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娜
當前,中外學術界出現了很多有關黨史的論文、著作和黨史研究理論,為黨史學科的規劃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很多專家和學者對黨史研究進行了思考。可是,當前中國黨史研究的社會和歷史環境并不是很好,主要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黨史逐漸成為現實政治的附庸,導致黨史研究有很強的政治和宣傳色彩,同時中共黨史的邏輯表述逐漸成為以中國共產黨為中心的“神學”。值得注意的是,在黨史研究的某些領域中還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羅漢平的著作《黨史細節:中國共產黨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里就沒有十年“文革”的內容;此外,在研究過程中也沒有進一步解放思想觀念和開放資料。
首先,在研究中共黨史時一定既要體現出科學性,又要體現出史學性。例如胡喬木曾指出要根據歷史事實研究黨史,而不能簡單地只從會議和相關文件著手。要充分了解歷史事實,整理好思路,借助史實表明觀點和態度,然后解決問題。為了使黨史研究具備史實性,就要先從觀念上確立黨史也是歷史,應在中國近代歷史背景下對中共九十多年的黨史進行考察,這是很多黨史學家一直堅持的觀點。所以,只有從學科上確認黨史研究的歷史性,才能促使黨史研究依照自身的規律發展。
其次,應妥善處理中共黨史的政治性,并研究政治對黨史研究的影響。①中共黨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關鍵在于中共黨史的研究對象和現實有很強的聯系,并具有很強的敏感性,所以要從黨和廣大人民的視角研究中共黨史,給國家和社會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因為受到材料的限制,研究黨史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臆測;甚至有人抓住讀者的好奇心,故意歪曲黨史。面對這些問題,在進行黨史研究時要沒有禁區,不斷創新和開拓,還要進行客觀和公正的判斷,對黨史研究負責,充分體現黨史研究的科學性。例如楊天石的著作《中山艦事件之謎》就很好地表現出了當時的歷史,得到了多數讀者的認可。黨史研究一定要克服自身的政治性,確保黨史研究的科學性。
最后,黨史研究應以大量詳細的材料為基礎,需要不斷搜集和整理與黨史有關的材料。歷史材料,尤其是新發現的歷史材料,可以推動歷史研究的發展,例如宋子文的檔案、蔣介石的日記等歷史材料,推動了對中國國民黨的歷史研究。②黨史研究為了找出歷史事實和整理清楚事件的始末,針對某些歷史問題進行全面準確的分析,需要依靠大量和黨史有關的資料。當前,很多人已意識到了黨史資料的重要作用,開始發掘和整理資料。例如,中央黨史研究室計劃籌備成立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館”等,開始進行這項工作。應在豐富詳盡的歷史事實基礎上進行黨史研究,準確判斷和合理推斷,以得出合情合理的結論。
長期以來,中共黨史的表述體系一直都是以共產黨為中心,認為只有共產黨可以,缺乏客觀性,同時有很強的理論宣傳教育性。所以應創新黨史的邏輯表述體系,以中國的現實歷史為背景,將中國共產黨的產生、發展置于中國發展過程中轉型和選擇的背景中。
第一,從十六世紀開始到至今,中西方之間先后發生了文化沖突、文化適應、文化融合,所以應從大的方面來看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和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歷史學家唐德剛的著作《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等都充分體現出“歷史三峽”的理論。諸多學者認為,從十六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國家開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其經濟在當時獲得了很大發展,可是中國還處于封建主義,經濟和社會已開始衰敗,此時期世界的發展趨勢就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和東方封建主義的衰敗。到了十九世紀中期,中西方之間的差異在兩者的接觸中體現出來。面對如此巨大的差異,中國的各個階層、各個黨派、各個團體積極地尋求一種富強之路,可是在“歷史的三峽”的曲折中跌跌撞撞。今天的中國已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大國,但發展是必然的,改變是必然的,所以仍需探索和發展。③以上表述體系體現出中國在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壓力下轉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近代中國的探索和發展非常不容易;此外,五四運動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推動了近代中國的轉型和發展。
第二,從1840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在近代歷史變革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張海鵬的“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沉淪與上升”學說認為:由于中國長期受到封建主義傳統觀念的影響,國人普遍認為“天不變道亦不變”,可是在被西方殖民主義侵略后,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開始尋求一種改變之路。④當時的改良派和洋務派已意識到改變的重要性,推翻了封建主義靜止不變的觀點;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主張全盤改變,對早期改良派和洋務派的“器可變道不可變”進行了否定;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主張的是革命突變,對康有為等人逐漸改變的觀點進行了否定,這些就是近代中國主張改變的觀點。此外,新文化運動認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中國國民沒有較高的國民素質和思想覺悟,所以進行了新文化運動,主張改變國民的思想。可是在五四運動后,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僅依靠改變國民思想是無法拯救中國的,于是就想通過社會革命拯救中國,可是將思想轉化為實踐需要一定的理論指導和理論闡釋。當時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正好可以從理論上證明只有社會革命才可以對既有的經濟關系進行根本改造,然后在改造的經濟關系上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最后對中國當時的社會問題進行根本的解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促使中國黨史的先進思想家對改造中國社會的手段進行探討和分析,同時發生了很大轉變,不再提倡通過溫和的思想革命或道德革命,而開始提倡社會革命。可是在進行社會革命時,提倡的革命手段是階級革命和民族革命,而不是全民革命。⑤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近代中國尋求改變的一個重要轉變。
