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要:教學策略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勢必要求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具備有效性。本文從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組織的有效性,教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學過程安排的有效性,教學評價的有效性等五個方面闡述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策略;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75-01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的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兩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進行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都是教師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課時教學目標不僅可以預見教學活動的結果,而且教學活動組織和實施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效果評價的依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表述不明確,或目標過高,過偏,過大。教學目標要以人為本,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例如在教學小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第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理解和掌握小數的加、減法計算法則,會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經歷小數的加、減法計算及法則的歸納過程,體驗遷移、歸納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設計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一種依據,是學生從事數學活動、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內容是一個靜止的知識庫,與學生接受知識的動態過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后奏效的內容。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于有效知識量。
三、聯系學生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且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盡量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教學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真正實現課的導入“生活化”——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例題教學“生活化”——例題教學是優美樂章的主旋律;知識運用“生活化”——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仿佛是動聽的“交響樂”。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四、教學過程安排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讓學生有效交流、有效參與,然后教師及時加以點撥指導。這種“有效”表現在:1.在展示體驗中激發交際欲望;2.在交流體驗中分享表達樂趣;3.在自說體驗中感悟數學之理。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在教學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大家正視它,然后運用已有的認知,在互動交流中促進學生情感與認知的有效參與,相互理解,相互啟發。
五、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有力地促進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狀況的評價,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數學思考的發展水平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同時,對學生實施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對評價結果的描述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以極大的熱情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激勵、鑒定和研究功能,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實踐證明,采取以上教學策略,學生始終能保持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態度,在動腦、動口、動手的同時學到知識,發展能力,獲得學習方法,從而增強數學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