:長春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cscxy3013016
參考文獻
[1] 肖顯靜.生態政治[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 風笑天.社會學導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3]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楊鮮蘭.生態文明與人的發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5] 洪世梅.建設生態大學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7(5).
[6] 王強.關于高校生態文化教育的探討[J].江蘇高教,2007(2).
[7] 宋言奇.淺析“生態”內涵及主體的演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6).
[8] 湯萱.“天人合一”與環境倫理[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9] 楊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J].世紀橋,2010(9).
[10] 劉甜甜.論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