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有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梅州為了開發建設江南新城大規模拆遷圍龍屋事件,已經引發媒體跟蹤報道?;诮闲鲁莻鹘y民居拆遷調研報告,我們可以做進一步思考。
在經過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為什么一些地方一說發展就要圈地,做大手筆開發規劃?說到底,還是沒有尋找到適合地方情況的發展方式??茖W發展觀在學習,轉型發展在各種紅頭文件中不斷出現,而在現實操作層面,面對各種挑戰和機遇,那些已經引發“不平衡、不和諧、不可持續”相關問題的習慣做法,依然成為地方政府的不二選擇。在這種情形下,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就很容易演變成為“空頭支票”,這也是各地不斷發生大規模拆遷事件的基本誘因。
即使某些地方確實需要推動城鎮化發展,其發展規劃的科學性依然值得深究。一個好的建設規劃應當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需要充分考慮地方資源、環境條件和經濟約束條件。遺憾的是一些新城新區的開發規劃依然還是“大手筆”的宏偉藍圖,基本不考慮地形地貌等既存環境,基本不會將傳統村落、民居聚落有機整合到新城整體規劃中,而是一副“后來居上”“拆古建新”的做派,這種對自然環境不尊重、對歷史環境不關心、對民生出路不考慮的開發規劃是極不可取的。
地方政府和規劃人員都應該牢記,好的規劃應當是千變萬化的。關于規劃的重要性,早在1957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就指出:“都市計劃是由專家們設計施工的,是可以千變萬化,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薄叭绾渭记傻睾退囆g地處理一個城市的整個發展的計劃是需要很大的辛勤的研究、仔細的考慮,廣泛的討論,而絕不應該由幾個人的主觀主義決定。”顯然,城鎮化發展不應該以消滅鄉村為前提,新區開發不應該以摧毀古城舊區為前提,人工環境建設不應該以徹底改造大自然為前提。因此,江南新城總體規劃應當進行必要的調整,規劃設計方案應當通過維護地方特色和環境景觀特征,實現更好的發展目標。
在梅州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時,據說梅州市區“生態梅州,世界客都”之類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顯然,地方政府并非不明白圍龍屋在傳承文化、凝聚鄉情方面的巨大作用,而是在遇到具體情況和開發項目的時候就徹底忘記了它們的無形價值。
有人認為,在世界最大客家人聚居地,圍龍屋隨處可見,大量保護不現實,也沒有這么多資金。但是,要知道鄉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大載體,要留住山水、留住文化記憶、留住民眾的鄉愁,就必須保護好村鎮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而且保護并非消極地保留,而是積極地利用與活化。即便改變成為城鎮化地區,城鎮的特色與個性也需要高度關注。近年來,大家都在討論閱讀城市的話題,所謂閱讀城市就是閱讀城市文化,感受城市魅力,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還有多少人愿意閱讀、游覽呢?
還有一些人以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對象,只是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上劃定的若干片歷史文化街區,而其他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均不是法定保護對象,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對一般民居和歷史環境的破壞也是違法的?!冻青l規劃法》第四條規定:“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薄稓v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三條規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的原則,保持和延續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圍龍屋傳統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鮮活生命體。梅州圍龍屋曾經積極參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目前國家預備名單中似乎只有“贛南圍屋”。如果有保護身份的文化遺產得到很好呵護、沒有保護身份的文化遺產則難以生存,這也是極其不合理的現象。因而,要留住集體記憶和都市鄉愁,依法保護更為普遍的建筑遺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度和機制。
(作者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