第三,可從中國政黨政治史的視角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作用和價值進行審視。中國大規模的政黨政治始于民國初年,當時實施多黨制,出現了六百多個大小不一的政黨,而實際從事政治的就有三百多個。可是民初政黨政治的快速失敗促使孫中山等人意識到,只有建立一個強大有力的政黨才能實現改造社會的目的。他們以俄國十月革命為借鑒,主張由“多黨制”轉變為以黨建國和治國。孫中山等國民黨人開始“毀黨造黨”。隨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促使中國的革命力量和革命面貌發生了很大轉變。
第四,五四運動以后三十年的中共黨史與以中國共產黨為中心的學說不同,主要有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以及處于兩黨之間的中間勢力,此段中共黨史是豐富多采的。很多學者,例如胡喬木認為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很少的,反而是中間勢力的人最多。聞黎明的著作《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在實際研究中采納了這種觀點,他將五四運動以后的三種政治力量綜合研究和分析,更加宏觀和復雜地表明革命的歷史并不是國共兩黨之間簡單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和斗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非常復雜,這使中共黨史更加真實和令人信服。如果從思想史的視角對五四運動后三十年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可參考三民主義、自由主義、法西斯主義等政治思潮進行研究,這些思潮是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思潮的斗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主流的政治思潮。⑥此外,在對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馬克思主義觀進行研究時,可參考當時的質疑和批評。
第五,可以從現代的角度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共黨史進行研究。很多學者都贊同從現代化的角度對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進行審視。如果說近百年來中國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尋求解放和發展的一段歷史,那么中國共產黨在這段歷史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的執政黨,同時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中國共產黨在從被動尋求發展到主動尋求發展的兩個過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給從現代化的角度研究中共黨史提供了一定的現實參考依據。⑦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為中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很大貢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提高了綜合國力,收回了失去的土地。必須承認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在黨的領導下也出現了失誤,然而失誤是無法避免的,在失誤中獲得教訓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黨史作品既可以閱讀,也具有學術型,所以一些黨史研究人員希望擺脫固定的框架、結論、語言風格等,增加黨史研究和著作的科學性、理論性、趣味性和感染性,并進行了實際的創新。如果黨史作品生動具體,富有感染力,也會受到讀者的喜歡,例如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的著作《苦難輝煌》的銷售量超過百萬冊。這種作品不僅宣傳了中共黨史,還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從大眾視角解讀馬克思主義。
其次,要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對中共黨史進行審察和研究。中共黨史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也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行不斷探索的過程,還是中國共產黨形成科學發展觀的歷史過程。從科學發展觀角度對中共黨史進行審察和研究可以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對中共黨史進行科學的評價和解讀。中共黨史既有成功,也有失敗,歷史中有很多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歷史人物,對于這些事件和人物的評定需要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只有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才能獲得正確的評價和成功,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從科學發展觀角度對中共黨史進行審察和研究可以豐富中共黨史的研究內容和學科發展。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黨史研究還處于初期發展時期,主要研究的是黨內的思想斗爭和黨外的對敵斗爭。⑧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史研究的內容得到了深入的發展和拓寬,在地方史研究等新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科學發展觀指的是從人民和發展兩個方面對中共黨史進行考察,中國共產黨一定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使人民共享研究成果。
