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報告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擺在國家戰略發展更加突出和更加重要的地位,給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文化產業界強烈呼吁在思想觀念、管理體制、市場體系、科技要素等方面大力創新,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步伐。
“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①由此可見,較之于政治和經濟,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更具有長期性和根本性。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忽視文化產業發展在整個國家戰略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獨特作用,甚至認為文化產業虛而不實,無足輕重。隨著黨和國家對文化產業發展愈加重視,全社會開始逐漸認識到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前景廣闊、利在長遠,并把思想觀念創新作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根本要求。
處理好推陳和出新的關系,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本質要求。推陳和出新,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兩個方面,彼此聯系,對立統一。沒有推陳,就不可能有創新;只有不斷地推陳,才能更好地創新。推陳,并不是把所有傳統的東西丟掉,并不是以“推陳”之名行“打倒一切”之實;創新,也不是隨心所欲地搞花樣翻新和標新立異,更不是打著“創新”的招牌粉飾文化和糟蹋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能否處理好推陳和出新的關系,不僅決定文化產業能否大力發展,也決定文化產業能否健康發展,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本質要求。
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繼承和發展,反映事物發展變化的遞進關系,體現事物發展變化的必然邏輯。對于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來說,忽視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有害的,割裂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失敗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在繼承中發展起來的,是優秀文化的“集大成”、“聚寶盆”、“精氣神”,尤其需要倍加珍視。“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②所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強調的就是繼承歷史流傳下來的豐富文化遺產,繼承人類創造出來的優秀文明成果。歷史證明,繼承和創新是先進思想文化不斷涌流的重要路徑,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
處理好借鑒和吸收的關系,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內在要求。一個民族要想站在人類思想的高地,就必須學習和汲取其他民族的長處和優點,就不能不借鑒和吸收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思想精華。當然,強調借鑒和吸收,并不是把所有的東西不分青紅皂白地拿過來,生搬硬套,甚至搞“西化”、拜“洋教”、玩“玄學”。強調借鑒和吸收,既要反對“食洋不化”,又要反對“食古不化”。那種把借鑒和吸收刻板化、庸俗化的行為不僅嚴重阻礙事業發展,也被歷史證明是不可能有收獲的。從更實際的意義來說,借鑒和吸收既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法,又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現狀來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是突出的、復雜的、眾多的。綜合來看,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拆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大產業政策完善力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
加強政策指導,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創造優越條件。“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③可以確定,政策指導在促進文化發展中是關鍵環節,政策是先導,政策要先行。良好的政策指導,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之福,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之要。近年來,國家接連出臺多項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
2009年,國務院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年,九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國務院在《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把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作為重要內容之一。2011年,“十二五”規劃明確要求大力推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并進而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這些政策的接連出臺足以表明,加強政策指導,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優越條件,已經成為全社會重要共識。
健全制度保障,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營造健康環境。文化產業健康發展離不開制度保障。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當今時代,尤其需要制度規范、制度約束、制度護航。
比如,伴隨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亂象井噴式地涌現,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僅給網絡自身發展帶來重大危害,也必然給整個社會帶來難以估量的危害。健全制度保障,不僅對制造亂象者給以有效約束,對違章違例者進行嚴格規范,而且對表現優異者實施必要保護,以免被肆意沖擊、被惡意侵權、被任意搗亂。因此,盡快健全制度保障,努力營造健康環境,對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極為重要。
完善激勵機制,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打造良好平臺。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④文化產業要蓬勃發展,不能沒有激勵機制,不能缺乏標桿和表彰。良好的激勵機制,可以起到帶動一片、帶領一片、帶活一片的示范作用。全社會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打造良好平臺;有必要對文化產業的好工程、好企業、好品牌、好人才給予積極鼓勵、大力扶持和堅決褒獎,讓那些開拓者、先進者、優異者成為產業界學習的楷模,在全社會樹立榜樣,在全行業形成風氣,引領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時尚和方向。
實施人才工程,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鍛造過硬隊伍。人才是第一資源,是一個集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戰略資源。文化產業要發展壯大,關鍵是人才。多年來,文化產業資源沒有完全又及時地轉化為文化市場資源,相對優勢的文化資源沒有有效而又盡快地創出品牌、化為效益、形成氣候,都與缺乏優秀文化人才特別是缺乏懂文化、擅管理的綜合型人才有著密切關系。
全社會有必要加快建設文化隊伍,合力實施人才工程,切實培養、大膽引進、長期儲備一批過硬的文化專業人才。實施人才工程,要力戒急功近利搞突擊,要力求扎扎實實練內功。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過程中,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自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養優秀人才和鍛造過硬隊伍。
經過多年大力發展,中國文化市場體系雖然初步形成并漸趨成熟,但是相對于時代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相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十二五”規劃要求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求促進和加快文化產品和文化要素在更大范圍內合理流動。基于這個要求,文化市場體系建設要更加注重協調性、平衡性和可持續性,要在資源配置、投融資機制、實體建設、消費趨向等方面著力引導,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優化資源配置,保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原動力。文化資源廣義泛指人們從事一切與文化活動有關的生產和生活內容的總稱,狹義是指對人們能夠產生直接和間接經濟利益的精神文化內容。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是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文化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和不太均衡,已經嚴重影響到文化市場體系的健康發展。因此,要推動文化市場發揮優勝劣汰的作用、文化產業形成各顯其能的態勢、文化領域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就必須大力促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也惟其如此,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才能保持原動力。
