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揚
(河海大學 水文水資源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務。
這些重要論述,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高校研究生教育必須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深刻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明確“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構建“立德樹人”的長效機制,增強“立德樹人”的實際效果。
1.“立德樹人”是實現社會主義教育根本目標的內在要求。
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階段,全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1998年全國人大九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了我國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1]。高等教育以人才培養為首要任務,高校研究生教育把培養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作為首要目標。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工作的重大問題和核心問題。立德樹人是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教育根本目標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須德才兼備,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就是要求研究生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和遠大德志向,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自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愿意為祖國的經濟事業服務,造福人民。具有改革創新精神,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2.“立德樹人”是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總要求。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2]。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要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核心是提高質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堅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高校研究生的德育水平對其人才培養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研究生作為高等學校教育的高端產品,作為國家創新戰略現在和未來的實踐者,特別需要培養研究生遵守科學道德,不盲從權威,不計利害,虛心、專心、求是,不懈追求和捍衛真理,尊重創新,科學求真,人文求善。提高科學修養,防止急功近利、學風浮躁、學術失范和科學不端行為的發生。
3.“立德樹人”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力、社會關系和個體素質等方面全面、自由、充分、富有個性的發展。其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勞動活動的全面發展,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發展。第二個層次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社會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對社會關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第三個層次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自由發展。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3]。研究生要獲得心智、身心及以社會全面的和諧的發展,依賴于其所處的制度環境,即高校的教育作用。高校研究生立德樹人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無論從根本意義還是實現途徑,都是統一的。高校研究生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于,要把社會維度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內化為研究生的思想,外化為研究生的行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全面把握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1.提高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科學化水平。
(1)思政教育進課堂、進教室、進頭腦。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的意見》一文明確指出,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導作用。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式政策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結合,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相結合,引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課堂、進教室、進頭腦。
(2)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
思想政治學科的發展的歷史,經過了“學科主題建立-分支學科發展-綜合深入發展”的三個階段[4]。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與建設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隨著高校大學生面臨新時代新環境,產生新問題、新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建設通過組織科教力量、為教學提供服務和科學支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思想政治學科的發展將引領思想政治教學課程的改革,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凝練和明確學科方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問題研究、搭建人才梯隊、加強集體攻關,全方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
(3)加強思想政治教學隊伍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水平和學科進步,離不開一批有志于此的高素質的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的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已經形成一致基本的研究隊伍,但需要進一步采取多種措施穩定和擴大這支隊伍,提高研究生的整體素質,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持續發展。
2.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
(1)發揮導師作為研究生第一責任人的育人作用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導師是研究生知識的傳授者、科研的引路人、人生的領航師。導師的一言一行通常會對研究生未來的學術之路和人生之路產生深遠影響。《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要求強化導師責任,發揮導師對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學倫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研究生導師要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育和引導研究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注重人格培養和品德修養。要關心他們的思想、生活和學習,在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培養研究生良好的學風和學術道德,嚴格要求學生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對學風不正或違反學術道德規范的問題及時察覺,認真處理。并對研究生就業進行指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引導研究生樹大志、立大業,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并為研究生就業提供適當的推薦和幫助。
(2)加強思政教育隊伍的育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是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輔導員、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立德樹人的組織保證。這支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是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的保證。研究生作為成年人在高校學習是一個有別于本科生的特殊群體,一方面在學習的組織形式上以導師團隊為主要活動單位,班級的概念弱化。另一方面研究生來源及培養方式多樣,來源包括應屆生、往屆生、在職委培等,培養方式包括校內學習、國外共同培養等。2012年開始我國開始招收專業碩士,學生有一半的時間在研究基地完成學業。這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在研究生立德樹人中發揮重要作用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要關心研究生的生活和學習,定期與他們談心,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要結合研究生的學習生活特點,開展適合研究生身心發展階段及與他們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第二課堂活動,將研究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3)強化高校管理隊伍的育人作用。
2004年中央16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學校管理之中,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使自律與他律、激勵與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5]學校的每一位教職員工都負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責任。研究生在高校比本科生有更高的自主性,且有相當部分學生會以助研、助教、助管的形式參與到學校的行政及教學管理中。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強化學校管理隊伍包括學校黨政系統、教務系統、后勤系統等自身的建設,形成全體教師員工愛崗敬業、樂于奉獻、遵章守紀、愛國愛校的良好氛圍。通過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通過為研究生辦實事辦好事,使研究生在優質服務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創新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平臺和手段。
立德樹人,對于研究生來說,不僅是在校園內課堂上的教育,還要創新形式,走向社會,創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和手段。如組織研究生開展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科技創新,在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社會實踐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提高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能夠使學生了解國情、民情、鍛煉吃苦耐勞的品質,培養對人民的感情和社會責任感[6]。科技創新既是研究生完成學業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生產需求,了解國家科技前沿的重要途徑,通過科技創新,引導研究生正確認識國家前途命運、關心社會,培養研究生追求真理、腳踏實地、不畏困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1.完善全員協同育人的機制。
高校研究生立德樹人,要建立專業教師、思想教育工作隊伍、管理隊伍為一體的全員育人體系,是高校研究生立德樹人的主體機制。在校黨委的領導下,以學校教師為主體,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為中堅,管理隊伍為補充,樹立系統觀、整體觀和全局觀,聚合各方面、各層次各類型教育協調推進的正能量,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種信息、資源和成果的整合、融通和交匯,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的有機統一和密切配合[7]。
2.建立全過程序貫育人的機制。
建立高校招生、培養、就業全過程育人體系,是研究生立德樹人的序貫全過程育人體系。在研究生招生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本科階段思想政治方面表現的考查,以德才兼備為錄取的重要導向。在培養過程中,加強德育的課時和考察,培養研究生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世界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就業工作中,加強對研究生就業德育教育,引導研究生樹立很崇高的職業理想,摒棄攀比、從眾、功利、拜金等不良思想,將社會價值的實現作為個人價值實現的基礎。
3.構建社會全方位育人的機制
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其父母,對子女施加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社會教育主要是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會輿論、社會實踐和社會環境等進行教育[8]。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育人體系的建設是高校研究生立德樹人的保障體系。機制在于協同三方面的力量,互為補充,形成整體合力,強化立德樹人的整體效果。
[1]李衛紅.抓住根本,立德樹人,切實把高校輔導員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
[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55-260.
[4]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58.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6]張朋釗.立德樹人的現實途徑.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0(2):45-46.
[7]方曉珍.高校“立德樹人”的理論指導與實踐路徑.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6),94-98.
[8]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