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婧 閆立志
(內蒙古醫科大學 黨委宣傳部,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00)
互聯網擁有快捷、信息多源、互動性強的優勢,可以讓受眾及時評論重大、突發性新聞事件,傳統媒體在這一點上是不能與之相比的,現已成為社會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網絡文化的快速發展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造成了沖擊,影響和改變著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傳播意識形態的重要平臺,把握其發展性質和方向,以開放的姿態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文化,并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網絡文化的發展機制。
深刻認識到網絡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首先要明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網絡文化的概念。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前提和目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的思想理論體系,是中國人民在我黨領導下,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逐漸自覺形成的理性價值選擇。
網絡文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猶如一把雙刃劍,利弊共存。網絡文化是以計算機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由網絡從業人員及網民共同參與的,以信息制造、傳播和接受為核心的,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多樣性、虛擬性等特征的新興文化形式。它通過自身的影響力作用于社會文化,進而影響他人的價值取向。
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式,對意識形態的影響全面而深刻,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效應。網絡文化增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容的豐富發展。網絡文化涵蓋領域的深度、廣度在不斷擴大,并呈現出復合、交叉發展的態勢。其獨具特色的網絡語言、網絡生活方式、網絡藝術極大地豐富了意識形態的內涵。網絡文化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以其自主性、隱蔽性、傳播快、范圍廣、影響大等特點,為社會意識形態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使意識形態日趨多元化。
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興文化,對意識形態有著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網絡文化加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容的豐富和發展。覆蓋網絡文化領域的不斷擴大,顯示了深度、廣度、復合、交叉發展的傾向,其獨特的網絡語言、網絡藝術大大豐富了意識形態的內涵。雙向、互動網絡文化傳播模式以其自主、隱蔽、快速、廣泛而巨大的影響力,提供了一個表達社會意識的廣闊平臺,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網絡文化對網民的價值觀和社會主義信念帶來了挑戰,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任務。傳統思想教育方式是在黨的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和教育,增強人們的思想政治意識,使其更好地改進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具體方法有宣傳教育、講座、報告等,這種單向灌輸模式基本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在網絡文化中,人們不再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被動接受者,能夠獨立地對各種主流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的信息進行選擇。
網絡文化的發展對政府管理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網絡文化使地方政府之間的橫向聯系逐漸增多,而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縱向聯系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在家里辦公、網上購物,網絡已經逐漸成為互聯網用戶開展社會活動的重要領域和公眾輿論的聚集地,在社會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網絡文化影響著輿論方向,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和沖突日益顯著。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復雜情況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牢牢把握網絡文化的傳播特性,營造有利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內外輿論環境,維護好意識形態安全。
要注重先進網絡文化陣地的建設就要解決網絡傳播內容的問題。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各種社會思潮的評析等。可以設置一些休閑內容鏈接,豐富網絡信息容量,滿足互聯網用戶多樣的閱讀需求。在形式上,可以開通在線新聞信息發布渠道、在線心理咨詢,建立科學理論探討和熱點問題論壇,著力豐富網絡文化的內容并使其成為網民重要的新聞和信息來源。要注重創建著名品牌網站,建設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力的名牌網站。
我們允許網絡意識形態的多元化,但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話語權。由于網絡的迅速發展,受眾通過網絡獲取知識和信息,其文化狀態展現出混合性和多樣性,因此更需要理性的指導和監督。理性精神在網絡意識形態中最顯著的代表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我們要積極建設文明、有序的網絡文化,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自覺地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意識形態工作,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牢固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
創建吸引網民關注和喜愛的弘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站,創建新的意識形態陣地。加強主流網站建設,建立起一些信息量大、覆蓋面寬、服務功能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多媒體信息網站。網站建設應該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建立統一的指導思想,有計劃、分步驟地實現,最終形成以著名品牌宣傳網站、政府網站系統為骨干,新聞單位網站為依托,以各單位及社會團體創辦的特色網站為補充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網絡系統。
要注重農村電子化建設。建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所轄市、縣、鄉鎮級宣傳網站或主頁和中文檢索數據庫,逐步實現網站相互間的鏈接。充分發揮各大新聞媒體宣傳網站技術和人才優勢,提倡農村的新聞宣傳單位聯合共建信息網站和鏡像節點。
保障意識形態傳播的及時性必須創新網絡文化傳播手段和機制。遵循信息產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建立和完善網絡新聞傳播和新聞報道的快速反應機制。高度重視新媒體對公眾輿論的影響,加快建立法律規范、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管理體系。要創新思想,轉變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網絡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掌握網絡傳播的特點,了解互聯網用戶的思想動態和對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教育的需求,努力實現思想政治工作從單一封閉的模式向雙向開放的模式的轉變;要創新內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要設計、開發有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軟件。在形式創新上注重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活動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時事政策教育,與網民交流思想,解答其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1][英]湯普森.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23-24.
[2]杜國輝.文化與意識形態的理論透視[J].黨政論壇,2006.1:134-135.
[3]李遼寧.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