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英,區大剛,伍守翠,郭 萍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句名言:性格決定命運。近年來許多人認識到培養孩子健全性格的重要性,孩子從呱呱落地那一瞬間,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對孩子的性格形成起到關鍵性作用,父母就幼兒性格形成顯得尤為關鍵。近年來關于家庭教育對兒童個性的研究很多,但是很少研究針對父母的堅持性教養態度。有關研究指出:幼兒堅持性的發展不僅對其形成健康人格具有良好的作用,而且對于幼兒的智力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堅持性強的幼兒,智慧也強,認識客觀事物、獲得知識的能力也強,可以說兒童的智力發展與堅持性之間呈正相關[1,2]。鮑德溫對幼兒性格與父母教養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兒童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與父母親的教育態度有著重要影響[3]。某哲人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4]。說明養成良好習慣非常的重要。而且說明有什么樣的習慣,將會形成什么樣的性格,因此從小培養幼兒的習慣和堅持性是非常重要的。堅持性就是將目的堅持到底,無論多大困難和障礙都愿意克服,也就是說堅持較長時間連續、為了達到目的去做某件事。性格是人類行為的特征,是一個人經常性的行為表現。經常性的行為表現就是一個人的習慣,所以說習慣形成性格,而幼兒階段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教師,父母的教養態度對2歲~3歲孩子個性及良好性格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父母對孩子堅持性的教養態度將決定孩子不同的個性的形成。本研究對本院兒保科2歲~3歲幼兒的父母堅持性教養態度進行問卷調查,探討父母良好的教養態度對幼兒性格的影響,為促進幼兒良好性格形成提供理論依據。
1.1 對象 以2012年7月1日—2013年4月1日在我院兒保科進行入學體檢的2歲~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為主要由父母撫養且無先天性遺傳性疾病的2歲~3歲幼兒,由研究對象的父母填寫問卷。
1.2 方法
1.2.1 調查問卷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gma minner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EMBU)和幼兒氣質評估表(TTS)[5]。EMBU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學精神醫學系Perris等共同編制,用以評價父母教養態度和行為的問卷。該問卷共包括26個問題,分為父親的情感溫暖、理解,過分干涉,過度保護,拒絕、否認,懲罰、嚴厲度,偏愛6個教養態度維度。與母親有關的5個教養維度:情感溫暖、理解,過分干涉和過度保護,拒絕、否認,懲罰,偏愛。為了不受干擾,讓其回答所有問題。分別以從不、偶爾、經常3個等級,按1分、2分、3分進行計分。TTS問卷共包括33個問題,根據臨床情況和日常生活分為5個氣質維度:活動水平、節律性、適應性、反應強度、堅持性。計分方法為“沒有”“有時發生”“經常發生”3個等級分別以1分、2分、3分計分。
1.2.2 統計學方法 應用SAS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雙盲錄入,采用t檢驗和累積比數的Logistic回歸模型。
2.1 一般資料 發出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01份,有效應答率85.9%。其中父親撫養的問卷282份,母親撫養的問卷319份。幼兒年齡2.5歲±0.5歲,男386人,女215人。父親文化程度:大學51人,專科69人,中專49人,高中33人,初中67人,小學13人。母親文化程度:大學35人,專科54人,中專78人,高中36人,初中91人,小學25人。
2.2 父母對2歲~3歲幼兒教養方式差異 父母教養態度上,父親與母親在采用情感溫暖、理解;過分干涉;拒絕、否認;懲罰、嚴厲度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父母對2歲~3歲幼兒教養態度的比較(±s) 分

表1 父母對2歲~3歲幼兒教養態度的比較(±s) 分
項目 人數 情感溫暖、理解 過分干涉、過度保護 拒絕、否認 懲罰、4.58 25.15±3.13母親 319 37.02±2.97 20.88±4.76 15.15±2.29 15.96±4.17 26.26±3.18 t值 -4.76 -3.79 -4.95 -5.78 -6.嚴厲度 偏愛父親 282 34.12±1.98 19.36±4.83 14.37±4.69 15.01±49 P<0.01 <0.01 <0.01 <0.01 <0.01
2.3 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分別以幼兒行為(Y1活動水平、Y2節律性、Y3適應性、Y4反應強度、Y5堅持性)作為應變量,以父母教養態度的5個維度(X1:情感溫暖與理解,X2:過分干涉、過度保護,X3:拒絕、否認,X4:懲罰、嚴厲度,X5:偏愛,X6父母性別,X7父母學歷)作為自變量,建立累計比數的Logistic回歸模型,應用SAS軟件得到累積比數Logistic回歸分析對可能影響幼兒性格的相關因素進行篩選。見表2。

表2 幼兒性格相關因素累積比數Logistic回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2歲~3歲幼兒的父母過分干涉、過度保護越多,幼兒的活動水平越強,活動水平與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呈正相關。受父母拒絕否認越多,幼兒活動水平越低,活動水平與拒絕否認呈負相關。父母運用過分干涉、過度保護越強,幼兒節律性越強,節律性與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呈正相關。受父母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和偏愛被試越多,幼兒的適應性越強,適應性與過分干涉過度保護之間呈正相關。受父母偏愛被試越少,幼兒適應性越強,幼兒的適應性與偏愛被試呈負相關。父母采取情感溫暖、理解和過分干涉過度保護越多,幼兒反應強度越強,幼兒反應強度與情感溫暖、理解和過分干涉過度保護之間呈正相關。父母采取偏愛被試越少,其父母的學歷越低,幼兒的反應強度越強,表明反應強度與偏愛被試和父母學歷呈負相關。父母情感溫暖、理解越強,幼兒堅持性越強,表明幼兒堅持性與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呈正相關。父母的學歷越低,幼兒堅持性越差,表明幼兒堅持性與父母的學歷呈正相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父母的堅持性教養態度在情感溫暖與理解、過分干涉、拒絕與否認、懲罰方面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父母堅持性教養態度對幼兒性格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過分干涉、過度保護;拒絕否認;偏愛被試;情感溫暖、理解;父母學歷方面。
