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素琴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見急癥,病人一般出血量大且速度較快,臨床可見心悸、頭暈、黑便、嘔血等癥狀,甚者短時間內大量出血引起休克,這些癥狀尤其是嘔血對于病人來說不僅僅是生理上發生變化,心理上也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病情的快速控制、減少出血量及次數、延長出血周期是我科近年來一直探討的課題之一。我科通過循證與經驗的有機結合探討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法,受到醫務人員及病人的廣泛認可。現將相關臨床研究資料匯報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消化科2013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8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各43例。所有病人均有嘔血及黑便癥狀,肝硬化病人67例,食管、胃十二指腸病人19例。觀察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28歲~70歲(37.5歲±5.2歲);總計出血量:>1 000mL者11例,500mL~1 000mL者19例,<500mL者13例;出血次數3次以上者8例,出血2次者21例,出血1次者14例。對照組男32例,女11例;年齡25歲~69歲(40.2歲±4.5歲);總計出血量:>1 000mL者15例,500mL~1 000mL者17例,<500 mL者11例;出血次數3次以上者12例,出血2次者23例,出血1次者8例。兩組病人在病種、年齡、性別、總出血量和出血次數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護理,如監測生命體征、飲食護理、吸氧、保暖等。
1.2.2 觀察組 通過查詢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結合以往臨床經驗分析總結以下護理干預方法:
1.2.2.1 心理干預 安排專業能力較強、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按照以下程序進行:初次接觸病人主動做自我介紹,介紹醫院及本科室基本制度及環境、治療護理計劃、需配合及注意的事項,并將裝訂成冊的健康教育手冊發給病人或陪侍人員,便于病人或陪侍人員了解相關疾病知識及預防方法,緩解內心焦慮及恐懼;初步掌握病人基本病情、心理狀態和家庭及經濟狀況等,了解病人現存的相關方面的問題,并及時給予解決;向病人介紹成功病例,有機會給予接觸的機會,傳播積極正面的能量,同時將其與危重病病人分室居住,以防病人受到不良刺激;睡眠護理,每晚22:00督促病人入睡,關大燈開小燈、關電視、拉隔簾,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對睡眠不佳者用床上擦浴、熱水泡腳等方式促進病人入眠;爭取家屬配合,多探視、多鼓勵和支持病人,醫護人員接觸病人時情緒表現輕松、平靜,態度和藹。
1.2.2.2 飲食干預 出血期間嚴禁病人進食。禁食的病人床頭卡做標記,時刻提醒病人暫禁飲食[1]。出血停止24h后嚴格指導病人飲食,按照先流質后半流質再軟食的順序為病人定制飲食,不食過冷、過熱、酸辣刺激性以及油炸粗糙堅硬的食物[2]。對于恢復期的病人指導其多攝入高維生素、高熱量的食物,少食多餐,細嚼慢咽。治療期間禁煙酒。對于胃潰瘍病人給予適宜的溫涼流質食物稀釋胃酸,減緩胃收縮,促進潰瘍愈合。干預期間病人飲食全由護理人員和營養師專門制定,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飲食中限制鈉鹽和蛋白質成分,避免引發肝性腦病或造成腹腔積液加重。對于飲食禁忌,多與病人及家屬講解,直到掌握為止,促使病人自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加快康復進程。
1.2.2.3 用藥指導 向病人及家屬詳細講解藥物的作用、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及用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在使用止血藥物時嚴格禁止病人及家屬自行調節滴速,護理人員在病人輸注藥物過程中密切觀察其大便次數有無增多、有無腹痛、用藥效果和血壓變化。避免使用刺激性藥物,以防損傷血管引起再出血。囑病人服用藥物后適度變換體位,增大藥物與胃的接觸面,促進藥效最大化發揮。用藥應遵醫囑保持連續性,不可隨意停藥。
