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華++閆保勇
對刑事被害人賠償或補償,就是通過給予被害人各種形式的物質補償和精神撫慰,以最大限度地減輕犯罪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的創傷,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刑事司法政策保護被害人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做法。目前,我國立法在這方面還是一個空白,實踐中存在著法律地位不明確、資金來源沒保證等軟肋。因此,我國目前在刑事被害人救助方面還剛剛起步,有必要借鑒他國的立法經驗,探索并構建刑事被害人賠償或補償的機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這不僅有利于構建我國的司法救助制度,也有利于進一步彰顯司法人文關懷。
一直以來,司法救助的對象是在民事、行政訴訟中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為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對其實行訴訟費緩交、減交和免交的救助。在刑事領域,我國對被害人權益的保障卻沒有得到平衡的發展,其中對陷入經濟困境的被害人缺乏必要的救助就是一例。從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看,對于刑事被害人的保護主要通過嚴懲罪犯和附帶民事賠償來實現,我國《刑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明確規定: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然而,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對于盜竊、詐騙、搶劫等侵財犯罪的處罰,普遍存在“重對犯罪分子刑罰、輕給被害人賠償”的現象。對于查獲的物品,能夠找到失主的,還能及時歸還失主。而對于已被犯罪分子處理掉、揮霍掉的財物則一般沒有下文。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帶來的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打擊了被害人主動報案的積極性。因為在他們身邊有很多人被偷或者被搶以后,案子雖然破了,但被偷、被搶的東西卻無著落。因此,被偷或者被搶以后,被害人自認倒霉的多,主動報案的少。而一些犯罪分子也正是抓住了人們這種自認倒霉的心理,敢于大膽作案,從而使得侵財犯罪同其他犯罪相比,發案率高、重復犯罪率高、破案率低。在訴訟過程中,由于缺少被害人的佐證,使得一些犯罪事實無法得以認定,使犯罪分子不能得到應有的懲罰。
《刑法》的任務是通過禁止和懲罰犯罪行為來保護合法權益。對犯罪分子施以刑罰只是刑法的手段,保護國家、集體、公民的合法權益才是目的。只對犯罪分子施以刑罰而不追究他們對被害人的賠償責任,有悖于我國《刑法》的任務和目的。因而在懲罰犯罪的同時,應加強對被害人的賠償。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一是由犯罪分子自己賠償。犯罪分子能夠主動用自己的財產對被害人進行賠償的,說明他的主觀惡性相對較小,有悔改表現。對他們處以較輕的刑罰就可能達到懲戒教育的目的,因而可以將他們的賠償行為作為一個量刑情節;對于不主動的,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司法機關強制執行。二是由犯罪分子的親屬賠償。如果親屬能夠主動承擔犯罪分子的賠償義務,說明親屬還有通過教育使犯罪分子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的信心,他們也希望用替代賠償的行為來減輕國家對犯罪分子的處罰。也可以將這作為一個量刑情節,這樣一方面能夠充分發揮親屬的親情感化、幫助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減輕國家的教育負擔。三是由國家補償。按照我國《刑法》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要在監管場所無償勞動。他們的勞動也為國家創造了一定的價值,國家可以用這些收入來合理補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四是由犯罪分子通過勞動改造獲得報酬進行賠償。國家對現有的勞動改造制度進行改革,把犯罪分子的無償勞動改為有償勞動,給參加勞動改造者一定報酬,使他們通過勞動改造積累財產。國家可以把這些財富強制用于對被害人的經濟賠償,還可以把賠償情況作為給予減刑或假釋的一個情節。這樣做,有助于提高犯罪分子參加勞動改造的積極性,學習勞動技能和提高勞動效率的主動性,從而使犯罪分子的勞動改造變被動為主動,一方面使犯罪分子通過勞動彌補了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被害人,穩定了社會;另一方面也使他們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增強了他們回歸社會后通過自身勞動創造財富的可能性。
事實上,侵財犯罪給被害人造成了一定的傷害,甚至會造成被害人債臺高筑、傾家蕩產。如果不及時對他們進行賠償或補償,他們的生活就可能失去基本保障,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這與我們追求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不吻合的。一般來說,被害人被犯罪行為侵犯的財產是合法的,合法財產應受到國家保護,不應因犯罪分子的侵犯而喪失。反過來說,對犯罪分子處以刑罰不應該是合法財產喪失的理由。國家應利用強制力督促犯罪分子給予賠償或由國家給予補償,從而彌補被害人的損失。
(作者單位:長葛市人民檢察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