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福
(張掖市甘州區西街小學,甘肅 張掖 734000)
語文教育應當兼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使用語言工具的能力。溫儒敏說:“引導多讀書是大學語文的定位,也是這門課的基本功能。”多讀經典作品無疑是提高語文修養的重要手段。語文要恢復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使學生知道思維能力與知識結構、閱讀有相當大的關系,明白寫作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使大腦更清晰,更有深度和創意。綜上所述,我以為:
首先,語文是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中一門學科的名稱。其實質是語言,可以說,語文是一個以語言為核心的包括語言、文字、文章、文學及文化在內的言語學科體系,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統一體。所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其次,從語文學科的能力培養來看,應該將重點放在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上。按不同學段和年級,其側重點有所區別:初中主要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高中主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再次,從語文學科的性質來看,“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主要性質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的工具性表現在:(1)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2)語文是思維和想象的工具;(3)語文是從事學習的基礎工具;(4)語文是今后從事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的人文性表現在:加強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即培養人文態度,陶冶人文素養。由此可見,語文的工具性強調語文本身是工具,同時強調語文課程的核心目的是培養人的工具理性,而語文的人文性不僅強調人不是一個工具,同時強調語文課程對于實現人的價值和追求的意義,其核心意義在于人文主義精神。“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實質上是實現人的完整性”。(王文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最后,從語文教學的重點來看,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名稱的語文,其既不等于“語言文字”、“語言文章”,又不等于“語言文學”、“語言文化”,它的內涵比它們更加寬泛、更加豐富,只不過在不同學段、不同階段各有側重而已: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側重于“語言文字”;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側重于“語言文章”;在高中階段,語文教學側重于“語言文學”;在大學階段,《大學語文》的教學側重于“語言文化”,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認為培養學生的素質不應是喊在嘴上的一句時髦話,而應被我們消化、吸收,深入骨髓,并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呢?現提出一些淺陋的見解,和同行們商榷。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教學中的民主就是在教學中教師尊重、信任學生,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揣摩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給學生創造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并且幫助指導學生,使學生獲得克服困難后的成功,使學生在不斷的成功中增強自信心。如教《荔枝蜜》一文時,談到蜜蜂進行抵御后會死去這個問題時,我問:“誰能列舉出自然界中還有哪種小動物用犧牲自己內臟的方法保護自己的?”兩秒鐘的沉默后,墻角處一只手慢慢舉了起來,但暫時的停留后又放下了。這是我班一位成績較差的學生,我知道肯定是他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于是我把他叫了起來,微笑著鼓勵他。他稍稍頓了一下說:“海參。”“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從《十萬個為什么》上看到的。”借此,我讓同學們學習他這種積極好學的學習態度,把自己的視野向課外擴展,后來這位學生的語文水平不斷提高。調動起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寬松的學習氣氛,是素質教育成功的前提。
素質教育的內容是創造教育,具有創造力的人首先要敢想。想象力能使人插上幻想的翅膀,并產生強烈的將理想變為現實的愿望;有創造力的人善思、勤思。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環節。目前,語文教學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師“滿堂問”充斥著整個課堂,教師不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動腦思考,掌握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這樣變“傳授知識”為“探求知識”,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此外,實施創造性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正是培養有創造性人才的需要。首先,我們鼓勵學生提問。其次,我們要教給學生提問方法,即“會問”。如教學《荔枝蜜》一文,我先讓學生聽錄音,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然后合作小組互相探討,合作小組之間可以互相交流,最后師生共同解決棘手問題。學生問:“為什么蜂蜜用‘割’?”“養蜂人年齡不大,為什么稱‘老梁’呢”……這樣,通過具體的指導和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了。事實證明,學生有了提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思維將更加活躍,會主動參加到教學活動中。
古人曰:“三分詩,七分誦。”可見吟誦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關節。各種文學作品的意境往往是在反復吟誦中浮現出來的,這也是一個形象再創造的過程。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要讀出語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出之于口、入之于耳,了然于心。
指導學生品析作品時,應提醒學生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品析語言切忌咬文嚼字、尋章摘句。對作品字詞句的理解,不要太拘泥于語法和事實,一定要和寫作的表現及表達手法結合起來,否則,就會誤入歧途。如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理解,古今有爭議,有些學生干脆問我:難道江中的魚蝦、青蛙等生物不比鴨先知水暖嗎?此類問題比比皆是,應加以正確的引導,在引導中使學生逐漸認識到:“文學描寫、意境創造,并不是純客觀的,它關注作家的主觀理解和愿望,形成主客觀相結合的審美趣味和理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二點需注意的問題是,品析文章語言要把間接語言描述復活為生動的藝術形象,從而進行再創造、再評價,最后如臨其境,初步領略意境。
當前,語文教學的組織形式依然是夸美紐斯提出的班級授課制。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好處是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集體教育作用。但大多數情況下是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常常在課堂教學中把發言、交流的機會都給了那些積極主動的優等生,課堂教學成了幾個優等生的表演。而大多數學生則被遺忘、被冷落,沒有發言機會,得不到教師的鼓勵,思維處于消極或停滯狀態,久而久之,思維能力大大下降,又何談能力、創造力呢?針對這一弊端,可多采用討論交流、爭辯、一題多解的方式。因為學生在交流問題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影響,從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學生進行爭辯、一題多解時,會有冷靜的思考和主見的分析、評價,從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如講授高士其的《笑》一文時,我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開展討論爭辯賽。討論爭辯是哭好?還是笑好?分正、反兩方。正方:笑比哭好。反方:哭比笑好。分好組后先各組展開討論,最后兩組進行辯論。那一堂課,學生興致盎然、積極發言,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如此的辯論賽還舉行過幾次,如一次為了作文課上能收集更多更新的素材,開展了關于逆境還是順境出人才的辯論。賽后學生寫起作文來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那次作文水平空前得高。
當然,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還有很多,這里我僅談了自己的幾點粗淺認識。語文教育沒有循規蹈矩的模式,也不應盲目地模仿跟風。語文課堂這一平臺是老師引領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體會揣摩,情思飛揚、情感體驗的地方,是學生積淀深厚語文基礎的地方,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是增長語文能力的地方。我們要真正以學生為本,以文本為依托,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在品詞析句中揣摩、在體驗運用中積累、在思考感動中提升,讓語文教育既充滿激情又彰顯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