1.2.2.4 病情觀察 ①觀察生命體征:15min~30min觀察1次,視情況采取心電監護、吸氧等措施。血壓:病人出血量大時因為血容量不足可導致出血性休克,主要表現為脈壓差縮小、血壓下降。脈搏:如果病人脈搏快速并且有力一般表明其處于休克的早期,如果脈搏轉為細慢則是休克期的征兆。體溫:當病人體溫在38.5℃以上時,給予藥物及物理降溫一般可恢復正常。如果出現中度熱或低熱狀態持續3d或4d表明休克已糾正。②觀察大便及嘔血情況:當病人每日出血量超過400mL~500 mL,可有四肢無力、頭暈、黑便次數多、反復嘔血等癥狀,應考慮為繼續出血[3,4]。當出血量達到250mL~400mL并且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時,病人可有嘔血癥狀。當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較短時可出現鮮紅或暗紅色大便。當每日出血量超過50mL時,可有柏油樣便。③觀察尿量:當病人有休克征象時,及時留置尿管記錄尿量,保持尿量超過30mL/h。④觀察意識及末梢循環:當病人總出血量與循環血容量百分比超過20%時,可出現四肢濕冷、煩躁不安、表情淡漠等休克癥狀。當出血量處于5%~20%時,病人可有視力不清、眩暈、干渴等癥狀。當出血量處于5%以下時,病人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當病人四肢皮膚逐漸變得紅潤變暖,則提示微循環有好轉。⑤觀察血氧飽和度:視病人病情給予吸氧,預防因缺氧而致的肝性腦病。⑥觀察出血征象:當病人反復嘔血,且由咖啡色轉為鮮紅色,腸鳴音亢進,大便稀薄次數增多、顏色由黑色變為暗紅色,通過輸血輸液未見好轉,血壓不穩定,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濃度升高;當尿量正常、補液充足時,血尿素氮再次升高等這些變化都表明病人可能有活動性出血或再出血征象。
1.2.2.5 三腔二囊管護理 插管前向病人講解操作方法及目的,減輕病人焦慮和恐懼感。插管后定時抽吸胃內容物,記錄胃液顏色、量和性狀,便于觀察出血情況。定時監測氣囊內壓,避免壓力過高引起組織壞死,或壓力過低達不到預期止血效果。在放氣前,先囑病人口服液狀石蠟10mL,避免食管黏膜和氣囊粘連。一般三腔二囊管壓迫時間為3d或4d,如果病人仍有繼續出血的癥狀,則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延長壓迫時間。準備為病人拔管時,先放氣24h,觀察如果無出血現象,則服液狀石蠟20 mL,緩慢拔管[5]。并且拔管后繼續禁食24h,如果仍無出血現象,開始進食。
1.2.2.6 基礎護理 ①體位:病人應絕對臥床,取平臥位,睡眠時將頭偏向一側,以防嘔血。②呼吸道護理:指導病人按壓胃區咳嗽方法,以防機械運動引起活動性出血。病房定期消毒,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呼吸道感染者禁止探視,避免感染發生[6]。③排便護理:保持病人肛周皮膚清潔,小便失禁病人留置尿管。④皮膚護理:根據病情定時為病人翻身,按摩受壓部位。⑤口腔護理:護理人員每日晨晚口腔護理各1次,保持口腔清潔。
1.3 療效判斷標準 觀察組與對照組同時連續觀察5d。顯效:脈率60/min~90/min,無黑便及嘔血,每天大便在2次以下。有效:無嘔血,大便每天在2次以上,有少量稀薄黑便。無效:出現嘔血,有黑便,且每天在3次~5次。止血時間根據隱血試驗為陰性、大便轉黃、胃液無血為標準測算。出血停止以無嘔血或黑便為準,血壓、脈搏處于正常且穩定狀態。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Excel建立數據庫,用SPSS 25.0軟件統計分析所得數據,干預組與對照組療效和滿意度比較用χ2檢驗,止血時間與出血時間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例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止血時間與住院時間的比較 d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滿意度比較 例
在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護理干預的過程中發現,護理干預措施越是嚴謹、詳盡、具體越有助于計劃的實施。護理人員作為專業技術人員,應盡可能地減輕出血帶給病人的巨大心理壓力和恐懼情緒,病人和家屬是促進康復的主體,治療護理過程中只有全面地了解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以及疾病相關知識,才能更好配合護理,達到最佳效果。此研究中采取的護理干預措施是從循證和以往經驗中提取,實施后得出嚴格的心理、飲食干預和嚴密的病情觀察在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病情發展過程中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
[1] 劉維.上消化道出血禁食病人逐步開放飲食的護理干預[J].護理研究,2007,21(2C):502-503.
[2] 張麗霞.綜合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2,10(2C):498-499.
[3]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80-485.
[4] 馮金秀,姜秀玲.舒適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的應用[J].河北醫學,2004,10(12):1139.
[5] 邢玉芳.120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護理干預[J].全科護理,2012,10(9A):2311-2312.
[6] 辜瑩,陳帆.預見性和針對性護理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