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管 健
推動網絡謠言傳播的社會心態,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不確定性的社會心態成為謠言產生和傳播的溫床,泛化的弱勢心態為網絡謠言推波助瀾,從眾與責任分散弱化了謠言傳播的負罪感,網絡謠言成為個人意念與逆反心態的外化投射,沉默的螺旋助力了網絡謠言的聲勢,網絡推手成為網絡謠言的加工廠和發動機。
《東周·列國志》曰:“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何謂謠言,有人說,謠言是一種社會疾??;有人說,謠言如同病菌一樣,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孽生;有人說,謠言是一種社會抗議……凡此種種,都圍繞這樣的一個內容,謠言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行為的一種偏離,它隱藏著一定的社會心態。時至今日,謠言大行其道的載體恐怕當屬網絡平臺,網絡謠言就像一面社會多棱鏡,折射了市井百態,映襯了社會心態。
所謂社會心態,學者將其視為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群中的宏觀社會心理狀態,它包括社會的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這種不系統、不定型、自發形成的社會意識,與特定的社會運行狀況或重大的社會變遷過程緊密相連,它在一定時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影響下形成,推動社會中的多數成員表現出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F階段,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在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活力、注入強勁生機的同時,也引發了某些不良的社會心態,突出了相關的矛盾與問題,而所有這些都無疑暴露于網絡生態之中,使網絡生態環境變得紛繁復雜、錯綜變化。
從日本福島核電廠發生放射性物質外泄事故后,國人碘鹽瘋搶潮;到昆明火車站遭恐怖襲擊后,網絡謠言迅速蔓延;再到近期馬航MH370失聯信息匱乏,網絡謠言迅速滋生……諸如此類,林林總總。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強調,互聯網的世界,要自由,也要秩序。自由和秩序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離開了秩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缺乏了秩序的互聯網生態會怎樣呢?經濟學中的“羊群效應”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描述。眾所周知,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的時候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是一旦有一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在網絡謠言大行其道的時候,羊群現象異常明顯,人們盲目地聽從于他人信息,進而添加、刪改甚至杜撰,使得信息流轉過程中,傳播一而再、再而三的變形和扭曲。
群體是一個騷動的、情緒高昂的人群組合,它具有一股盲目的、不可控制的力量,排山倒海,甚至可以克服任何障礙?;煦缋碚摯竽懠僭O,大西洋的一只蝴蝶撲撲翅膀,就可能引發太平洋地區的一場風暴,這句話不無道理。事實上,看似微小的事件經過網絡信息的傳播甚至變形都有可能引發擴大化的效果。雖然初始條件十分微小,但是小小的一點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網絡謠言恰恰映襯了這種傳播的生態系統,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話語權,些許的傳播變形,帶來的可能就是無法想象的彌散化后果。
