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
(遼寧科技大學應用技術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0)
大學新生班干部選拔公平感影響因素新探
馮雪
(遼寧科技大學應用技術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0)
文章通過問卷調查了參與選拔的294名大學新生的公平感體驗,從組織公平感的構成因素:結果公平、程序公平、互動公平角度出發,分析班干部選拔中的學生公平感。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探索大學新生班干部選拔中影響學生公平感的新因素。
大學新生 班干部選拔 公平感 影響因素
高校新生班干部選拔通常以輔導員任命、民主投票等形式進行,易使學生產生不公平感,進而影響學生的行為和動機。筆者組織實施大學新生班干部選拔,通過問卷調查294名學生的公平感體驗,參照普遍認可的組織公平感影響因素研究成果,分析班干部選拔中的學生公平感,探索大學班干部選拔中影響學生公平感的新因素。
從社會學角度看,組織公平感構成要素有結果公平、程序公平、互動公平三方面,班級是每個大學生在校的基本組織單位,文章以組織公平感的三要素為切入點分析班級內干部選拔對學生公平感的影響狀況。
(一)選拔結果公平
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提出著名的公平理論。亞當斯認為,人們將自己的結果或收益與自己的投入或貢獻(如學歷、智慧和經驗)的比率與參照對象的這一比率進行比較,若兩個比率相等則產生公平感;反之,則會產生不公平感。
本次新生班干部選拔定在新生開學的一個月后,也就是國慶節返校后。從新生報到到軍訓再到開始上課,班級內每個學生對班級的貢獻不同。班級干部選拔前,軍訓負責人作為代理班長對班級的貢獻有目共睹,班級的軍訓負責人得到的支持率最高,對于班長這一職務選拔結果感到不公平的學生很少。問卷調查結果中,294人中有244人認為班級干部選拔結果公平,占被調查人數的約83%①,認為不公平的有50人,占被調查人數的17%。選擇公平類的人中,67人認為“非常公平”,認為“比較公平”的有83人,認為“公平”的有94人;選擇不公平類的人中,選擇“比較不公平”的有38人,“非常不公平”的有12人。從調查結果來看,約83%的學生認為班干部選拔結果與自己對班級的貢獻比率和他人相比感到公平,而約17%的學生感到不公平。可見,結果公平是影響學生公平感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因素。
(二)選拔程序公平
1980 年,萊文瑟爾等把程序公平的觀點應用于組織情境中,提出了程序公平的一致性、避免偏見、準確性、可修正、代表性、道德與倫理六條標準。程序公平標準涉及制度的制定、執行、完善,是對程序公平較系統和全面的評價。
程序公平是結果公平的重要保障。制度制定、執行和完善是確保程序公平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本次選拔制度制定為:上交自薦書—通知選拔程序及計分規則—發放報名表—民主投票選舉—結構化面試—總成績及入圍人員公示—定崗公示—試用。制度執行方面:自薦書環節,競選人需按自我簡介、競選崗位、競選原因等順序寫作;宣傳選拔方法與報名環節,多渠道通知選拔及報名方法;投票選舉環節,班級全體成員出席,不分職務選舉心目中的十名班委成員;結構化面試環節,采用標準評分表打分;總成績及入圍人員公示環節,多信息渠道公示選拔結果;定崗公示環節,具體職位根據競選人意愿和崗位匹配度進行分配。制度完善方面:試用環節,試用期為一個月,考察期間不適合的予以調崗或免職。
問卷調查結果中,關于制度制定方面,294人中認為“采用面試和民主選舉兩個環節相結合算總成績的算法公平”的有236人,占被調查人數的80%,認為不公平的有58人,占被調查人數的20%。認為“民主選舉環節每票記作一分”公平的有271人,占被調查人數的92%,認為不公平的有23人,占被調查人數的8%。認為“采用三個面試官”公平的有249人,占被調查人數的約85%,認為不公平的有45人,占被調查人數的約15%。認為面試環節滿分設置為30分公平的有258人,占被調查人數的約88%,認為不公平的有36人,占被調查人數的約12%。顯然,選拔中程序的制定、執行和完善直接影響結果公平,間接影響學生的公平感體驗。
(三)選拔互動公平
1986 年,畢斯和牟格開始關注分配結果反饋執行時的人際互動方式對公平感的影響,他們將其稱為“互動公平”。格林伯格提出將互動公平分成兩種:一種是“人際公平”,主要指在執行程序或決定結果時,權威或上級對待下屬是否有禮貌,是否考慮到對方的尊嚴,是否尊重對方,等等;另一種是“信息公平”,主要指是否給當事人傳達了應有的信息,即要給當事人提供一些解釋。
