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始終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穩中求進抓經濟,大刀闊斧抓改革,真心實意抓民生,雷厲風行抓作風,針對的都是黨和國家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都是對人民群眾重大關切的回應,充分展現了以問題為導向的執政理念和執政風格,為全黨樹立了旗幟。
可以這樣認為,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是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必須深刻領會和把握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對于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海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應該說,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是對領導干部的基本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講,領導就是為解決問題而存在的。記得毛主席曾經說過,“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爭。哪些地方有困難、有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是為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斗爭的。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這才是好同志。”這就是說,沒有問題,就不需要工作。工作開展不好的領導,也就不是好領導。
當前,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挑戰前所未有,問題層出不窮。客觀上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以強烈的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去工作”“去斗爭”。
什么是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也就是矛盾意識和矛盾導向。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當意識到的問題解決了,工作就前進了一步;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循環往復,構成了我們工作的全部內容。所以有人這樣認為,歷史無外是問題的消亡和解決,現實無外是問題的存在和發展。正因為如此,積極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應該是領導干部的一項基本功。
究竟如何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呢?結合實際工作,簡單地說,就是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該說,這既是一個認識問題,也是一個方法問題,更是一個能力和水平的問題,亟待我們從理論和實踐上予以認識和解決。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問題總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的領導干部卻看不到問題、怕講問題。看不到問題,是因為缺乏對現實情況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怕講問題,甚至故意回避矛盾、掩蓋問題,要么是為了粉飾太平,要么是不愿花精力下苦功。這對于開展工作有百害而無一利。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找出問題才能找到工作抓手,才能抓住推動工作的關鍵。因此,作為領導干部,首先要在發現問題上下功夫。
一要加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是新問題還是老問題,不論是長期存在的老問題還是改變了形式的老問題,要認識好、解決好,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強我們的本領。增強本領就要加強學習。”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省情發生了深刻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如果不加強學習,思想和認識還停留在過去,就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海南建省辦特區已經26年,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不能首先想到過去是怎么做的,即“路徑依賴”。什么是“路徑依賴”?這是經濟學上的一個理論。鐵軌的寬度是1.435米。為什么是這么寬?因為電車的寬度是這樣,鐵路是電車專家設計的。為什么電車是這么寬?因為電車寬度是根據戰場馬車道路寬度決定的。為什么馬車道這么寬呢?是因為拉馬車的兩匹馬的馬屁股就這么寬。這里面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人的思維定式一旦確立就非常頑固,往往影響正確思維和科學決策。路徑依賴的問題,在現實生活當中屢見不鮮。那么是不是過去的東西就不好呢?這里的關鍵不在于“過去”和“現在”,而在于它是否適應當前工作的需要。我們干工作不能如孟子所說,“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領導干部倘若自己對新情況、新問題都認識不清、把握不準,又怎么能夠帶領大家做好工作呢?比如,農墾改革是當前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和重要抓手,中央對農墾改革的目標、途徑都講得非常清楚。但是落實到具體工作上,基本要求是什么?怎么才能盤活體制機制?這些問題都需要領導干部去認真研究、正確把握、科學施策。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加強學習,切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不斷增長知識、增加智慧、增強本領,真正提高發現問題的敏銳性和洞察力。
二要深入調研。毛主席講,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既是領導干部發現問題的直接途徑,也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現在有一些領導干部不愿調研、不會調研,不善于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全局性的問題,不能自覺運用調研成果推動工作。
調查研究不是走形式、擺門面,而是為了推動工作。
調查研究很辛苦,同時也講求方法。不是下去轉一轉,講一些不著邊際的話就叫調查研究。什么是調查研究呢?顧名思義,它包括調查和研究兩個環節。所謂調查,就是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去掌握第一手的真實情況;所謂研究,就是毛主席說過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獲取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真實情況;通過調查研究,分清是非曲直;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通過調查研究,汲取群眾智慧,等等。因此,調查研究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科學方法。
三要勤于思考。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脫離實際、隨心所欲、隨波逐流,是十分有害的。領導意味著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多思考、多“想事”。可以說,腦袋里是否裝著問題,是檢驗領導干部工作是否用心的重要標準。如果一個領導干部對自己分管的工作說不清、道不明,或者把握不住本單位的問題,那么這個領導干部是否合格應該打上問號。作為領導干部,在遇到問題、執行決策、謀劃工作時,不能迷信于書本、迷信于常識,不能簡單照搬照抄,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多問“為什么”,多分析本地的實際情況,多深入思考,這樣才能見微知著,看清問題,看準問題,做出的決策才不會失之偏頗。當前,大家都在積極研究城鎮化的問題。所謂城鎮化,不是單純蓋房子,簡單“穿衣戴帽”,更不是憑個人好惡勞民傷財大興土木,而是人的城鎮化,是生產生活的配套,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城鎮化。簡單地說,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立足客觀實際把問題琢磨透,不能好心辦壞事,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分析問題是連接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橋梁,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真正把問題分析透了,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因此,作為領導干部,不僅要善于調查、找出問題,又要善于分析問題,正確把握問題的“點與面”“表與里”“虛與實”。
盡管人們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思辨方法很多,但反映到具體工作中,最常用的不外兩大類:一是歸納法,二是演繹法。
所謂歸納法,簡單說,就是從個別知識推理出一般結論的方法。例如在調查研究中,接觸到的首先是個別事物,通過對若干個別事物包含在其中的普遍性、傾向性、規律性的認識和分析,從而得出對面上工作有指導意義的一般性結論。
