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明珠+劉瓊+羅春艷
摘 要:體驗式旅游帶動了以觀光農業園體驗、度假區體驗和三農旅游體驗為主題的旅游業經濟。筆者根據對懷遠縣旅游資源和開發現狀的分析認為,其旅游業應以發展體驗式旅游為主,并結合目前產業發展趨勢和發展主題,提出在體驗式旅游產品開發方面的建議以及發展前景觀望,希望能夠充分發掘其旅游產業的巨大潛力,提升該地區的綜合經濟水平。
關鍵詞:體驗式旅游;旅游產品;獨特性;產品設計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國家和地方財政以及居民收入都有了較大的增長,一方面地方有更多資金來發展旅游業,另一方面居民在旅游消費方面的支出也有更多的增長。旅游業作為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其前景被廣泛看好。
然而因為各區域在旅游資源存量、價值發掘力度方面的差異,政府對旅游業整體規劃和招商引資力度的差異,造成區域之間旅游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上存在不平衡狀況。因此各區域在發展旅游業時應該針對各自不同的旅游資源,地方發展狀況,結合旅游經濟發展市場背景作出做客觀詳細的分析,從而提出正確的發展對策。
一、體驗經濟時代的體驗式旅游經濟
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和甘哈曼都曾預告一個以“休閑者”為中心的特種服務經濟——“體驗經濟”的到來,并且表示“體驗經濟”將成為繼服務業之后的又一未來經濟發展支柱。這里所說的體驗,是指企業以服務為主,商品為輔,目的在于激發消費者內心空間的主動性,從而創造難忘的經歷的活動。由此體驗也就成為一種獨特的創造價值的經濟產物,使體驗成為一種新的價值源泉。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與詹姆斯·吉爾摩的合著《體驗經濟》一書更是認為體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之后第四個經濟發展階段。旅游,其本身就是體驗的一種主要方式,顯然包含了體驗經濟的多數精神要點,因此作為體驗展示的主要舞臺,體驗式旅游自然而然地走在體驗經濟的最前方。
體驗式旅游產品與一般的旅游產品不同,它有著更加鮮明的特征,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四方面:一是個性化需求,即在旅游產品設計時,注重游客的差異化需求,實現旅游體驗的個性化;二是主題獨特鮮明,即在設計旅游產品時有明確新穎的主題,充分調動游客的參與積極性,引起游客深層次的情感或者文化共鳴;三是旅游體驗中情節設計,使游客充分參與,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提升游客的旅游層次;四是旅游體驗真實性,即體驗經濟所表現的休閑娛樂、旅游觀光、勞動體驗等體驗消費應與真實的生產活動、社會文化等有機結合,避免過度商業化使體驗失真,降低游客體驗質量。
二、懷遠縣體驗式旅游發展方式可行性分析
體驗式旅游產品注重的是個性化,地域特色化,強調文化價值和精神體驗,核心是體驗的真實性。旅游產品設計重點在于對現有旅游資源中差異化的文化和特色的環境因素做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包括景觀建筑、民俗風情、特產風物、生產生活形態或特殊文化形態等,讓它們在市場需求導向下自由靈活地組合成體驗產品。其次是對旅游者特定體驗需求的把握,包括娛樂性、知識性、參與性、愉悅性、刺激性和成就感、歸屬感等。
懷遠縣以涂山景區為軸心,周邊分布有禹墟、天河、荊山、白乳泉、黑虎山等自然景觀資源,同時擁有馮嘴子花鼓燈原生態保護區、蚌埠閘水利風景區等歷史人文景觀資源;朝禹驚蛟廟會、大禹生日祭祀會、三皇廟會、花鼓燈會等多種多樣的民俗活動,反映了大禹文化和淮河文化結合的特點,富有獨特性和代表性。
從旅游資源看,懷遠縣所擁有的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并且符合體驗式旅游的資源特點。游客接觸到的環境與文化因素能夠凸顯出該地區的特殊歷史、文化、審美等,形成獨特的體驗感受;旅游地社區居民及生產環境獨具特色,游客進入這些場合就明確知道自己會體驗到什么樣的場景,得到平常感受不到的特殊體驗。從旅游產品來看,轄區內擁有一座成熟的4A級休閑旅游景區“禾泉農莊”,該農莊以休閑觀光,生態旅游為主題,配套機制成熟;另外,懷遠縣石榴產業自古聞名遐邇,以此拉動的“采—購—游”一體的鄉村體驗游也擁有很大市場。從旅游市場來看,我國已經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對于休閑觀光等體驗式旅游的需求增長極為迅速,高品質休閑游也成為未來旅游經濟發展的重點。總體來看。懷遠縣發展體驗式旅游可謂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三、懷遠體驗式旅游產品開發的探索
懷遠縣旅游產業的格局形成,應以大禹文化為旗幟,以積沉千年的懷遠文脈為脈絡,以懷遠民風、民情、民藝、民俗活動為平臺,以兩山三河風景特色產業為依托,打造鮮明的大禹史跡風采,濃郁的懷遠民俗風情,別致的涂荊山水風光,使游客真正感受精品文化的真諦、領略精品旅游的快樂。對于其旅游產品的開發,筆者認為可以著重考慮以下三點:
1.有感染力的主題設定
體驗式旅游需設定明確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線索,構造完整的體驗活動。好的主題貫穿旅游活動始終,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提高游者的綜合體驗,體現獨特的旅游產品價值。比如針對淮河文化的傳承,懷遠縣可以推出以“飲淮河水,品淮河菜,做淮河人”為主題的一日體驗活動,為游客提供真實的生活場景,展示淮河人家獨特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俗。在果實收成的季節,可以推出“石榴采摘大賽”的主題。