互動公平也會影響結果公平。選拔開始前,為確保“信息公平”,各個班級及時公布選舉辦法與規則,利用教室、寢室、網絡等渠道將信息傳達到每位學生。選拔過程中,為確保“人際公平”尊重學生中途棄權、改換競選職務等行為,公示、試用期間對學生提出的疑問盡可能給予解釋,班級干部定崗在充分尊重入圍學生個人意愿的同時協調決定人選。問卷調查結果中,在回答“是否了解班級干部選拔程序和規則”時,294人中回答了解程序和規則的有235人,占被調查人數的約80%,回答不了解的有59人,占被調查人數的約20%。由主客觀因素決定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學生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對學生公平感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人際公平”除了上級對下級的尊重外,還在于平級之間的支持不受外來因素的干擾。在班級干部選拔中,民主選舉環節是人際公平的突出體現,如果每個學生通過日常觀察、事務接觸了解、競選演講,而不是以人際關系親疏或礙于情面等因素確定競選人是否當選,那么“人際公平”才能夠相對公平。在回答本次調查中“你認為班級干部選拔的民主選舉環節產生的選票結果是否公平”問題時,回答公平類的有245人,占被調查人數的約83%。其中,回答“非常公平”的只有79人,只占總人數的約27%;回答“比較公平”的有81人,占總人數的約28%;回答“公平”的有85人,占總人數的約29%。回答不公平類的有49人,占被調查人數的約17%。其中,回答“比較不公平”的有39人,占總人數的約13%,回答“非常不公平”的有10人,占總人數的約3%。
綜上,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在選拔前、選拔中、選拔后的公平感體驗,顯而易見,結果、程序、互動公平是影響學生公平感的直接或間接因素。
參與活動的成員可以劃分為參與者和組織者兩個群體。從組織內部看,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和組織者的效率優先原則勢必對公平感的產生有一定影響。從組織外部看,社會公平感是影響組織內部成員公平感的因素。本次大學新生班干部選拔活動的參與者包括候選人和非候選人兩類身份。八個班級的候選人共計199人,占總人數的約68%,非候選人95人,占總人數的約32%。民主投票選舉環節各班同學全體參與,監票、計票、計時等工作人員從班級內非候選人中選出。結構化面試環節,候選人參加面試,計算分數、排名等工作人員亦從非候選人中選出。本次活動組織內部成員都充分參與其中。
(一)參與者的心理因素
選拔開始前,各個班級采用教室、寢室、網絡等渠道,及時將選舉辦法、規則信息傳達給每位學生。而問卷調查結果中,在回答“是否了解班級干部選拔程序和規則”問題時,仍有20%(59人)的人回答“不了解”。可知,參與者對活動的重視程度,對活動結果、客觀程序或制度、信息對稱的認可程度等主觀心理因素將直接影響公平感體驗。問卷結果顯示,參與者在活動中不自覺地通過比較自身經驗進行自我積極或消極的心理暗示,把參與活動中平等、尊重、公正的氛圍等直接體驗和在其他事例上得到的人情照顧、行賄受賄、偽造作弊等不良行為體驗投射到此次活動中,得到非常公平、公平、相對公平、不公平、非常不公平等公平感體驗。因此,筆者認為參與者對活動的重視程度,對活動結果、客觀程序或制度、信息對稱的認可程度,積極或消極的心理暗示等是影響公平感體驗的心理因素。
(二)組織者效率因素
效率與公平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自從有人類以來,人們就在努力追求效率與公平。追求公平是人類的共同價值,但并不是一種絕對價值,難以成為具有穩定標準的絕對價值。公平具有相對性,沒有絕對公平,只有相對公平。在調查問卷的開放性問題中,被調查者提出了增強公平感的建議,如增加筆試環節、增加面試主考官、不同班級同學交叉選舉、輪崗試用等建設性意義。新生班干部選拔活動在八個班級接連舉行,受到場地、學生時間、輔導員時間和組織者、參與者體力精力的局限,因此,必須考慮到效率因素,而放棄對更高公平性的追求。因此,組織者對效率的追求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活動的公平性和參與者的公平感體驗。
(三)社會公平因素
社會公平感是人們對社會公平程度感知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往往是人們基于經歷、看見、聽聞的經驗而作出的主觀判斷,往往受社會上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的人事選拔制度嚴格公正氛圍和少數人情照顧、收受賄賂、偏袒舞弊等風氣的影響,大環境公平正義程度直接影響小環境或者組織內部的公平信任度。某種程度上,大學新生班干部選拔作為一小型組織活動,參與者公平感受到社會環境內公平因素的影響。
高等教育中研究大學生公平感體驗的文章較少,關于大學新生班干部選拔中影響學生公平感因素的研究尤其不多見。組織公平感的三個構成因素,結果公平、程序公平、互動公平顯著影響大學新生班干部選拔中學生的公平感體驗,學生干部選拔中,重視程序公平、互動公平,追求結果公平,對增強學生公平感有一定指導意義。除此之外,參與者的心理因素、組織者的效率因素、社會公平因素均是影響大學新生班干部選拔中學生公平感的原因。
注釋:
①文章內調查問卷的數據百分比均采用四舍五入取整計算.
[1]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視角[D].長春:吉林大學行政學院,2005.
[2]呂曉俊,劉幫成.高校大學生公平心理與行為的研究——基于教育公平感的視角[J].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3]廖善光.大學新生班干部選拔機制的優化[J].合肥: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