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九草
摘 要: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學習和實踐,使學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為方式,并把這些良好的行為方式轉化為他們的習慣,終身受用。
關鍵詞:情感教育;創新;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11-01
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學習和實踐,使學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為方式(如;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等),并把這些良好的行為方式轉化為他們的習慣。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相比具有內容上的抽象性、應用的廣泛性、推理的嚴謹性和結論的明確性等特點。我們在實施中學數學教學時,應根據數學本身的特點,在傳授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積極探討數學知識與教育的最佳結合點,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數學教學是一種數學知識的傳授活動,也是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活動——數學活動傳統的數學教學偏重于前,使學生在數學教學中成為接受前人所發現的數學知識的容器,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前蘇聯著名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應按數學思維(數學活動)的規律進行,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通過對數學符號組合的分析、圖形的證明、計算的變化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在邏輯理解、抽象概括、對稱欣賞、表象創造、變化聯想等方面,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變通性、直覺性和獨創性等創新思維的優良品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創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所謂“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備心,不會受到苛求和責備。所謂“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問題時,不必有過多的條條框框的束縛,能夠比較自由地思維表達。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創造這樣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心理舒暢的情景下愉快地學習,從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思維和想象。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對其概念、理論、方法等,并不是無動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種不同的態度,會有各種復雜的內心體驗。如果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會感到滿意、愉快和歡樂;學習失敗時,則會感到痛苦、恐懼和憎恨;遇到新奇的問題、結論和方法時,會產生驚訝和欣慰。雖然這種情感不直接參與數學的認知活動,但對數學學習起著推動、增加、堅持、調節等作用。因此,重視情感教育不僅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且對其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也是有益的。
因此,真正的情感教育會使學生在學習遇到困難的逆境中揚帆,而不是傷痕累累。數學教學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讓學生愉快有效地學習數學,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動力。
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理念,可見讓學生學會自覺地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不能代替學生的學,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應是教學活動中心,教師、教材、一切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參與。 因此,我認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要學得主動輕松,才算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
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就是有意識地對事物的數和形的特點進行感知活動,即對符號、字母、數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數學關系式、命題、幾何圖形的結構特點進行的察看, 觀察不是消極的注視,不是被動的感知,而是一種“思維的知覺”,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時,必須十分重視觀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確性、深刻性等良好觀察品質的培養。觀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觀察必須始終與思維訓練緊密結合。尤其要重視對觀察對象隱含條件的發掘。通過觀察能力的培養,逐步使學生的數學思考意識抽象概括化、思考對象形式化、思考過程邏輯化、思考結果應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