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鄭信軍 劉香
摘 要 隨著腦科學和心理學對早期教育發展價值的認識不斷深入,我國幼兒教育事業也出現了蓬勃發展,不少幼兒園設置托班,接收3歲以下幼兒,導致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愈演愈烈。本研究從微系統的角度出發,對家長、幼兒園、教師以及家園合作各方提出策略,以更好地幫助家長和幼兒教師解決由于入園提前和教養不當等帶來的入園適應性問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關鍵詞 微系統 入園適應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ldren in Adaptability
Based on the Micro System
LI Fei[1], ZHENG Xinjun[1], ?LIU Xiang[2]
([1]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2]Kindergarten of Wide Art, Xi'an, Shaanxi 710048)
Abstract As brain science and psychology developing, the value of children education is quickly concerned. Certainly the career of children education is also quickly developing. Many kindergartens receive children under three years old. In addition, parents upbringing unscientific all these make children difficult in adaptability. This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 system, including kindergartens, parents, teachers, and home four aspect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to better help parents and teachers solve the problems in adaptabilit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 micro system; adapt to kindergarten; problem; strategy
生態系統理論將人生活于其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的環境稱為行為系統。該系統分為4 個層次,由小到大分別是: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和宏系統。從微系統到宏系統,對兒童的影響也從直接到間接。①對于幼兒影響最直接的是微系統即家庭,隨著幼兒入園,幼兒園也成為微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中系統也影響著幼兒的成長。我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健康領域也明確提出:情緒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由此可見,幼兒能否適應從家庭到幼兒園的環境變化是幼兒心理健康的表現,家庭和幼兒園對入園適應問題不容忽視。本文將在分析入園適應性問題的表現和原因的基礎上,以微系統為主,中系統為輔提出解決方法。具體地說就是在幼兒入園前和入園后,家庭、幼兒園、教師以及三者協同起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期為幼兒進入幼兒園愉快的生活、學習掃除一定的障礙。
1 入園適應性問題概述
1.1 適應及入園適應
適應是個體為與環境取得和諧關系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它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而且不斷發生改變的相互作用過程,對個體的生存起著決定作用。②顧名思義,幼兒入園適應是指小班幼兒在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的過程中,在心理和行為上產生的由家庭到幼兒園的連續的變化,即產生的能夠適應幼兒園環境的身心變化。具體標準包括情緒穩定、生活上能夠進行初步的自我料理、樂意與教師和同伴溝通和交往、積極參加教師組織的活動、遵守班級的基本規則。③入園適應是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適應是幼兒情緒情感、語言、動作等各方面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1.2 問題表現及原因分析
觀察發現,適應性問題一般表現為入園大哭大鬧、黏著老師不放、不聽講并且不與任何人交流、不能理解幼兒園的班級規則和紀律等。并且,不同幼兒持續時間不同,短期一般為1~2周,長期的會持續到一個月甚至更久。對于長期適應困難的幼兒,應進行全面檢查。分析一般程度適應困難問題的原因:第一,教養方式不當產生的過度依賴。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隔代愛使幼兒的所有事情都由長輩包辦,這使得孩子的心理成長緩慢,社會適應能力減退,自理能力低下。第二,“自我中心”發展規律影響。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幼兒期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當然,在家庭中,孩子的這種自我中心往往是能夠獲得滿足,但幼兒園中,面對集體生活的各種紀律和規則的束縛,面對突如其來的同伴與自己“搶關注”,面對自己不再是“中心”的打擊,孩子出現適應困難在所難免。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自我中心”給予合理的引導,可以發揮其積極作用。
2 策略探討——以“微系統”為主,“中系統”為輔
兒童在最初的集體生活環境中形成的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為保持長久,影響一生。④針對上述問題,本文試從與幼兒息息相關的微系統為主出發,提出一些策略。
2.1 微系統之家庭
對于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家長首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科學認識這種現象,不能過分焦慮。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是入園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可從生活自理、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學習習慣等方面著手,讓幼兒建立起入園意識并掌握一定的集體生活技巧。可以使用語言安撫、“代幣”、“樹立好榜樣”等多種手段鼓勵幼兒學習基本的生活自理;建立固定的家庭“學習時間”,培養學習習慣;參加同齡小朋友的聚會,營造同伴交往的機會。二是入園初期,對幼兒的哭鬧應予以簡單的安撫,如擁抱、親吻、語言安慰等,然后迅速離園。堅持每天送園,堅信“忍痛割愛”更有利于幼兒適應新環境。三是按時接幼兒離園,離園時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多向幼兒詢問在園中發生的快樂的事情,避免多次提問幼兒是否吃飽,是否被欺負等負面問題。四是向教師了解孩子的一日表現,向幼兒轉述教師的表揚,回家后再給予強化;建立有形的“成長過程”,如大畫板,讓幼兒畫出在園一天的心情,看到自己每天的表現和成長過程。五是以感恩的心態看待幼兒教師的工作,尊重教師,多向有經驗的帶班教師請教育兒經驗。
2.2 微系統之幼兒園
幼兒園一是要精心布置環境,如大型玩具的選用應多彩和多樣,室內布置應追尋家庭布置的溫馨感,發揮玩具和家庭對幼兒的吸引力。二是要組建一支優秀的工作團隊,建立園本文化,對主班老師、保育員、后勤管理人員等在上崗之前進行專業化培訓,對各級工作人員的精神面貌和語言等設置高標準,最好選擇具有豐富的小班帶班經驗、專業素質高的老教師帶新入園幼兒。三是根據小班幼兒的特殊性,給予小班教師更多的特權,如管理制度、教學進度等,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實況進行改進,應容許特殊班級的稍微遲緩。
2.3 微系統之教師
幼兒園教師是繼家長之后幼兒的又一重要他人,良好的師幼依戀對于入園適應性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教師可從各方面做好“接待”工作。一是入園前要召開班級家庭會議,以確立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同時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生活的基本內容及可能出現的不適應狀況,以做好心理準備。另外,教師也可通過家訪了解幼兒的特征、教養情況等。二是了解入園適應困難幼兒具體的適應過程,針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如允許攜帶依戀物、允許某些幼兒的戀床和短時間內不午休的行為。三是創設安全的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如活動室的布置應出現家的元素、睡前故事、適度的貼心話與愛撫等。四是提高教育監控能力,發揮游戲和同伴的作用,轉移幼兒的注意力,如采取個人建構游戲、小組游戲和集體游戲,利用音樂和繪本調節幼兒的緊張、焦慮情緒。
2.4 中系統之家園合作
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交替活動,加大了幼兒適應幼兒園的難度。因此,整合家庭和幼兒園的資源,這樣會使幼兒的入園適應工作更有效。一是做好家園的銜接,教師記錄幼兒的表現,離園向家長匯報并提醒家長盡量與幼兒園的工作保持一致。二是建立家長委員會,召開家長會,請往屆成功處理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的家長開展講座。
注釋
① 劉杰,孟會敏.關于布朗分布倫納發展心理學生態系統理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2):250-252.
② 唐林蘭.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探析[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95.
③ 吳海霞.母親教養方式、母子依戀與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的關系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④ 范秀娟.小班新入園幼兒適應性情況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幼兒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