2.良好體驗環境的創造
開發者應利用已有資源,為旅游者提供真實或有吸引力的體驗環境。比如,在禹文化風景區,仿造古時期的房屋,利用高科技的聲光電技術模擬古時的生活場景。在民俗文化區內,保持原汁原味的村民生活場景,避免不洋不土的設計。
3.完整的體驗過程設計
在設定的主題下,依靠良好的體驗環境,打造完整的體驗過程,延長和拓展游客的體驗感受,比如可以以時間為線索,打造一場文化穿越之旅,在大禹時代體驗“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景演繹,到淮河文化區體驗古色古香的“一日淮河人”生活,聽端公腔,賞花鼓燈,參加熱鬧的廟會集市,再在現代農家體驗“一日果園主”,感受豐收的喜悅和勞動的快樂,一日結束可以在禾泉農莊享受難得的休閑時光。endprint
懷遠縣的體驗式旅游設計必須著眼于自身特色資源,秉持資源—產品—市場三位一體的開發理念,深度挖掘資源內在能量,形成完整的旅游經濟鏈。
四、懷遠縣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體驗式旅游與一般的旅游方式不同,其付費標準與成本無關,而是取決于旅游者在體驗中所獲得的滿足程度和享受程度。就如成本為5元的咖啡在咖啡店能買到50元,這中間的價值提升就來源于私密舒適的氛圍體驗。如果旅游者體驗的滿意度和舒適度下降,旅游區的發展就會產生問題。筆者觀察懷遠縣的旅游開發現狀看來,其主要對于游者滿意度舒適度產生不利影響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
1.旅游區資源的保護不利
作為風景區的生態環境首先要給人以審美愉悅,有視覺形象的享受。而實際上懷遠縣內旅游區現狀大多難如人意。例如涂山風景區雖據兩山三河,山川格局雄偉,但兩山山腰以上大都裸露著成片風化巖,且形態單調,貧瘠荒涼。特別是荊山山頂大部分被漫山遍野的私人墳墓覆蓋,密密麻麻雜亂不堪。又如大禹等歷史史跡損毀嚴重,存留很少,現有建筑大多局促簡陋,粗糙難談美感。
2.資源開發層次低,產業鏈短
懷遠縣現有的旅游資源開發層次低,屬于“放養”狀態,并沒有形成市場意義上的旅游產品,游客也無法體驗和消費,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設施沒有系統建設,已有的配套設施與旅游風景區的主題和核心資源優勢沒有內涵與形式上關系。
3.原有文化生態獨立性逐漸消失
廟會花鼓燈等原生態文化活動,基本處在放任自流的狀態,有的傳統活動甚至自生自滅,年輕人缺少傳承民俗活動的熱情和意識,長期缺乏組織、引導扶持、策劃、創新、發展,在現代社會生活條件下,必然江河日下,難成氣候,并最終消失于老百姓的視線。
五、對策分析
首先,體驗經歷除了需要主題的引導和積極地參與,外圍環境的襯托也必不可少。亂糟糟的景區環境,必然有違整體和諧氛圍,降低游客體驗質量。懷遠縣景區當務之急是將自然風景園林文化融入史跡保護、新農村建設和產業規劃,讓生產、生活、城區、農家、生態環境都成為風景,拉開與周邊地區的審美反差,使風景區名副其實。
其次,旅游產品的體驗化包括其核心產品活動、附加設施、服務和旅游商品等各種要素,為此需要在產品體驗化設計的基礎上對附加要素進行輔助沒計,以提升產品的綜合效益。對于懷遠縣來說,需要深度挖掘大禹文化,淮河文化產業鏈價值,延長產業鏈,鼓勵民俗文化的創作創新。加快引進旅游項目,提高旅游區開發審查和建設項目。利用民間現成的渠道與網絡,導入風景區市場主體軌道,帶動皖北農產、土特產規模化進入,有市場針對性地確定修建項目。
再次,保護與開發相結合,保護當地文化的獨立性,一旦失去差異性也就失去了體驗旅游的根本。在爭取體驗的高經濟附加值中,切勿盲目地投入成本,一味追求高效用的體驗,而要把握好長遠發展的度。建議懷遠縣建立起民俗文化保護區,完善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繼承機制,保存其居民原生態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真實性和獨特性。
六、結語
在體驗經濟下,旅游產品設計必須突出體驗這種本質屬性,表現出多重的體驗價值。懷遠縣應該圍繞其特殊文化、歷史和民俗景觀,加強其帶給游客在審美和愉悅的精神感受,體現個性化和差異化體驗價值,統籌規劃,克服開發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從而充分發揮其旅游資源的核心價值,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遼吉.鄉村生態體驗旅游開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11).
[2]賈云龍.旅游資源非優區旅游開發研究[D].燕山大學,2013(5).
[3]宋艷輝.旅游產業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吉首大學,2012(6).
[4]牛君儀.體驗型旅游產品類型及開發研究[J].學術交流.2014(1)125- 128.
[5]麗水學院,思政部,組織部.鄉村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利益結構與制度路徑——基于浙江麗水畬族鄉鎮的考察[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5).
[6]張旭峰.基于旅游資源分析的縣域旅游發展方向研究—以安徽省蕪湖縣為例[J].科技和產業,2011(6).
[7]徐飛雄,劉娟.論我國縣域旅游經濟合作[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6).
[8]史正山,黃成林.鳳陽縣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
[9]吳文智,莊志民.體驗經濟時代下旅游產品的設計與創新[J].旅游學刊,20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