改革投融資機制,提升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競爭力。對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進行改革,就是為了建立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的投資主體多元化和以投資方式多樣化、投資準入區別化為特點的新型文化投融資體制。文化市場體系的建設離不開投融資機制的改革。沒有投融資的有力支持,就沒有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長期以來,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資金嚴重不足,僅僅依靠政府撥款只能是杯水車薪,融資少、融資慢、融資難的現象得不到根本改善。近年來,有些部門積極參與聯系和協調金融機構,初步建立起無形資產質押貸款、信用擔保和資信評估體系,使有條件的文化企業可以上市融資,拓寬了投融資渠道;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逐步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稅收優惠和扶持力度;還有一些地方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勇于打破行業壟斷,積極吸收境外資金和社會資本,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毫無疑問,投融資機制的深入改革,必將大大提升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競爭力。
加快實體建設,煥發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生命力。當前,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實行轉企改制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很強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加快文化實體建設,主要是加快文化企業建設。一是加快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創意、影視制作、演藝娛樂、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文化會展以及數字、廣告、動漫等產業。二是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調動全社會力量,以文化企業為載體,以文化項目為主體,發揮積極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三是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著力選擇和培育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骨干文化企業,搞跨國度、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四是建設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發展具有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建設輻射全國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截至2013年4月,中國共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69.8萬家,單位產業增加值在2005年至2012年間年均增長2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長率。隨著文化實體加快建設,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生命力必將進一步煥發出來。
引導消費趨向,增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凝聚力。文化消費,就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和精神文化性服務的占有、欣賞、享受、使用等。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文化消費活動不斷發展擴大,富足的物質產品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前提。近年來,人們對文化消費數量和質量的要求日益提升,對文化消費需求和選擇的方式日益多樣化,凸顯引導消費趨向問題的重要性。文化消費就如同一把尺子,始終衡量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以先進思想為指導,吸納先進文化,樹立科學合理的文化消費觀,對于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十分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引導文化消費趨向,增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凝聚力,既是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整個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必然選擇。
多年來,中國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現狀不盡人意:一方面,文化領域核心技術和高端裝備的國產化不足、進口依賴度高,使文化產品制作成本較貴、文化服務效率相對較低,嚴重制約著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和科技融合不夠,科研成果與實際需求結合不夠,既通曉科技又懂得文化的優秀人才不夠,使民族文化與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相當缺乏,影響中華文化的感染力、表現力、傳播力。因此,加快文化科技要素創新,特別是在推動傳播手段創新、提升產品科技含量、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盡快取得突破,對于促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傳播手段創新,拓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渠道。文化產業要創新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重點,而傳播手段創新是關鍵。沒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再優秀的文化也要受制于人,也會在競爭中陷于被動,因而要努力掌握和發展各種現代傳播手段,積極推動先進文化的傳播。需要強調的是,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的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當今時代,科技已經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關鍵環節,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引擎。因此,在由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掀起的高科技浪潮中,人們在改造和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的同時,要著力推動傳播手段創新,積極拓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渠道。
提升產品科技含量,確保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優勢。文化和科技兩個方面的創新就像兩個輪子,雙輪驅動才能實現平穩前行,才能實現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產品科技含量的不斷提升,必然使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擁有持續優勢。如果科技創新沒有文化內涵支撐,科技文化創新就很難突破;而僅有文化創新,沒有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就缺乏新的傳播手段、新的媒介載體,優勢也會變為劣勢。《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強調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文化發展的引擎作用,要求實施科技帶動戰略,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用先進技術來支撐文化裝備、軟件、系統研制和自主發展,從而提高文化領域的技術裝備水平。總體來看,提升文化產品科技含量,必須注重三個“關鍵”,即突破關鍵技術、改進關鍵設備、選拔關鍵人才。
促進自主創新能力,占領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制高點。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文化產業就不會有創造性發展。應該承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長期滯后,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中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主線,把建設創新型國家設為目標,要求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技跨越式發展。《決定》意義重大,為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做出了全面規劃和整體部署。當前,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恰逢最好時機,具備最好條件。實現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占領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制高點,應該而且只能依靠自主創新能力的堅定支撐。
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只有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現實生活、引領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終贏得人民,才能始終成為社會進步的先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文化產業不斷創新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將煥發蓬勃生機、展現時代風采、放射燦爛光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必將更加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生命力,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榮夢想必將化為生動的實現。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頁。
②④《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756頁,第193頁。
③《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