由于2歲~3歲幼兒不知道對自己的想法該如何表達,如果幼兒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這樣會覺得與人溝通較為困難,這樣不利于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可見,父母對幼兒堅持性的教養態度對孩子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父母學歷越高,對2歲~3歲幼兒的堅持性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并愿意幫助其達到目的。有的父母對待幼兒堅持性的態度是過于保護,怕幼兒辛苦,或者沒有耐心,什么事情都父母包辦。由于2歲~3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對父母的依賴感和依戀很強,故父母在教養態度上更多地表現出專制。由于2歲~3歲幼兒天真可愛,家長在相當程度上表現出有求必應、盡量遷就、溺愛。民主型的父母對2歲~3歲孩子的堅持性精心培養,民主平等、愛而不慣,信任尊重,啟發開導,充分發揮孩子對客觀事物主動性和積極性。家庭養育質量對幼兒行為的影響亦尤為重要[6]。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的認知、情緒情感等心理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7,8]。父母不良的教養方式容易造成幼兒心理問題。部分家長在對待孩子堅持性的問題上,沒有充分理解幼兒獨立性的發展規律,不理解幼兒在2歲~3歲時為堅持自己的主張而進行的反抗,一味地對孩子橫加干涉或者責罵懲罰,孩子可能會變得聽話,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則受到傷害,阻礙獨立性的發展,甚至遏制幼兒的自主性。幼兒在壓抑的環境下生活,對其性格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響。社會當中的“問題少年”,很多都是幼兒期家長對幼兒沒有正確對待引起的。Grolnick等提出:母親對孩子的控制態度,如果表現為堅持超出兒童需要的策略或不給兒童發展自主性自我調控能力的機會,都會損害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如果母親給孩子提供積極的調控機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就會鼓勵兒童情緒調控策略的內化[9]。
父母在堅持性教養態度上過分干涉幼兒,使幼兒還沒有做完一件事就被強迫去做另外的事情,這樣對培養孩子的性格是不利的,從而影響良好性格的形成。本研究結果沒表明懲罰嚴厲與幼兒性格形成有差異,可能是由于幼兒年齡過小,嚴厲懲罰方面表現得不明顯所致。但有研究表明父母懲罰、拒絕等消極的教育方式有礙于幼兒社會適應性的發展[10]。父母采取強制性的教養態度,不準或者不鼓勵孩子提問,嚴格處罰孩子的堅持性,會使幼兒對自身安全感到威脅及焦慮,從而迫使其改變行為方式[11]。父母對2歲~3歲幼兒的堅持性采取拒絕、干涉、溺愛、支配、獨裁、壓迫的教養態度,孩子的性格將表現為適應力差、神經質、反抗性、依賴性、情緒不安等。父母對幼兒的堅持性采取捉摸不定的教養態度,孩子多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多疑、多慮、缺乏判斷力,沒有主見的性格。有的父母只顧自己的工作,對幼兒漠不關心,采取放任態度,這樣的孩子缺乏家庭情感的交流,幼兒的性格會表現為冷酷、攻擊、情緒不安和消極。所以,父母正確對待2歲~3歲幼兒的教養,對培養幼兒的良好性格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父母對2歲~3歲孩子堅持性的教養態度對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密切相關,父母采取積極向上鼓勵支持的、情感溫暖,理解教養態度對幼兒形成溫和友善、意志堅強,情感豐富、愛生活、自信、積極向上、領導能力、積極性高、態度良好、情緒穩定、親切、獨立、坦誠、活潑、可愛、大方、開朗、深思熟慮、胸懷坦蕩、團結協作等良好性格具有極其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
[1] 沈徐翔.注重對幼兒堅持性的培養[J].教育科研論壇,2011(6):51.
[2] 程灶火,奚曉嵐,陳媛媛,等.家庭教養方式問卷的編制和信效度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6):711-714.
[3] 時蓉華.社會心理學字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1.
[4] 方紅霞.習慣成就未來[J].科學時代,2010(12):135.
[5] Walling AD.Postnatal depression in fathers:Effects on children[J].Am Fam Phys,2006,73(1):158.
[6] Richters MM.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of infancy of early childhood[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1994,33(3):328-332.
[7] 劉國艷,王惠珊,張建端,等.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行為及情緒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08,21(5):41-43.
[8] 周紅霞,梁玉卓.兒童心理問題與家庭教育[J].全科護理,2009,7(2C):552-553.
[9] Grolnick WS,MeMenarmy JM,Kurowski CO.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in infancy and toddlerhood[M]//Baiter L,Tamis-LeMonda CS.Child psychology:A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issues.Philadelphia:Psychology Press,1999:3-22.
[10] Gadeyne E,Ghesquiere P,Onghena P.Longitudinal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and child adjustment in young children[J].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2004,33(2):347-358.
[11] 俞國良.社會性發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