不確定性的社會心態成為謠言產生和傳播的溫床。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帶來了人們對于不確定性的深深感受。人人都不是萬能的,我們生活在變幻莫測的社會情境中,總有一些是我們不熟悉的事件,加之我們個人的知識儲備和經驗不一定能應對各種各樣的情況,也不可能作出十分肯定的選擇,所以我們要選擇社會中的大多數人來作為參照系統,要和他人保持一致。1947年,奧爾波特的謠言公式發現,謠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首先,主題必須對傳謠者和聽謠者都有某種重要性;其次,真實性的事實用某種模糊性掩蓋起來。也就是說,謠言傳播的廣度隨重要性和含糊性的變化而變化。相關事件便成為投向河中,使河水泛起漣漪的石頭,漣漪的廣度和深度這些條件依靠的是石頭的大小。也就是說,個體感覺事件與自己的關聯性越強,個體的情感就越強烈,引發的認知和行為反應就越復雜。另一方面,謠言的傳播受到事件清晰度的影響。德國學者埃利亞斯·卡內提指出,“人最畏懼的是接觸不熟悉的事物?!碑攤€體感到一種風險的不確定性越大時,個體越會感到害怕,某個事件如果具有人力不可控制性、難于預測性、發生潛在性和不確定性以及危害后果嚴重等特點,這些特征激發了公眾的風險感,因而促進了負面情緒的滋生。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普遍認為在一個相對模糊和模棱兩可的環境中,尤其是自己無法給予正確判斷的情況下,遵從大多人的行為方式是人們首選的方式。此時,人們越重視他人的觀點,就越容易產生趨從性的行為,越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也就越容易相信其他人的判斷,而他人的言論甚或結論就代替了個人的思考,成為謠言產生和傳播的溫床。
J. Vail說,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不安全時代,不安全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結構中,破壞了個人的生活,也破壞了自我價值和自尊,產生了讓人無法忍受的恐懼、焦慮、無望和無力。面對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泛化的焦慮影響人們在行為中盲目地跟隨其他人的選擇,由于個體不確定什么是正確的反應、適當的行為、正確的觀點時,個體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越是不確定,就越會依賴別人。在焦慮普遍存在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沒有時間可以停下來思考應該采取什么行動,而是由于感到害怕、恐慌而不知所措,很自然就會去觀察別人的反應,然后照著做,看人家做什么,自己也進行學習。因而模仿的人數就開始呈現幾何倍數的提高,就越發的鼓舞更多的人加入了這場盲目的造勢運動之中。
泛化的弱勢心態為網絡謠言推波助瀾。當今社會,雖然人們腰包越來越鼓,生活水平越來越好,過去我們不敢想象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是再尋常不過,甚至連春游都不是郊區野外,直接就奔馬爾代夫和普吉島,但是人們心靈上遠沒有感覺個人的強烈控制感,很多人越來越多的感覺自己是“弱勢群體”。這種微詞看似有些矯情,但我們卻能管中一窺,探究人群中真實的弱勢心態,與其說是弱勢群體在擴大,不如說是弱勢心態在蔓延。無奈的被剝奪感因收入差距過大而導致,強烈的不公平心態因社會競爭中缺乏良性程序而引發,無助和憤怒皆因無處不在的權力尋租而激化,這些無力感、不安全感、不穩定感等五味雜陳的“弱勢心態”在網絡上被成倍的放大了,顯現出的是網絡言論中,負面批評的多,贊美與肯定的少;情緒宣泄的多,理性思考的少。大量的網絡言論針砭時弊、嬉笑怒罵,大多為“多暴露、少頌揚”。從謠言的對象來看,很大的謠言比例都指向社會優勢群體,即“非官即富”。在傳播意圖中,責難與發問成為主流。
網絡因其匿名性、多手段、低門檻、多受眾,而成為網民表達不滿的宣泄渠道。不滿言論從虛擬的網絡向現實的社會擴散,引起人們的思想混亂,導致整個社會輿論的失范。當網絡公共空間的言論場中充斥著激憤、不滿、甚至仇恨的負面情緒時,普通網民的心理也會受到影響,使他們覺得社會陰暗而變得憤世嫉俗,反過來這些信息又進一步加筑和鞏固了原本就激發的弱勢心態。
從眾與責任分散弱化了謠言傳播的負罪感。在網絡受眾呈幾何倍數擴大的過程中,公眾的從眾心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他人試圖改變我們態度和行為的各種壓力,紛繁多樣的社會信息讓我們無處可逃。這些來自于他人和社會外界的力量就是社會影響,它使得個體在社會力量的作用下,引起個人的信念、態度、情緒及行為發生變化。在網絡的世界中,公眾作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也會慢慢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網絡謠言常常根據輿論聚焦點,采取吸睛大法,利用普通網民一時難以科學、理性把握,往往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在新聞、論壇、微博、微信等互動平臺大量轉發、跟評相關話題,支持相關言論,并滾雪球式吸引大量網民參與,客觀上推助形成了一波波網絡輿論漩渦。
