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芳
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的撫養、學校的教育、社區的影響、同伴交往的發展等。幼兒的活動時間幾乎全部在家庭中,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家庭教養方式是撫養人在教育幼兒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傾向,是撫養人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
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由于工作需要或迫于生活壓力及離婚率的升高等各種因素,年輕父母無暇照顧子女,便將其交由(外)祖父母撫養,而(外)祖父母由于對(外)子女的喜愛,又賦閑在家,也欣然承擔起這項責任。隔代撫養的家庭教養模式越來越成為我國普遍的社會現象。根據已有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大多數城市中,家庭祖輩參與或直接帶養和教育孩子的比率極其之高,例如,在北京,大約有70%的祖輩參與教育、撫養孩子;在上海,近一半以上的小孩都是交由祖輩進行教育、撫養;在廣州,祖輩參與帶養的比率達到52%以上。此外,完全由祖輩進行撫養的孩子約為28%左右。①
雖然隔代撫養解決了幼兒的監護問題,但由于祖輩觀念陳舊、教育方法簡單等方面的問題,難免會導致幼兒出現各種不適應的癥狀。可以說,隔代撫養的教養模式導致了幼兒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是一種不穩定的撫養和教育方式。這種方式使得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呵護和關愛,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產生認識和價值上的偏差,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等問題。②
隔代撫養。伍新春(2009)在第一屆“兩岸三地家庭教育高峰論壇”的分論壇上提出,目前幼兒家庭撫養形式可分為父母撫養、隔代撫養與共同撫養三類。父母撫養指子女的教養以父母為主、(外)祖父母偶爾輔助照顧的撫養方式;共同撫養指子女的教養責任由父母、(外)祖父母共同承擔;而隔代撫養指子女的教養責任大部分由(外)祖父母承擔,父母與孩子接觸較少(如周末或偶爾回家照看),甚至是完全不顧的情形。
幼兒社會化。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獲得情感、性格、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等,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的過程。幼兒社會化是幼兒在與他人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掌握社會規范、學習社會技能和社會角色知識,獲得社會需要、態度、價值,發展社會行為,并以獨特的個性與人相互交往,相互影響,適應周圍社會環境,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并形成幼兒心理特征的過程。
家庭教養是影響幼兒社會化的最基本動因,是幼兒社會化的基礎。在隔代撫養的家庭中,對幼兒教養的效果,不僅取決于(外)祖父母的教育動機和教育內容,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外)父母的撫養方式,良好的教養方式有利于幼兒的社會化。隔代撫養家庭中,由于(外)祖父母的某些原因,幼兒在社會化過程中容易在行為習性、健康依戀情感的建立和同伴交往等方面產生問題。
隔代教養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兩類情況。
父母角色喪失。即父母已經去世,或父(或母)雖在世但不承擔撫養責任,需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撫養者。比如父母離異,父親或母親一方為了重組家庭,將孩子交由爺爺奶奶撫養,或父母接受刑罰不能再盡撫養義務等情況。
父母角色缺位。即父母均在世,但為了給家庭創造更好的經濟基礎或其他因素而將子女交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撫養。隔代教養者大多屬于此類情況,尤其在在農村較為常見。隨著社會的變遷,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民為了增加收入,紛紛進入城市打工賺錢,由于條件限制,又不能將子女帶在身邊,便不得不交由父母撫養,由(外)祖父母承擔起撫育教養的重大責任。另外,城市當中父母外出工作、祖輩為兒女奉獻的傳統觀念、“隔代親”等因素也是產生隔代撫養的原因。
由于不同原因產生的隔代撫養,對幼兒社會化的發展也有不同的影響。比如,父母角色喪失和父母角色缺位對家庭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祖輩在撫養幼兒中產生的問題也會有所差異。本文對隔代撫養問題的探討主要指父母角色缺位導致的幼兒社會化問題。
隔代撫養對幼兒行為習性的影響。鄧長明和陳光虎(2003)的實證研究證明,隔代撫養兒童行為問題出現的概率要大于父母撫養的兒童。汪萍等人(2009)對隔代撫養和父母撫養的1~3歲幼兒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隔代撫養的幼兒和在社會適應、智力等發展區域均落后于父母撫養,這證明隔代撫養方式對幼兒心理行為發展有不良的影響。幼兒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比較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活動方向,因而行為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外)祖父母在照顧(外)孫子女時有許多優點,比如耐心、細心等,但缺點也比較明顯。主要表現在:
