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紅義
(作者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
現在的新聞工作者隊伍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年輕化,二是流動快。這就導致記者很難在一家媒體、一個領域長期地跟蹤和研究,以生產出高質量的新聞來。很多記者以“新聞民工”自嘲,在現實中則表現為跳槽次數增多、從業年限縮短,職業忠誠度下降的趨勢。于是,記者成了一個吃青春飯的行業,甚至是一個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不斷下滑的階層。如果不用專業人士、知識分子一類高大上的詞匯修飾記者,而是從一個最簡單的新聞勞動者的角度來看,記者其實也是精于計算的理性經濟人。作為一個勞動者,關心的無非是這么幾個問題:勞動收入、工作狀態、職業前景。這幾點因素綜合在一起,恰恰表明記者這一職業難以承擔托付終生的重任。
筆者最近看到一篇研究臺灣記者薪資問題的論文,文中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1 至2011 年,在尚未考慮物價指數平減因素下,臺灣記者的平均薪資減幅即已高達15%。文章作者對此很憂慮,記者普遍性的薪資水平下降并逐漸落后于一般產業水平,嚴重阻礙新聞業吸引優秀人才投入新聞工作,可能對臺灣的新聞產業發展及新聞專業水平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無從知曉大陸記者具體的薪酬水平,但從早年的高薪行業淪落至今,怕是不爭的事實。至少在10多年前,記者的收入還是值得夸耀和自豪的,“十年無增長”卻成為現在對記者收入狀態的一個概括。毫無競爭力的收入可能會造成兩個后果:一是難以吸引優秀人才進入。現在不少新聞院系的畢業生紛紛選擇到外企、國企或政府機關工作。二是迫使很多優秀的新聞人離開傳統媒體,另謀生路。除了轉行做公關這種傳統路徑外,這些年來陸續有知名新聞人投身到幾大門戶網站。而一個新的趨勢是,利用互聯網降低創業門檻這一契機,不少新聞人自己開始創業。離職或創業最直接的動因恐怕就是“收入”。
除了收入問題,新聞記者的工作狀態也不算理想。雖然媒體是為了消除社會上的不確定而存在的組織,但新聞工作本身卻又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行當。新聞記者與一般勞動者最大的差異在于勞動時間的不確定性與勞動空間的移動性。新聞事件的突發性往往牽制著記者的勞動時間,他們無法如一般勞動者那樣有固定的時間安排。
最近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媒體人的睡眠指數最低。如此勞作的原因固然與新聞工作的特性有關,但當前媒體盛行的績效考核制度也難逃干系。記者的收入大體上由基本工資和稿費構成,在基本工資保持穩定的情況下,為增加稿費收入,記者不得不疲于奔命,不但要與本單位的同事競爭版面、資源、條線,還要與外單位的同行競爭獨家、時效、權威。每天上演著一幕幕“掙工分”的故事,從而使新聞從具有社會功能的“專業”逐漸轉變成單純的“工作”。
在一連串的趕工游戲中,勞動者會盡量達到生產標準,甚至是超過,以爭取績效獎金,而每一個勞動者的努力目標都是現實的利益。更何況,當前新聞環境的變化對新聞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培養多重技術能力的后果就是不同種類的工作漸漸得以濃縮在同一個人的身上,無形中更增加了勞動的強度。
盡管新聞體制與文化有所不同,但中國新聞業與西方同行一樣,目前也在經受互聯網技術的強烈沖擊。不確定的新聞環境使得個體新聞人的職業前景也變得難以預測。長期以來,市場化改革并未完全改變新聞組織作為一種“單位”的存在,這在無形中給新聞人增添了一種體制的保障。筆者的一位朋友曾在她所在的報社做了一份采編人員在新媒體沖擊下從業心態的調查,不少受訪者認為傳統媒體雖然發展受限,但由于有了政府部門在體制和機制上的保障,市場雖萎縮但尚不至消亡。
新聞這個行業自然沒那么容易消失,但傳統媒體的慢慢凋零卻是現實。當整個行業前景不明時,勞動者個體也將陷入迷茫的境地。如果繼續在新聞行業內工作,就必須面對傳統媒體日漸式微的現實,野蠻生長的新興媒體也未必能夠安放他們的理想。如果決意離開新聞行業,既有的資源和能力能否支撐他們重新開始呢?
新聞這個行業自然沒那么容易消失,但傳統媒體的慢慢凋零卻是現實。當整個行業前景不明時,勞動者個體也將陷入迷茫的境地。
當下,我們必須在兩個維度下討論中國新聞業的現狀與未來:一個是新媒體,另一個是全球化。從新聞勞動者的角度來說,不斷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才是適應新媒體環境和全球化競爭的關鍵所在,或許可以從改革內部激勵機制入手。
第一,善待人才。新聞組織是記者最可依賴的資源,但現行許多內部管理制度實際壓抑著記者專業能力的發揮,比如績效考核制度的實施。春節過后,由資深媒體人何力負責的上海報業互聯網創業項目推出了所謂史上最大規模的財經記者招聘,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給予優秀員工股權激勵的承諾,“無論成敗,意義非凡”。這種做法是把員工的收益與風險和新聞組織捆綁在一起,激發他們的動力和積極性。
此外,還可以探索年薪制等更加寬松、更加適合知識型員工特點的考核制度,使績效考核制度發揮應有的激勵功能,促使新聞從業者不斷提高新聞生產的質量。在對待新聞人才時,應該考慮新聞行業的特性,一味的硬性管理、壓迫和加諸于不確定感,只會造成反效果。
第二,善用人才。媒體除了懂得聘用優秀人才,也要懂得如何延續人力資源的能量。經過幾十年的市場化改革,中國媒體里也有一大批身經百戰,熟知新聞運作、能夠指揮調度的優秀新聞人,卻在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被迫升職或離職。有鑒于此,應該設計相應的評價機制,從收入、職稱、培訓、榮譽等各方面有所傾斜,讓資深新聞人有動力、平臺和空間去從事新聞采編一線的工作。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現在媒體越發強調融合平臺的新聞生產,也因而十分注重對記者一人多能的培養。這種做法有利有弊,好處在于可以滿足媒體的融合型態,但弊端在于反而壓抑了記者最重要的采訪本能,實際是讓多元的操作型態填滿了記者原本應該發掘新聞的時間和空間。在越發強調時效、視覺等元素的互聯網新聞環境下,記者們連應付每天最基本的工作都有問題,如何去思考和生產高質量的新聞呢?
當然,正如當前新聞勞動者的困境不是單個因素造成的一樣,要擺脫這些困境也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在新聞這個場域中,勞動者個體、新聞組織以及整個行業,乃至主管部門,都理應為此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