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綱領。2014年3月5日,在全國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談到“推動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時指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共享,推動建立自然人、法人統一代碼,對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上述精神不僅給我國組織機構代碼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加強法人身份證管理提出了要求。
一、加強法人身份證管理是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客觀要求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全面理解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首先,要保障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加強誠信體系建設,而自然人和法人誠信是建設誠信社會的基石。其次,誠信建設是貫徹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我黨的治國方略。誠信是社會道德的底線,實行以德治國,必須高度重視誠信建設。誠信是法治社會的前提條件,沒有誠信就沒有法治。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加強誠信建設。只有民眾相信和尊重法律,法律作為行為規范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立法者、司法者、執法者有了信譽,法律本身才可能得到完善和有效執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商品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是社會信用關系發展的基礎,社會信用體系的發展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相適應。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我國市場經濟秩序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的信用記錄,推進行業信用建設。
法人身份證事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現有組織機構代碼是法人實名制身份識別的基礎代碼。國務院明確提出,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組織機構代碼作為國家一項管理制度,其基礎信息的權威性、唯一性、準確性、完整時效性和終身不變性,已經為全社會所認識。建立以公民身份證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制度,從制度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為預防和懲治腐敗夯實基礎。
組織機構代碼是在全國范圍內對每個法人、每個單位各賦予一個統一的標識, 建立這一標識的目的就是在中國建立“單位實名制”。其記錄制與追溯制的特征可以促使社會上進行活動的每一個單位自始至終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二、組織機構代碼中心已經就法人身份證管理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20多年來,全國組織機構代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以河南為例,目前已經為全省近80萬個組織機構賦碼并頒發了組織機構代碼證書, 形成了包含全省各組織機構基礎信息的組織機構代碼數據庫,并建立起與之匹配的全省電子檔案數據庫、河南法人網,全省各辦證點通過網絡對數據信息進行實時更新。在此基礎上,先后在全省的銀行賬戶管理、稅務登記管理、機動車輛管理、海關電子口岸管理、外匯管理、全國經濟普查、住房公積金管理、法院系統案件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收到了顯著效果。
(一)組織機構代碼為銀行系統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現代化手段
組織機構代碼的唯一性和終身不變性的特點,使它在銀行基本賬戶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根本上控制了多頭開戶的現象。近年來,金融詐騙時有發生,犯罪分子屢有得逞,嚴重地干擾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借助于組織機構代碼系統,實現金融信息化,可有效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目前在辦理基本賬戶時,銀行部門要求前來辦理該項業務的組織機構提供有效的組織機構代碼相關資料,申請行通過登錄人民銀行賬戶信息系統,按照相應的組織機構代碼對企事業單位進行查詢,避免了同一單位重復開設基本賬戶的可能,從而在糾察企業私設小金庫、防止金融詐騙、防范企業逃避債務以及打擊洗錢犯罪活動中起到關鍵作用。
(二)組織機構代碼在稅務系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稅務信息系統是河南省組織機構代碼應用較早的系統,在國家實行稅收制度改革以來, 有些單位在不同地點開設多個賬戶,分散資金和收入,以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稅務部門很難對這種情況進行核查。在應用組織機構代碼后,企事業納稅人在辦理稅務登記時,需要提供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頒發的組織機構代碼證書,一個單位只有一個終身不變的代碼,由此可以通過組織機構代碼的查詢,對企事業單位繳稅情況進行核查,從而實現了對增值稅發票的有效管理,防止個別單位的偷稅漏稅行為。
(三)組織機構代碼在社會保障管理系統中得到應用
