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華
(河南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職業教育在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
徐秀華
(河南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中國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也是一個勞動力大國。從總量上看,中國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的矛盾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勞動力供給過剩和就業需求相對不足使城市和農村都產生剩余勞動力。職業教育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強其職業能力;回避二元結構體制的障礙;提高勞動力轉移的能力;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職業教育在城市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必要性在于:職業教育是知識型剩余勞動力轉化為優質潛在人力資源的迫切需要;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迫切需要。實踐證明,職業教育和培訓是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必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職業教育 農村剩余勞動力 城市剩余勞動力 剩余勞動力轉移
職業教育與勞動力素質、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更直接和密切,不論是高層次的職業教育,還是針對性較強的職業培訓,接受教育和培訓的個人都能夠直接地從職業教育中很快獲得收益。職業教育對剩余勞動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直接和間接兩方面[1]:直接方面是指使勞動者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擇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從而增強對崗位的適應性,進而直接提高就業率;間接方面是指教育(人力資本)、經濟和就業的互動機制,教育發展(人力資本投入增加)推動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會帶來就業崗位有效增加。
(一)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強其職業能力。
生產效率較高的產業對于勞動力的素質要求比較高。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順利轉移,其關鍵因素在于勞動力素質和職業能力。農村勞動力素質越高,職業能力越強,獲得非農就業的機會就越多,向高層次轉移就業的可能性就越大。通過發展職業教育,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專門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專長和技術,就能夠提高他們的素質,加強他們的職業能力,從而有助于他們順利轉移到非農產業或者城鎮,并且有助于他們在轉移后獲得穩定的職業和較高的收入。
(二)回避二元結構體制的障礙。
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升學轉戶口、在城市中就業是能夠從農民跨越成市民的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穩固的從農民變為市民的方法。發展職業教育,引導青年農民“花錢上學轉戶口”、取得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進入城市就業,不僅對農民及其子女有相當的吸引力,而且在戶籍管理上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回避二元結構體制的障礙[2]。
(三)提高勞動力轉移的能力。
對新生勞動力的職業教育很有必要。一方面,職業教育不僅可增強他們接受科技成果的主動性、自覺性,提高其吸納、推廣科技成果的能力,而且可培養他們自主創業、建設家園的奮斗精神,以及提高他們根據需要和可能向非農產業乃至外省轉移的能力。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不僅可推遲新生勞動力的就業年齡,還可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推遲婚齡和節制生育,從而大大減少每年新增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緩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壓力。
(四)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職業學校必須考慮其人才供給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相吻合,使供求保持動態的平衡與適應,同時通過對勞動力的流向與流量的控制,使農村勞動力較早地確定就業方向,有序、合理地進行轉移,促進剩余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與社會就業結構、產業結構協調發展。
(五)農村職業教育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可行性。
要通過開展職業技術教育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還要看農村剩余勞動力本身有無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需求。農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態度是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最強勁的內在動力[3],主要表現為:
1.農民改變經濟條件的訴求,是對職業技術教育產生興趣的最直接動力。
2.農民對改變社會地位的追求,客觀上也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供了重要動力。
3.農民自我價值實現觀念的凸顯,也是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職業教育在城市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必要性。
1.職業教育是知識型剩余勞動力轉化為優質潛在人力資源的迫切需要
知識型剩余勞動力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潛質人才庫。未能及時就業的大學畢業生通過專門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充分拓展已經具備的專業知識,使之成為學即致用的專業人才,并利用在高等教育時培養的思維能力盡快進步,成為專家級人才。未能升入高等教育的高中畢業生可以進入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學習實用的技能知識,成為各行業的技術骨干。
2.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迫切需要
(1)提高剩余勞動力就業能力的需要。通過對不同層次的剩余勞動力提供各級職業教育與培訓,滿足不同層次勞動力的需要,提高其知識文化水平,對就業能力的核心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
(2)提高剩余勞動力技術能力的需要。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培養勞動者的自我謀職能力、創新能力,對基本的企業管理概念進行掌握等,突出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特色,提高勞動者的技術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使其具備一定的技術性和技能型,即便是失業也能從容應對再就業。
(3)提高剩余勞動力創業能力的需要。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強失業人員對失業的正確認識,使其意識到工作并無貴賤之分,有利于他們傾向于靈活就業;同時,培養勞動者的創業意識,他們可以自己創業,一方面實現再就業,另一方面對經濟作出貢獻,帶動就業,即實現以培訓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4]。
城市剩余勞動力再就業壓力很大,已經成為影響企業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針對不同對象實施職業教育,將增強勞動者就業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和增加就業崗位。實踐證明,職業教育和培訓是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必要途徑和有效手段。因為通過這樣的職業教育形式,不僅為國家、為行業、為企業培養實用性、技能型人才,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也解決這部分人員的就業問題。因此可見,要解決城市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職業教育在城市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可行性。
不論是職前的學歷性教育,還是在職人員的提高性教育,或者是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從教育目標的確定到教學計劃的制訂,再到教學計劃的實施無一不是緊緊圍繞著特定的行業、特定的系統、特定的職業甚至是特定的崗位。無論是培養經濟建設和企業行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還是技術工人,其主要內容以提升受教育對象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目的,人才培養具有現實針對性和廣泛適應性,從而促進和提高城市剩余勞動力就業率。
[1][4]劉雪芝.職業教育培訓對再就業的作用探析[J].現代商業,2010(20):285.
[2]張燕.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92-94.
[3]李錦順.論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19-23.
本文是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2012年度調研課題[SKL—2012—2186]的子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