所謂演繹法,簡單說,就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通過推導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例如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從已掌握的情況出發,綜合分析并提出指導工作的具體意見,也就是由一般到個別的過程。
恩格斯指出:“歸納和演繹,正如分析和綜合一樣,是必然相互聯系著的。”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歸納法和演繹法兩者相互依賴、互為補充。作為領導干部,發現了問題,就要善于通過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對問題的性質、根源、影響、趨勢等進行科學研判,為下一步研究對策、解決問題打下堅實基礎。有兩點需要重點把握:
首先,要找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決定了工作的主攻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了工作的抓手。新形勢下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千頭萬緒。作為領導干部,研究問題就要善于從形形色色的矛盾和問題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辨別出哪些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哪些是細枝末節的問題,分清本末;哪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哪些是可暫時放放的問題,分清緩急;哪些是已經具備解決條件的,哪些是需要創造條件解決的,分清難易。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牽住“牛鼻子”,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比如,如何認識海南的主要矛盾?應該說影響海南發展的問題不少,但深入分析,最關鍵的是海南發展起步晚、基礎差、發展滯后。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當前海南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市場主體的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要加快發展,就要牢牢抓住培育市場主體這個重要環節,認真做好各項基礎工作。關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哲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題。我的理解,在實際工作中,抓主要矛盾就是抓“重點”,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抓“難點”。
其次,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事物的本質是事物的根本屬性,是事物的內核。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質,才能在實際工作中達到預期目的。本質是隱蔽的,往往隱藏在各種各樣的表象之中,我們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的是大量的人和事,并不是本質。在一件具體的事件中為什么是這些人,會發生這些事,往往有其深層次原因。如果就事論事,就可能于事無補,甚至把情況搞砸。這就要求我們分析問題,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才能把握問題的真實面目,找準問題產生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否則,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霧里看花、似是而非,解決問題就無從下手,或盲目施策或離題萬里。比如,干部隊伍中所表現出來的“四風”問題,表面上看是浮在面上、弄虛作假、吃吃喝喝等問題,實質上反映的是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既要重視治標,嚴加懲處違規違紀行為,做到不敢違紀;更要注重治本,加強制度建設,強化黨性修養,做到不能違紀、不愿違紀。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根到底是為了解決問題。問題解決得怎樣,是衡量領導干部問題意識強不強的最終標準,是評判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最終尺度。
當前,在領導干部當中,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的問題仍較為突出。面對問題,要么繞著走,怕擔責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過且過,怕引火燒身、怕得罪人;要么老經驗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束手無策,以致于小事拖成大事。
怎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要勇于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于擔責,是檢驗每一個領導干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擔當,既是黨性要求,也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思想境界和政治品格。作為領導干部,在當前“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環境下,要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一些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就需要直面問題、勇于擔當、敢于負責。應該說,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不抓工作,問題不能自行解決。只要有利于科學發展、有利于人民福祉,就要果斷決策、狠抓落實,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阻力所困、不為個人得失所憂。當然,擔當涉及能力水平,因為它是建立在正確研判、科學決策基礎上的,絕不是肆意妄為;擔當也涉及政治生態,因為它是建立在風險的基礎上的,需要支持和保護。
二要求真務實。求真是黨的基本要求,務實是黨的優良傳統,求真務實是領導干部解決問題中必須秉持的立場和作風。現在我們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張旗鼓整治“四風”,就是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作風。在解決問題時要做到求真務實,一要講效率,就是解決問題要注重“時效”。特別是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的問題,要不推不拖,及時研究解決,不能小問題拖大、大問題拖炸。比如,一些地方農村出現土地糾紛問題,群眾多次到各級上訪,但沒有及時得到有效解決,一拖再拖,最后引發了群體性事件,甚至是群體性暴力事件,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二要講效益,就是解決問題要注重“成本”。制定對策措施、選擇途徑方法,都要充分考慮投入成本以及運轉成本,謀求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否則即使問題解決了,也會引發新的問題,給今后留下包袱。比如,一些地方為了加快經濟發展,盲目擴投資、上項目,結果GDP上去了,但生態環境卻破壞了,甚至造成大量過剩產能,反成了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包袱。現在社會反映集中、對未來發展影響極大的,莫過于脫離實際的房地產開發問題。從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要求出發,這個問題已經到了需要認真反思的時候了。關于這樣一些問題,都要在實際工作當中,根據我們的實踐、經驗和教訓不斷地進行思考,針對問題拿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和辦法。
三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基本要義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領導干部,要把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貫穿于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始終。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限的智慧,要善于汲取群眾智慧。謀劃解決問題,要善于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廣泛匯聚民智,共謀發展之策,使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科學。要善于凝聚群眾力量,在解決問題、推動工作中,要善于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使我們的工作在群眾的大力支持、積極參與下不斷向前推進。這是因為,我們的事業是千百萬群眾的事業,只有宣傳群眾才有凝聚力,只有發動群眾才有戰斗力。要堅持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問題解決得好不好,有沒有實效,我們說了不算,群眾說了才算。因為我們是群眾選出來的,必須代表群眾的利益,不能說自自話、自娛自樂,不能好心辦壞事。不要辛辛苦苦地做事,群眾并不買賬,更不能干些侵犯群眾利益的事。要把工作成效放到群眾中去檢驗,看看群眾滿不滿意、贊不贊成、答不答應。
綜上所述,牢固樹立問題意識,是領導干部需要培養的思維習慣;堅持問題導向,是領導干部履職盡責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