最后,在和諧社會的視閾下進行黨史研究,一定要重視黨追求理想社會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在九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追求理想社會。即使是在中共早期的綱領、路線、政策、方針中也都體現出了黨對理想社會堅定不移的追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了政治基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給構建和諧社會打下了經濟基礎。在和諧社會的視閾下黨史研究一定要堅持自身的特殊性。中共黨史研究以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規律為基礎,對近現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進行研究,可是黨史研究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會受到黨的理論指導,同時可以起到借鑒、教化、資政的作用。⑨在和諧社會視閾下,中共黨史研究要拓寬研究領域,認為黨史就是黨的路線斗爭或黨際關系斗爭,這只是片面的認識。當前,黨史研究還要對目前的國際和國內的重要現實問題進行研究,主要是因為當前的國家形勢非常的嚴峻,同時社會主義陣營不再穩定,這是中共黨史研究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需要加強自身隊伍的建設,防止黨內人員喪失信仰和戰斗精神,維持黨的先進性。因為有些黨員動搖了理想信念,缺乏堅定的意志,無法領導人民進步,也就不能起到示范的作用;還有部分黨員缺乏事業心和責任心,沒有良好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不根據人民實際情況解決問題;也有一些黨員干部只有較低的思想理論水平,無法解決更加復雜的矛盾和問題,甚至有些黨員腐敗,降低了基層黨員隊伍的凝聚了和戰斗力,對黨和人民的事業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當前研究應和黨的革命傳統結合在一起,以優秀黨員為榜樣激勵和警示黨員。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黨史研究一定要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創新和進步。
綜上所述,不僅要創新黨史研究的新視角,還要構建新的表述體系,創新其邏輯結構;從關注大事轉到關注細節,注重實際的歷史事實,在黨史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會議、文件,還要注重黨史研究的大眾化和時代特色。例如,在對中國共產黨創建史進行闡述時,可以加入幾個歷史細節:“建黨前的中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二十世紀初社會主義受到中國人青睞的原因”等。從這些細節中就可以發現,指導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逐漸加大,主要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響,并且二十世紀初社會主義得到了廣泛傳播。而當時中國工人階級的狀況表明中國共產黨成立已有堅實的階級基礎,同時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促使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可是推動中國共產黨成立有很多因素,新文化運動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才是此段歷史的主角。這些歷史細節都反映出創建中國共產黨這段歷史的豐富性和生動性。
在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時,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探究中共黨史新的研究角度和表述體系。概言之,首先,應從科學的角度和以科學的方法研究黨史。其次,創新黨史的邏輯表述體系。再次,從宏觀上對中共黨史的骨架進行重塑。最后,從馬克思主義大眾視角、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視閾下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頁。
②《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5頁。
③胡喬木:“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人民日報》,1951年第6期。
④郭德宏:“中共黨史研究的重大進展—《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一書簡介”,《遵義黨史資料通訊》,1991年第4期。
⑤張啟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書寫黨的歷史—賀《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出版”,《光明日報》,2011年第1期。
⑥丁俊萍,宋儉:“新時期以來中共黨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
⑦孫果達:“新時期中共黨史研究的新視角”,《上海黨史與黨建》,2009年第9期。
⑧侯松濤:“中共黨史研究:多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審視”,《黨史研究與教學》,2009年第1期。
⑨萬金鵬:“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黨史研究方法現代化的分析”,《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