其一,祖輩由于年齡、觀念和知識的限制,對孫輩的教養往往只停留在“養”的層面,“教”的內容卻很少。(外)祖父母的撫養一般只停留在照顧孫子女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對孩子合理情緒的培養、良好習性的養成卻關注較少。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吃飽喝足”即可的養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幼兒的發展需要。對于幼兒來講,他們正處于模仿、學習的關鍵期,但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比較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活動方向,(外)祖父母缺乏正確導向的撫養方式致使幼兒自我生活能力發展不充分,在按時吃飯、睡覺等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中存在著問題。
其二,中國傳統社會中一直存在著“隔代親”現象,(外)祖父母對子孫有時會過份寵愛,他們往往更容易滿足孩子的要求,認為無論如何不能委屈孩子,自己只要能做到的就要替孩子做,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容易變得任性,不知道忍讓。另外,由于祖輩對子孫的溺愛,做事情常常喜歡“包辦”,(外)孫子女對世界試探性的嘗試行為常被制止,比如幼兒在剛開始學習吃飯、穿衣、與他人交往時通常是具有一定困難的,(外)祖父母覺得這是自己輕而易舉的事,常會替(外)孫子女做這些事而讓幼兒失去嘗試的機會,這樣讓幼兒在以后發展中容易出現做事半途而廢,沒有長性。同時,有些祖輩由于思想觀念的影響,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往往比較“專制”,要求幼兒完全服從自己,凡事由自己決定,不能從幼兒的心理發展特征出發,培養幼兒認知、判斷和選擇的能力,這樣的教養會讓孩子變得無主見,出現遇到左右為難的事情猶豫不決、遇到困難退縮等問題。以上因素都會影響幼兒生活技能、處理事情技能的獲得。王玲鳳(2007)的研究已經證明,隔代撫養幼兒與父母撫養幼兒相比,易表現出更多的情緒問題、行為障礙、性格缺陷、人際交往缺陷,且適應性較差。
隔代撫養對幼兒依戀情感的影響。在幼兒的各種情感形成中,依戀情感是最先得到發展的。幼兒依戀一般指幼兒和他的照顧者(通常為父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系。它產生于幼兒與其照料者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感情上聯結的紐帶。依據依戀情感的品質,常將其分為安全依戀、焦慮—抵抗的非安全依戀和焦慮—回避非安全依戀,安全依戀為這三類中最具適應性的依戀風格。具體形成哪種依戀風格常常與撫養人的撫養風格有關系。
首先,在隔代撫養模式下,幼兒最先面臨的問題是依戀對象的轉移,在此過程中,父母退居第二位,(外)祖父母取代父母的角色,這種角色的轉移增加了孫輩成長的壓力。孫輩在適應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容易對祖輩、父輩角色界定不清,產生角色沖突,并在幼兒心中會造成一定的情感混亂。另外,(外)祖父母容易依據自己的經驗安排(外)孫子女的生活,關注子孫也常常會從自我出發,對孩子的某些需要常常忽視或不敏感,會使得兒童相信對需要的傳達不會影響到撫養人,導致兒童缺乏對世界的探索行為減少,在陌生環境中顯得無安全感,形成焦慮—抵抗或回避的非安全依戀風格。
其次,老年人由于精力所限,不喜歡吵鬧,在撫養幼兒中常希望他們能安靜,只要孩子不哭鬧,隨便他們做什么,甚至對孩子長時間看電視也不予管教,這不僅不利于幼兒語言、智力的發展,而且對于幼兒正常情感的形成極為不利。加之老年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弱,觀念不能隨時代更新,知識水平有限,通常對于幼兒心理發展不了解,一方面溺愛孩子,另一方面為了樹立權威感,在孩子哭鬧時易采取恐嚇或懲罰的方式。這些因素均會給幼兒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幼兒可能會把人類交往被體驗為是無規律的,無法形成連貫的交際模式,造成“紊亂依戀”。
隔代撫養對幼兒社會性交往的影響。(外)祖父母代表著一代人觀念文化,在與(外)孫子女交往中傳遞著有關的社會性知識,影響著幼兒的信仰、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隨著幼兒的成長,其與外界接觸的渴求增多,隔代撫養的家庭中,祖輩是與幼兒接觸最多的人。在幼認知發展的敏感期階段,他們不僅需要通過與家庭成員的交往獲得家庭歸屬感,還需要與社會他人交往獲取社會角色、社會規范等方面的知識。幼兒在社會性交往中可以了解社會的規范及其對個體的約束,可以嘗試扮演多種角色。然而,祖輩的撫養方式相對謹慎,出于安全考慮,他們傾向于幼兒在家中玩耍,盡量減少其外出活動。這樣,兒童接觸社會、他人和與同伴交往的機會較少。這不利于其學習與他人合作、協商;不能很好地通過同伴的行為對其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強化,來增加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控制或減少侵犯性行為,對于幼兒的社會技能和策略的學習也是有害的。