在網絡生態中,人們的從眾性隨群體規模的擴大而增強,群體規模越大,引發從眾行為的可能性就越高。而網絡信息源地位的高低也影響從眾行為,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權威性,就越容易帶動他人的從眾行為。同時,網絡信息清晰度是從眾的重要影響因素。網絡上,普通網民容易對模棱兩可的刺激性主題容易作出從眾反應。如果某個事件和個體關系密切,且個體知曉程度有限,那么個體就容易處于信息缺乏狀態。在一個相對模糊和模棱兩可的環境中,尤其是自己無法給予正確判斷的情況下,遵從大多人的行為方式是首選的方式。再有,喚起公眾的危機感也是常用的引發從眾行為的手段。一些網絡大V經常激發公眾的危機感和不安全感,以促使公眾接受他們宣傳的觀點和思想。尤其在受眾感覺信息不明朗的情況下,為尋找確切的消息,常常容易受他人影響,形成網上從眾行為,一些異議分子便有了可乘之機。
在從眾過程中,人們趨之若鶩的一個原因還在于個體的責任分散。一個人單獨活動,往往會考慮其是否合乎道義,是否會遭到譴責,而個人和群體其他成員共同活動,責任會分散在每個人的頭上,個體不必承擔這一活動所招致的譴責,因此會更加為所欲為。網上空間隱匿了個人身份和姓名,所以人們會出現去個性化和責任感的喪失,進而產生一些平時不可能或不敢出現的行為。在網絡中,人們很可能在他人的帶動下做出了一些平常不可能做出的反社會行為,表現出行為責任意識下降,自制力降低,甚至降低了對社會評價的關注,個體羞恥感淡化,言論和行為突破約束和道德,自由性較強。在網絡討論中,拍磚者、跟貼者大有人在,很多人會持有責任分散的心理,覺得法不責眾,因而產生激進和群體極化的現象。由于他們的身份感被弱化,因而更容易表現出有違傳統社會規則的態度,在微博、論壇等網絡環境中的情緒會更極端,說話會更不考慮后果,更不負責,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
網絡謠言成為個人意念與逆反心態的外化投射。網絡環境中,逆反心態被放大化。越是反傳統、反主流、反權威就越會得到簇擁,越是政府政策、官方言論、主流觀點越是被統統懷疑;越是正面宣傳的東西,越覺得反感;越是批評錯誤的思想言論,越是會同情;越是宣傳積極性的內容,越要徹底否定和懷疑。這些逆反心理成為網絡謠言外化的投射。
在網絡中,當群體的逆反心理存在于某一個群體內部,能夠引起共鳴,便不斷形成和激化逆反心理的共振性特點,使得一些片面、單向性思維定勢代替了全面而理性的考慮問題。群體逆反心理和個體逆反心理一樣,在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等要素上都具有明顯的對立性。所以,一些有違社會公德的人和事反而在網絡中受到追捧,這樣的信息傳播的速度就變得飛快。這種逆反心理雖然不是一種理性的心理與行為,但是一旦出現定型化特征時,逆反者追求反抗行為和反抗言論而獲得快感,對事物的判斷也憑借著反其道而之的思路進行,并且自己還對此堅信不疑。因而,網民中大量充斥著獵奇心理,越是禁止的,就越是想去突破閾限;越是反對的,人們越是感到好奇。網民在遇到超越自身認知或了解范圍的信息后,其認知、獵奇心理被大大激發,往往喜歡把不確切的東西和無從查證的信息,增添個人的想象加以傳播,以增強信息的可讀性。由于網絡受眾有強烈的獵奇心理,所以當某種言論快速、大范圍擴散時,其信息的真實性就沒有人去懷疑了,哪怕是謠言,說的人多了,也變成了事實,網民往往信以為真地進行反復傳播。
同時,在傳播過程中,網民還會自覺不自覺地出現認知夸大的傾向,導致集體性的認知失真、反應過度。而此時,如果某些議題被一些人借題發揮、惡意炒作的話,就會隱藏著危機和不良的動機。大量的網絡推手正是利用網民對這種“不可知”、“不可能”事物的認知、獵奇和逆反的心態,在傳播中用更加夸張的表情與語言、更加刺激的畫面來滿足網民,獲得高點擊率與其他各種利益。而部分網民也喜歡利用夸張事件、扭曲事件的本來面目或采用極端語言等方式,以達到更強烈的自我宣泄與自我實現,這就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傳播聳人聽聞的消息,以尋求刺激和娛樂,打發空虛和無聊。
