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
摘 要:加強學生數學語言表述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不同而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訓練。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交流機會,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交往。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最終到達能力和智力的雙向發展。
關鍵詞:數學;語言表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21-01
語言是思維的過程,也是思維的結果。對小學生來說,由于信息量攝入少,不少小孩子能“做數學”,但不會“說數學”,缺乏數學語言。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序地進行訓練。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完整、準確、科學的數學語言表述思維的過程,提高他們的數學語言表述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一、玩中說,培養表述興趣
數學知識在教材上的表述總是比較抽象、中規中矩、嚴密精確。長期以來,教師又偏差地對待和處理教材,使數學語言變的枯燥、乏味、單調。其實數學知識也有很多趣味可以挖掘。如“快樂數學”,“趣味數學”,新理念提倡“玩中學,學中玩”,變“苦學為樂學”,“學會為會學”。我們可以通過“玩”來調節學生的身心活動,讓學生體驗,感悟數學的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設計“求平均數應用題”教學時,讓學生進行“投骰子、抽紙牌、跳繩、拍皮球、猜拳”等自選活動,利用這一游戲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探究學習,注意搜集數學信息,用數與形來描述數學事實,匯報活動情況。
二、學中說,發展表述技能
1、說概念本質。在概念學習中進行數學語言表達技能的訓練能增強思維的邏輯性,是數學知識由直觀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的橋梁。各種定義、定理、公式、法則和性質等都是通過數學語言表述的。離開了數學語言,數學知識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如果學生對概念本質說不清楚,詞不達意,在以后的學習中就不能很好的合作交流表達意見。因此,概念教學必須重視學生說出概念的本質,讓學生不但能說出概念的具體內容,更要說出關鍵詞句,還會用不同的方法敘述,并說出它們的內在聯系和混淆之處。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要求學生運用“性質”語言邊算邊說[……同時……相同的數(零除外)……]運用性質的過程,這樣,不但豐富了數學語言的表述,而且對性質的理解、歸納、總結、記憶,就成了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2、說計算算理。加強計算算理教學,重視說的過程,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計算方法,又能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計算教學中必須重視數學語言的培養,讓學生說計算算理,介紹多種算法。如教學:38+24=學生通過操作學具,討論分析后口述算理:先算個位上8加4得12,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個位寫2;再算十位上3加2再加1得6,所以38加24得62。通過口述算理,學生能準確進行計算,掌握兩位數計算法則:(1)相同數位對齊,(2)從個位加起,(3)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通過口述算理,還能幫助學生檢查計算過程中的錯誤,提高計算能力。經過訓練,學生清晰而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數學語言的表述技巧得到了深化和提煉。
3、說解題思路。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語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應用題的結構,便于分析數量關系,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學習應用題時,有些學生會解題,卻不能用語言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就要從語言表述訓練入手,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圖畫應用題”。讓學生觀察小雞圖,再說出圖意:原來有4只小雞,又來了3只小雞,求一共有幾只小雞。通過反復的口頭數學語言表達練習,學生在頭腦中有了一個大體的數量關系:要把原來有4只小雞,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為什么用加法?(因為要求一共有幾只雞,要把原來的4只小雞和又來的3只小雞合并起來。)通過表述想法,在頭腦中逐步建立了數量關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雞,要把已知的兩部分合并起來,最后讓學生列出算式,并說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這樣幫助學生理清數量關系,分析解答方法。學生通過這樣有條理的分析數量關系和數學語言表述的訓練,把分析過程用一段連貫而完整的話表達出來。形成表達流利、準確、科學的習慣,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說操作過程。通過操作等活動來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述,不僅可以訓練語言的條理性和準確性,同時進一步把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節課時,首先布置操作活動,課前自制學具: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課中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實驗,去發現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把操作過程中的看與說、想與說、做與說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小組匯報。強化數學語言表述的嚴密、簡潔、準確的特征。
5、說幾何特征。幾何形體的學習重在說其特征及聯系,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學習《圓柱的認識》時,我出示圓柱模型及圓柱形實物,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同桌相互說一說初步感受,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像出一個圓柱體的形狀,采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討論說出圓柱體的特征。上下底同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有一個面是側面,側面展開是個長方形。學生通過自己說、同桌說、小組說、能得到“說”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說”的教學過程中。
三、用中說,提高表述能力
數學的學習目的在于應用。指導學生用中表述,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魅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四年級實踐活動課解決生活數學問題的教學:“六·一”兒童節到了,學校組織四年級師生共216人準備乘車去旅游,可租的車有兩種:大客車可坐40人,每輛每天500元;大巴車可坐20人,每輛每天300元。你能設計出幾種租車方案?你最喜歡哪種方案?1、看到此問題后,你首先聯想到哪些相關的數學知識,又是根據什么引發這一聯想的;2、聯想到的知識在問題中能直接用得上嗎?3、你是否找到了解題方法?得出了怎樣的答案?請說明具體的思考過程。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啟發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探索知識的情境中,對每個問題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對問題表述的同時學生理清了思路、深化認識、體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提高了數學語言的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