隨著河南省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加大,市場競爭加劇,經濟運行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特別是如何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和企業離退休職工養老金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這就使加強社會保障管理、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顯得尤為重要。組織機構代碼不僅能夠對組織機構進行準確的標識,而且也能對組織機構中的個人進行準確標識。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實行的是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即我國的養老保險費用是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已經正在走向完善的城鎮醫療保險費用,也將由社會統籌醫療基金與個人醫療賬戶相結合來承擔。可見,無論是養老保險,還是醫療保險的實現,都需要有精確的統計和細致的工作,在整個社會保障管理系統中,個人賬戶和單位賬戶之間的關系清晰、準確,是實現對基金的收繳、管理和發放的重要保障,在這里身份證和組織機構代碼這兩個標識,就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我省社保部門在辦理養老保險業務時應用了組織機構代碼,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見,充分利用組織機構代碼和公民身份證號是建立強有力的社會保障的基礎和有效途徑。endprint
(四)組織機構代碼在全國公檢法系統發揮了很大作用
其共享平臺提高了檢察機關辦事效率。在研究涉案單位性質、查清涉案人員情況、確定偵查重點方面提供了線索,提高了偵查的目的性。尤其通過方便、快捷的查詢方式,對全面掌握信息、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和節約辦案成本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國公安系統,從查詢法人賬戶,到查詢法人代表;從查詢法人性質,到查詢消防安全的重點單位,再到查詢法人車主等等,都使用了組織機構代碼,并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三、將組織機構代碼上升為法人身份證是改革的必然選擇
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指出,要“搭建以組織機構代碼實名制為基礎,以物品編碼管理為溯源手段的質量信息平臺,推動行業質量信用建設,實現銀行、商務、海關、稅務、工商、質檢、工業、農業、環保、統計等多部門質量信用信息互通共享”。國務院的一系列重大決定,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以公民身份證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作為構建中國社會信用大廈的根基。如果摒棄組織機構代碼和公民身份證號,另起爐灶,不僅違背國務院有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系列指示,而且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使各個社會組織擁有多個不必要的代碼。這勢必成為新形勢下政出多門,各行其是,重復建設的典型。毋庸置疑,這樣做違背了精簡統一效能的基本原則。
(一)現有的組織機構代碼的唯一不變性是實現對組織身份認定的重要保證
現行的組織機構代碼制度,是根據國家強制性標準編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通用做法。組織機構代碼唯一不變的特性和嚴密的制度體系、技術規范、應用成果,完全能夠滿足和適應信息化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的要求。以實名制為基礎賦予唯一不變的代碼號,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機制,實現國家、社會對組織機構的身份識別和跟蹤管理,準確及時地了解各類組織機構的沿革變化信息,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監督社會的基礎和新手段,是市場主體之間相互取信的便捷渠道。
(二)組織機構代碼的兼容性是堅持精簡統一效能原則的具體體現
組織機構代碼制度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廣泛的應用基礎,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為全國所有組織機構賦予了代碼號,建成了覆蓋所有機關、事業、企業、社團和其他機構的數據庫,并實現了數據動態化管理,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已經在銀行、稅務、海關、財政、勞動人事、民政、公安、法院、統計、住房公積金等近40個部門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我國現行的組織機構編碼規則,為國際通用無含義碼。它的最大優點是不因組織機構的機構性質、行政區劃、經濟行業、經濟類型等發生變化而不適應,造成代碼所表達的意思與組織的實際不符合的現象。組織機構代碼是兼容和開放的,當需要表達特定含義時,只需在代碼前或后加上相應的信息字段即可。
(三)組織機構代碼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競爭經濟,更是誠信經濟。社會誠信體系(包括司法誠信、政務誠信、商業誠信、企業誠信等)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強大推動力。國家在部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明確要求使用代碼號作為組織機構的身份識別認定唯一依據,以此向社會提供組織機構信息的檢索、查詢、比對、核準服務。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作為一項制度,要求從不同的側面對市場主體(包括自然人、社會組織,這里主要指社會組織)的信用信息進行全面完整的記載,即需由各個部門在其職責內對管理的對象進行權威的記錄,形成以部門為單位的信用信息子系統,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社會信用信息統一平臺,實現數據大集中和全方位記錄同一主體的信用信息的目標。繼而不斷健全失信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勵制度,提高公共服務和監管水平,真正使失信者“一處失信,寸步難行”。各個部門在記錄同一個企業的信用信息時,只有以其代碼號作為唯一的標識,方能保證數據集中后的檢索查詢,以及被記錄對象的確定性。建立社會誠信制度,對于促進組織機構在守信方面的自律,實現社會的誠信及和諧,意義重大。
(作者系河南省組織機構代碼中心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