沉默的螺旋助力了網絡謠言的聲勢。沉默的螺旋理論發現,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將不愿意表達和傳播自己的觀點,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觀點和大多數人是一致的,他們就會附庸著表達出來。這樣沉默的螺旋結構就導致了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而多數派的影響被高估。顯現在網絡上,我們就可以看到謠言滿天飛的情形。也就是說,網民在網絡環境中討論某個議題時,有部分網民在討論之初就有態度傾向,經過討論,更加堅信自己的立場排斥、排斥別人的意見,最后形成極端的意見,并在網絡中進行表達。在一些論壇中,對某個議題展開討論時,最初發帖者開始有理性的分析、判斷,隨著參與討論的人數越來越多,參與討論的表達傾向就越發極端起來,甚至出現了諷刺、指責等語言攻擊,這種形式最常見于論壇或者網站跟貼中。在相對封閉的網絡空間中,網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強化原有的觀點,變得更為極端,更容易產生暴力性集群行為。極化的心理,讓網民傾向于有選擇接觸那些能夠加強自己本來信念的訊息,將事物如實或者扭曲歸類,成為支持自己固有觀念的證據。同時,拒絕那些與自己固有觀點相抵觸的訊息,認為無法接受,隨之進行詆毀和謾罵。極化現象帶來偏執思維,陷入盲目與沖動,看不清真相而妄下評論,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
事實上,對于一個有爭議的議題,人們就會形成有關自己身邊“意見氣候”的認識,同時判斷自己的意見是否屬于“多數意見”,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屬于“多數”或處于“優勢”的時候,便傾向于大膽地表達這種意見。當發覺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或處于“劣勢”的時候,遇到公開發表的機會,可能會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覺得自己的觀點不為人所接受,這樣一來,他們越傾向于繼續保持沉默。幾經反復,便形成占“優勢”地位的意見越來越強大,而持“劣勢”意見的人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弱小,這樣的循環,形成了“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形成了網絡看似一邊倒的輿論現象。但是一些懷有不良動機的分子,利用這種一邊倒的現象,大肆散布不實信息,肆意掩蓋事實,做虛假的宣傳和不良的解讀,誘導公眾,散布謠言。
網絡推手成為網絡謠言的加工廠和發動機。由于互聯網的監管機制遠遠弱于傳統媒介,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造謠傳謠大開方便之門。博客、微博等自媒體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網絡推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謠言的加工廠和發動機。每時每刻,網絡都有各種各樣使人大跌眼鏡,同時又吸引眼球經濟的謠言出現。一系列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網絡謠言背后,網絡推手成為網民關注的對象,他們通過大量增加的粉絲群,既滿足了自身成名的心理,又能夠引起一些希望炒作的企業的關注,從而獲得不菲的收益。
網絡上某些異議分子還借由敏感性話題,煽動網絡普通受眾對黨和政府的不滿。除了占有越來越大的話語權之外,網絡上還通過組建水軍公司和投資各種營銷賬號,扶助其他技術手段,“制造”出強大的“民意”,具有極強的煽動性。一些網絡大V便試圖拓展網絡話語權,使大眾成為眾從的對象。某些不負責任的網絡意見領袖通過博客、微博、跟帖、留言、論壇帖文等方式,對公共事務、社會熱點、網絡話題等表達自己看法和意見,進而在網絡中為受眾設置議程,點燃輿論的導火索。由于網絡大V擁有數量龐大的粉絲,其在網絡平臺的每一句發言,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他人的生活。
互聯網時代,世界信息以海量方式存在,而人類的注意力卻是有限的,這就勢必造成注意力的相對短缺。人們在瀏覽網頁或者觀看微博、微信的時候,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集中全部注意力,誰能吸引最多的注意力,誰就是贏家。過濾效應發現,同一時間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過限度,注意過濾器效應就將選擇讓一些信息通過,而將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衰減效應發現,受眾將網絡上注意到的信息從信道中通過,但是逐漸衰減,強度逐漸減弱,所以人們對于已經熟悉和熟知的信息、文字、語句沒有更多的興趣,而對新異、奇特的內容予以關注。后選擇效應發現,所有的信息都以平行的方式傳送到個體中,但是由于個體能力有限,并不能將所有的內容都予以保留,所以只保留那些個體認為重要的或者是重復出現的材料。炮制“南京豬肉鉛超標”、“舟山人頭發里汞超標”、打著“環保衛士”稱號的董良杰,為了增加自己的網絡影響力,總結出傳播速度快的微博要“不能太專業、要通俗化、標題黨、吸人眼球、恐慌營銷”。他正是借助于大V的力量大肆進行虛假消息的傳播。