父(母)子(女)的互動能夠促進孩子性別角色的發展、社會適應性、學業成就、健康情感的建立等,而幼兒期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親角色的長期缺位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在特定的社會時代背景下,隔代撫養作為我國一種特殊的現象,仍將持續存在一段時間。若要確保隔代撫養家庭的幼兒健康成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祖輩自身觀念、知識更新—隔代撫養問題解決之根本。隔代撫養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祖輩的觀念相對陳舊、知識缺乏,與時代有脫節。良好的撫養觀念會使孩子表現積極的性格、心理和行為特征,如獨立、合群、聽話、自信、能干、有主見、有禮貌等。(外)祖父母應該認識到,在自身接手撫養(外)孫子女的時候,自己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輔助角色轉為主導角色,自身的觀念、行為,對幼兒的管理方式都將對幼兒的發展產生深刻、深遠的影響。作為兒童的主要教養人,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孫子女“吃飽穿暖”,還應提供必要的教育。孫輩因為年齡太小,心智尚不成熟,在和祖輩的互動中雖處于主要地位,但卻不是主動地位,祖輩應多主動與孫輩溝通,多鼓勵幼兒自我表達,耐心觀察幼兒的同伴互動情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互動環境與積極的引導等等。幼兒在與人交往中,社會性逐步得到發展。祖輩不是(外)孫子女的代理者,應該放手讓孩子學習做事,在他們做得不好時給予鼓勵和指導,當他們做得好時給予表揚,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和幫助,這些都會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另外,祖輩應通過各種途徑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學習,比如幼兒在不同時間段處于不同的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相關時間對幼兒進行著重教育等。在幼兒無哭鬧、不聽從長輩指示時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研究表明,在隔代撫養的家庭中,如果在(外)祖父母能夠給予幼兒足夠的尊重、理解、安全感和自信心,對幼兒提出的問題耐心、清楚的解釋,幼兒安全型的情感依戀便不亞于一般幼兒。③
家庭結構完善—隔代撫養問題解決之基礎。在一部分家庭,隔代撫養屬于無耐之舉,比如在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無能力將子女帶在身邊,不得不將其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照看,但也有一部分家庭是觀念所致,比如中國傳統認為兒孫繞膝乃人間天倫之樂,“隔代撫養”是家族繁衍的大事,“隔代親”、“隔代撫養”的問題更加突出,許多(外)祖父母從孫輩出生那天起幾乎包下了養育的所有事情。
從現實狀況來看,無論哪種形勢下形成的隔代撫養模式都會引發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孫輩的健康發展為代價的。已有研究指出,隔代撫養的家庭屬于結構不完整的家庭,不完整的家庭結構容易引發兒童產生心理問題,導致偏差行為。因此,無論是父輩還是祖輩,都應樹立后代教育第一位的思想。傳統的中國父母努力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為后代創造財富,希望后代能夠生活幸福,而子女的健康成長是幸福生活的起步。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對孩子的撫養都應盡量采取以父母為主的撫養方式,保證幼兒既有父母愛,又有(外)祖父母疼,共同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
社會扶助—隔代撫養問題解決之保障。在我國,隔代撫養已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普遍問題。但是,在不同的隔代撫養幼兒的家庭中,孫輩成長的社會環境、家庭的經濟條件、祖輩的撫養方式和思想觀念、父母對于家庭的支持力度等都有所不同,有些狀況家庭可以通過努力改變或改善,但有些方面卻需要政府給予支持。
從大的方面來講,政府相關部門在政策立法與執行上,有妥善的配套法規,避免執行上的不切實際,造成資源上的浪費與效率不顯,使得真正需要幫助家庭得到救助。在具體措施的實施上,政府有必要對不同原因導致的隔代撫養家庭進行摸底、分類,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比如一些父母對于拋家棄子外出工作也深感無奈,為了家庭,他們無其他方法可尋。對于這樣的家庭,政府應多提供一些就近就業的機會,讓父母能夠在工作之余有機會多回家照顧孩子。
從小的方面講,村委會或社區可以組織老年人參加針對孫輩健康成長問題的討論會,互相溝通、借鑒經驗。一般家庭的祖輩文化程度不高,無法通過網絡、媒體等現代手段獲得育兒知識及尋求幫助,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為其提供幫助。這就需要藉由村委會或社區組織專門人員深入與隔代撫養家庭建立關系,提供一幫一的扶助。另外,村委會或社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提供幼兒娛樂活動的場所,鼓勵幼兒共同活動,促進其通過同伴交往學習社會規范。
【注釋】
①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②周念麗,徐芳芳:“父母育兒缺失對農村幼兒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學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③葉曉璐:“隔代撫養幼兒的心理理論、祖孫依戀、同伴接納的特點及其關系研究”,2011年,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