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洲
(江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大學的課該怎么上
——由觀看國外大學的視頻課想起的
王樹洲
(江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觀看國外著名大學教師的視頻課可以發現,他們的課堂教學與我國大學一般的課堂教學存在較大差異:講課過程中,教師較多地用通俗的話語講解深刻的道理,而不過分注重理論上的闡釋;講課常常是先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見慣的現象或問題進行分析,從中提出問題,從而揭示出其中蘊含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先講理論,再聯系“實際”說明、佐證所講理論;講課過程中,教師往往不提供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介紹不同的見解與解釋,讓學生分析探討,尋找或選擇自己認可的問題答案,容忍學生的不同見解;教師重視營造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而不是莊重、嚴謹、緊張的課堂氛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多扮演的是學生學習“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而不僅是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教師講課啟發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允許、鼓勵學生多樣化的答案,重視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國外名師的課堂教學,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啟發與借鑒。
大學教學 課堂教學 教學風格
網上國外著名大學的人文社科類的視頻課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從視頻上我們知道了國外大學教師是如何上課的。看了這些教學視頻課,也許你就理解了為什么學生不會逃課,什么是啟發式教學,學生的創造力是如何培養的。當然,也不是說國外名校教師的講課模式與風格是唯一正確、有效的,都值得我們頂禮膜拜,但起碼他們上課的方式方法能給我們以啟發和借鑒。那么,他們的課堂教學與我們存在哪些差異,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呢?
大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理論闡釋,從基本概念的剖析與界定,到原理的分析論證,講得頭頭是道,總認為不如此上課怎能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與原理呢?有的教師認為,如果用大白話講理論問題,則不但擔心道理講不清,還生怕學生認為教師的學術功底不行、學術水平不高。于是,有的教師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形而下的東西用形而上的話語表述,否則不足以表明其講課內容的學術含量,講課要深入淺出這個基本道理被遺棄了。大學教師上課總得講點理論,但這理論如何講,卻有講究。國外名校的教師一節課講下來,我們似乎沒有聽到多少名詞術語,上課似乎在拉家常,但是這樣的講法,一節課聽下來反而使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實際上,他們上課也講理論,只是他們的講法和我們的講法有所不同,他們更多的是用最通俗的話語講解最深刻的道理,而不是用各種名詞術語解釋淺顯的常識。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大學教師要學會講故事,主張用講故事的方式上課。雖然這種主張似乎有點偏激,但講故事完全可以成為課堂教學方式之一。這樣的講課方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倒是進行了實踐,其效果得到了人們的充分肯定。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時,并沒有從理論上系統地闡述文學的人本情懷,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講演,故事中也沒有出現人本、人性這樣的概念,但是,人們從他講的故事中,體會到他對人世、人心、人性、人情的見解。
教師授課要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理論,提高學生運用理論于實際的能力。理論如何聯系實際呢?教師上課一般是先講理論,再聯系實際,運用“實際”說明、佐證所講理論,通過聯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理論,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而國外教師的講課更著重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見慣的現象進行分析,從中提出問題,揭示其中蘊含的基本原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理論,明白理論在現實中的運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先講理論,再聯系實際,通過聯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理論,還是從實際問題中引出相關的理論,進而對理論加以闡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理論,二者沒有簡單或絕對的優劣之分,但國外那種理論聯系實際的講授方式,為授課過程中理論的闡釋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給我們以啟發,可供借鑒。
大學學科知識方面的內容許多存在爭議性,人文社會科學更是如此,同一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見解,許多東西不存在所謂標準答案。國外名校的教師講課時,教師一般不提供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介紹不同的見解與解釋,讓學生分析探討,由他們自己尋找或選擇自己認可的問題答案,容忍學生的不同見解。現實生活中充滿各種矛盾,許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教師并不是簡單地將問題的正確結論告知學生 (實際上有些問題也沒有唯一正確的結論),而是在授課中將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呈現出來,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真正理解問題。對比我們的授課,教師往往要求以自己講的、書上說的作為問題答案,課堂上持不同見解的學生往往得不到教師的認可,甚至不為教師所容忍,這樣不僅影響到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深刻理解與掌握,他們會發現自己學到的東西往往解釋不了復雜的社會現實,而且唯師唯書往往還會泯滅學生智慧的火花,阻礙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在課程考核時將書中或授課教師的見解作為問題的標準答案,而具有獨特見解的學生、與眾不同的答案,常常得不到高分。
學生的學習是復雜的認知活動,如果教學本身沒有吸引力,那么學習活動將是一樁“苦差事”,消極的情感體驗不僅影響學習活動的效率、效果,而且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這個問題少有教師自覺地加以考慮。我們推崇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認真授課,學生洗耳恭聽、態度虔誠,營造一種莊重、嚴謹、緊張的課堂氛圍,而國外名校的視屏課顛覆了課堂教學的“刻板印象”。教師上課時可以手舞足蹈,神采飛揚,提問回答,師生可以笑聲不斷,這與我們通常認可的大學課堂氛圍似乎有天壤之別。課堂氛圍的營造依賴于教師,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影響到課堂氛圍。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營造課堂教學氛圍首先要考慮的。教學方式上,國外的教師在靈活多樣上似乎動足了腦筋,教學風格鮮明。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我們重視的是學術性,在講授時強調的是知識的嚴密性、邏輯性和系統性,而國外的教師在注重學術性的同時,更重視內容的趣味性。打個比方,如果知識是“主食”,趣味是“調味品”,那么適當地加一些“調味品”可使人“吃”得津津有味。當然,“調味品”也并非越多越好,“調味品”要綜合考慮到教學內容、學生的態度、精神狀態等因素,課堂教學不能成為小品演出。
國外大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式樣”迥異,風格多元,但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也有共同之處,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扮演“導師”角色。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注重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明白道理,幫助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識,將教師傳授的知識經驗轉化為個體的知識經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引導者”、“促進者”角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扮演“引導者”、“促進者”角色,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我們通常認為要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討論,事實上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并沒有過多的課堂提問與課堂討論,更多的時間還是用于課堂講授。但是,教師講授應具有啟發性,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實際上,影響了課堂效果的關鍵不是講授過程中用了多少時間提了幾次問,而是課堂教學中的講授、提問、演示要具有啟發性。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更多地考慮應該講授哪些知識,如何講解學生更容易理解,至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許多教師并沒有自覺地意識到。雖然多數教師沒有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應該扮演什么角色,但事實上總是在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不自覺地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教師講授的東西要真正轉化為學生的個體知識經驗,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思考。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意識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只有正確認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并自覺地運用角色規范調節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國外大學的教師上課從表面上看,講課內容在邏輯性、系統性方面確實不如我們的教師,講課時對概念、原理的闡釋不那么嚴謹,很少對概念下精確定義,對原理作嚴謹的解釋。講課內容、對問題的解釋有時似乎在東扯西拉,講了一大通,也沒有對概念下定義,對授課內容進行概括。單純從幫助學生精確地辨析概念、系統地掌握理論知識這一課堂教學目標評價,國外教師這種講課“式樣”不如教師講課“式樣”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但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這個教學目標看,國外教師的講課有可取之處的。創造性思維包括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兩種心理成分,其中發散思維是其主要心理成分。國外教師講課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允許、鼓勵學生多樣化的答案,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另外,仔細聽聽、琢磨一番,你會感到他們的講課并非“走神”,講課內容實際上是“形散神不散”。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有助于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1]搜狐視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