培養網民提高網絡謠言的鑒別力。傳播學中有一種“靶子論”,也稱魔彈論、子彈論或皮下注射論,其基本思想就是大眾傳播具有強大的傳播效果,其情形囿于子彈射向坐以待斃的靶子,也就是受眾,使受眾不知不覺地接受其觀點,所謂謊言重復千遍就變成了真理。在網絡環境中,謠言大多都是通過復制、粘貼完成的,內容幾乎沒有被修改,甚至大量使用“科學邏輯”,掩人耳目。因此,注重平日對于公眾科學知識和科普教育的提高和文化素養的增強,增強公眾理智的思考能力和對流言、謠言的免疫能力與辨別分析能力。面對網絡謠言,觀者應該少一點盲目,多一點思考,少一點盲從,多一點理智。
積極疏導社會情緒。社會心態與經濟全球化、社會多樣化的歷史背景,與利益訴求、民生表達、個人發展等現實問題,與群體事件、突發情況、社會熱點等具體現象直接地聯系在一起,生成的觸點多,蔓延的燃點多,情緒疏導變得困難,矛盾化解變得艱難。構建社會情緒的疏導機制不僅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心態良性發展的內在需要。我們知道,生活中壓力鍋的耐壓是有限的,蒸汽壓力過大會導致壓力鍋爆炸。若是要減少爆炸的幾率,需要首先裝一個減壓閥,當壓力過大時能夠有渠道向外釋放壓力,保障安全?!吧鐣p壓閥”就是給人們安置表達的通路和渠道。古語有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塞肯定不是治國之道,疏導才能將矛盾納入到正軌。復雜多樣的社會矛盾往往透過網絡發言等層面影響社會心態。因此,必須全方位拓展社情民意的表達渠道,創新化解社會矛盾和疏導社會不良情緒的體制與機制,構建起社會成員訴求表達的渠道和通路。
讓權威消息比謠言跑得快。近年來,網絡的異軍突起,深刻改變了國內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網絡傳播呈現的是裂變式的傳播,它是由分散的網民自發進行的一種信息傳播活動,不是像過去通過自上而下、點對面的發布平臺,它是在某些網絡的節點上發布信息,并通過人們的社會網絡加以傳播。由于發表意見門檻低、言論自由度高,且具有聚合傳播效應,成為社會熱點事件的主要推手。事實上,謠言止于真相。當權威消息跑得比謠言快的時候,謠言就不攻自破、毫無生命力了。
發揮意見流的正向功能。互聯網的發展中,草根民眾與精英輿論并行發展,甚至有時會出現草根輿論上揚和精英輿論下降的情況。試想,如果精英領袖可以帶動正能量,引導網絡新秩序,那么何樂而不為呢。那些標題黨借由個人信息發布渠道,發布一些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信息,操縱民意、制造假象。如果網絡上大量出現“網絡紳士”和“網絡君子”,他們可以借由自己的專業知識、權威地位,客觀、準確、中立地討論問題,打破信息壁壘,消除信息鴻溝,倡導正能量、弘揚正文化,必然可以滌清網絡謠言中的“污泥濁水”,形成積極的社會風尚,促進網絡的健康發展。
提高公眾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信任可以增強個體的安全感,民眾越多地感受到政府的態度、行為的可靠性、內心的安全感就會提高,對風險的認識就會降低,對謠言的可信程度越會持懷疑態度。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提升政府與社會的公信力,增強普通公眾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避免公眾信謠傳謠的關鍵出路。
培養良性健康的社會心態。良好的社會心態在任何時候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都十分重要,它對于社會的有序運行、規范的良性運轉、個人的和諧健康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網絡謠言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現實的判斷、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甚至左右著事件的走向,蘊藏著一定的社會心態。在社會轉型期,培育健康的社會心態,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凈化網絡空氣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心態雖然有著復雜的發生與演化機制,但是它反映了網民的精神氣質、心理情緒和價值取向。積極健康、奮發向上、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是終結網絡謠言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