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飛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顯然,將綠色原則引入到干部考評體系中,將綠色政績作為考評干部的重要尺度,不僅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主要內容和重要任務,而且是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課題。
干部政績的綠色考評,即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政績考評,是指依據綠色原則(生態化原則,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與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序,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安全生產、綠色科技創新等指標納入到干部政績考評范圍中,同時考察干部在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中的作用,并將之作為獎懲依據的一種考評內容與方式。可將之形象地稱為綠色政績考評。
在我國,推行綠色政績考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目前,我國已將政府的職能定位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這四者對生態文明建設都有重大影響。在經濟調節中,如果忽視生態經濟價值規律和生產安全,那么,必然導致盲目的發展,最終會釀成生態環境問題。在市場監管中,如果忽視生態安全標準,那么,不合格的食品和藥品不僅會擾亂市場秩序,而且會威脅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社會管理中,如果忽視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對造成環境污染或可能誘發環境污染的責任者聽之任之,那么,只能加劇社會不穩定。在公共服務中,如果沒有將生態建設作為公共服務,那么,只能進一步加劇市場經濟的外部不經濟性。可見,只有將綠色政績考評納入考評體系中,使干部真正承擔起應有的生態責任,才能進一步轉變政府的職能。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指標的強化和生態指標的弱化所形成的強烈反差,導致了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發展的不可持續行為,甚至出現了為追求政績而犧牲自然生態環境所導致的環境群體性事件。將綠色政績考評納入到干部考評體系中,才能形成有效的責任追究制度,進而才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圍繞著干部綠色政績考評,我國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政策體系。早在1999年,《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提出要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要求將之列入領導干部政績考評中。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會同中組部,在浙江省、四川省、內蒙古等地開始進行將環保指標納入政府政績考評體系的試點工作。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看待綠色政績考評,將之作為了考評干部的重要內容。2009年7月,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意見》提出,在干部考評中必須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要求。2011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進一步提出,要制定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將之納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績考評中,在干部考評中必須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進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在已經明確提出綠色政績考評的原則和要求的情況下,當務之急是如何貫徹和落實之。
推行綠色政績考評是一個涉及到多領域的復雜問題,必須整體協同推進。
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在當代中國,正確政績觀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用全面的觀點看政績。這就是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當前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總量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第二,用實踐的觀點看政績。實踐的觀點事實上就是實事求是的觀點。第三,用群眾的觀點看政績。堅持正確政績觀,必須堅持為人民謀求政績、靠人民創造政績、政績由人民共享、由人民評價政績。這樣,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要求,就必須把綠色指標作為衡量干部政績的標準。
完善綠色政績考評的標準。為了強化綠色政績考評的權威性和統一性,必須完善綠色政績考評的標準體系。在這方面,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在《2004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了干部政績考核的五大標準:原材料消耗強度(萬元產值的主要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強度(萬元產值的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強度(萬元產值水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強度(萬元產值的三廢排放總量),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盡管這一標準體系略顯簡單,但是,便于操作和比較,具有其可行性。其實,更為簡單易行的方法是,采用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當然,目前急需創新這種否決的機制。在計劃生育工作中,不能簡單地對超生地區或部門的負責人進行簡單的否決,重點是要否決那些管理超生現象不當而引發群體性事件的責任者,或者是侵害人民群眾其他正常權益的責任者。在環境保護工作中,重點否決的是由于決策不當或庇護環境事故肇事者而引發環境群體性事件的責任者,或者是掩蓋環境事故真相的責任者。這樣,才能促進干部開展創造性的工作。最后,從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高度來看,建立人口均衡型社會、資源和能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安全型社會、災害防減型社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大剛性約束指標,因此,必須將之作為綠色政績考評的基本標準。至于其具體的指標,可以根據國家提出的“十二五”時期人口計劃生育、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林業發展、綜合防災減災等主要指標體系進行地區水平上的分解。
完善綠色政績考評的體制。能否將綠色政績考評落到實處、收到實效,關鍵取決于能否建立和健全科學而完善的考評體制尤其是監督體制。第一,堅持科學化原則。考評政績是一個科學認識和評價的過程。只有科學設計考評制度和指標體系,完善考評信息收集、處理、反饋的科學程序,才能保證考評結果的客觀公正。此外,由于綠色政績考評涉及的生態環境問題和生態環境治理都是非常專業的問題,因此,應該組建獨立于政府的專業性考評機構和考評監督機構。第二,堅持民主化原則。確保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政績考評的參與權、知情權、評價權和監督權,把評判干部政績之大小、優劣的標準和權力交還于人民群眾,把領導干部政績評議結果的審核權交予人民群眾。顯然,建立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自下而上的考評機制和監督機制,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原則,也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尤其是推進綠色政績考評的關鍵舉措。第三,堅持法制化原則。推行綠色政績考評,必須要與貫徹《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結合起來,必須確保上級部門尤其是組織部門的考評主體地位。在此前提下,必須推進綠色政績考評立法,建立“干部綠色政績考評法”,或在“干部政績考評法”中列入綠色政績考評的內容和要求,這樣,才能確保綠色政績考評的權威性、穩定性和普遍性。可見,綠色政績考評體制是否科學和完善,是關系綠色政績考評成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