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改革已經期盼了多年,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城市做好迎接新居民的準備了嗎?
戶籍放開,會有越來越多的新居民落戶城市,義務教育壓力首當其沖。養老、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更考驗著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
城市教育承受能力咋樣?
11月13日上午7:30,鄭州市鄭東新區一所小學門前擠滿了前來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正準備調轉車頭去上班的鄭州市民劉家琛聽到了電臺里傳來的新聞:河南省戶籍制度改革了,農村戶口將更容易轉成城市戶口。
聽聞此消息,劉家琛感慨良多。今年8月份鄭州市小學新生入學報名時,按照所在區的有關規定,劉家琛的女兒因為不夠年齡無法入學,為了讓孩子如期入學,劉家琛托了很多關系,最終在開學一周后,女兒進了班。“幸虧閨女今年入學了,要擱到明年,城市戶口放開了,那上學的孩子該有多少啊。”
近幾年,每到8月份鄭州市小學招收新生時,都會有大量新聞報道家長連夜排隊等號,唯恐孩子無法按時入學。而許多小學也抱怨招生壓力巨大,班額屢屢破新高。
教育部門的信息顯示,鄭州市區各小學的入學壓力一直較大,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金水區和鄭東新區更為明顯。鄭東新區商鼎路附近樓盤近幾年陸續建好入住,很多外來人口租住在此。不遠處一所小學當年建成招生,每個班的學生即突破了60名。而之前建好的一所小學因為一年級各班人數太多,不得不在學生進入二年級時再拆分增加了一個班。
有關部門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鄭州市外來人口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任務日益繁重。早在2000年,鄭州市就出臺了《鄭州市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07年保障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被列為鄭州市政府“十件實事”之一。自2010年以來,鄭州市每年都在新建擴建中小學校。
最新數字表明,2012至2014年,鄭州市區共擬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95所。截至今年8月底,其中40所中小學竣工并投入使用。但大量外來人口子女以及不斷落戶的新市民子女入學壓力依然不減。
戶籍放開后,鄭州市常住人口子女無疑將會增多,如何應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壓力,將成為考驗鄭州市政府的一道難題。“如果外來人口轉成了持有鄭州市戶口的市民,有多少子女要入學,我們現在也無法說清。”一位小學負責人表示,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明年將面臨更大的招生壓力和更多的新問題。”
城市能提供完善的社保嗎?
11月17日,已入冬的天氣有些許寒冷。瑜伽教練孔琳琳一早起床趕著去轄區派出所:“去辦我的居住證。”
孔琳琳離開家鄉許昌在鄭州市已經居住了2年,她也聽到了河南省戶籍制度改革的消息,很希望能真正成為鄭州市居民,享受到鄭州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項目。
作為省會城市,鄭州對外來人口頗有吸引力。自2013年11月1日起,鄭州市開始推行新版居住證,目前共有300多萬流動人口通過居住證受益,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這張“卡片”也被外來人員看成是鄭州戶籍改革的過渡。
而外來人口普遍關心的如何加入鄭州市社會保障系統,日前鄭州市有關部門并沒有給予具體的答復。《意見》則明確指出,要把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單位就業的,隨同單位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當地的失業保險;靈活就業的,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隨遷未就業家庭成員可參加遷入地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也好,住房保障也好,歸根到底最關鍵的問題是,城市財政是否有足夠的實力,承擔起新增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支出。”一位專家表示,如果流動人口遷入城市在財政上可以落實社會保障這部分支出,那么城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并軌的具體措施就能快速制定出臺,戶籍制度改革也才能真正深入下去。
新朋友來了,鄭州市的居民準備好了嗎?
按照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不久的將來,鄭州市將會迎來更多的城市人口。對于這些“新市民”,鄭州市的本地居民還是有心里話想說。
“歡迎新居民加入進來,因為鄭州市離不開這些建設者們。”11月16日下午,鄭州市黃河路122院的老住戶張大姐說。“但是我也很想說幾句心里話,城市和農村的生活還是不一樣,進城后有些習慣還真得改改。”
張大姐所住的小區目前租住了不少外來人口,有些住戶還住了多年,張大姐和他們相處和睦。但讓張大姐犯愁的是,其中有些租賃住戶在小區院內堆放大量雜物,垃圾隨意拋灑,或者停放多輛三輪車,導致小區內環境差不說,院子里幾棵桃樹、無花果樹、石榴樹的果子早早就被摘光了。“以前可不是這樣的。”
而出租車司機王師傅說起來也有同感:“我希望政府能組織一下培訓,每位進城工作或者成為市民的人都可以自愿去學習,了解城市運行的規則和紀律,比如遵守最常見的紅綠燈信號,電動車別騎到機動車道里,要不多危險啊。”
另一位開書店的“老鄭州”則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他說,城市是所有人的家,新落戶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有各自的生活習慣,能給一個城市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這才是城市的魅力。
而在隨機進行的街頭小調查中,15位接受采訪的鄭州市民表示戶籍制度改革是個進步,但城市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公共配套措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