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揚州民間剪紙工藝在工藝美術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早在隋煬帝時期已經盛行,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門類,像張秀芳、張慕莉等傳承人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然而,剪紙在現代人生活中已經不是家家都需要的繡花的花樣子,正逐漸走出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樣具有文化氣息和地方特色的工藝門類怎樣被推廣,讓所有來揚州旅游的游客都要像買揚州牛皮糖那樣買揚州剪紙。
揚州剪紙風格清新秀麗、線條流暢見長,又小巧精美,便于攜帶,非常適宜作為旅游紀念品而進人市場。這就大大拓寬了民間剪紙的應用范圍。但是,當前民間剪紙作為旅游紀念品開發,遠遠沒有達到理想境地。一方面,旅游紀念品市場對剪紙的需求量很大,而現在揚州僅一兩家剪紙工廠或生產剪紙的民間工藝社、所除個別一兩家外,其余的都舉步艱難;一方面游客渴求買到包含深刻的揚州文化內涵的剪紙,而現在的產品又不對路,有不少攤主經常為積壓的大批剪紙而發愁。可以說:當前的揚州剪紙旅游紀念品生產缺乏地方特色,無法吸引游客購買。
要改變這種現狀,我覺得總體思路應考慮如下幾點:
(1)積極找出特色的揚州剪紙,開發投放旅游市場。揚州剪紙“秀、柔、雅,作品取材廣泛,花鳥、人物、動物、亭臺樓閣等等, 著名的剪紙藝人張永壽是揚州剪紙的優秀代表,他剪下的每支花朵、每只蟲蝶、每幅圖案都顯示出勃勃生機。三部剪紙集《百菊圖》、《百蝶戀花圖》《百花齊放》, 充分展現了揚州剪紙的特色。就揚州剪紙傳承人的剪紙作品而言,這些各具特色的民間剪紙作為旅游紀念品都是非常難得的珍品,但是現在旅游紀念品市場上的剪紙,雖不說全部,可以說絕大多數是外地成批用機器制作的,據了解,各小作坊找一些常見的剪紙圖樣制作成模版,就可以大量生產,然后大包小包地背到各旅游點以較低價格批發給零售商。這種毫無特色的剪紙產品銷量一般,無法吸引游客的目光,只有家里辦喜事或過春節的當地人會買一些剪紙作為裝飾品。怎樣使最具特色的揚州剪紙推廣到市場,需要我們不斷地挖掘、整理、推薦、加工。揚州剪紙紀念品市場需要營造一種好的氛圍,文化媒體等領域要加大對揚州剪紙的宣傳力度。早在五、六十年代特別是郭沫若先生,就為張永壽寫了一首詩:“揚州藝人張永壽,剪出百花齊放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使揚州剪紙名聲大噪。 極大地推動了剪紙進入市場、揚州剪紙博物館不但展出特色的揚州剪紙大師作品,也把剪紙的創研、生產、出口搞得風風火火。
(2)制作不同檔次的剪紙作品和剪紙衍生品,薄利多銷與厚利少銷并舉,逐步形成剪紙的市場價格。剪紙作品的價格是否能得到游客的認可,作品本身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如張秀芳、張慕莉等大師的作品應該定價幾千元一幅,他們的藝術品還有收藏價值,今后還會有增值的空間,這樣可吸引一些投資文化藝術品的游客。作為旅游紀念品出售的剪紙,而對于僅供一般游客作紀念或作小小禮品贈人的剪紙。則應薄利多銷,因此建工廠或小作坊大量復制完全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實踐證明,剪紙作品既可以成為獨立的工藝消費品,又可以與燈彩、郵品、刺繡、漆藝、玉雕等其他工藝門類相結合,轉化為新型的工藝品,也可與旅游相結合轉化為旅游紀念品,以滿足多層次、多種類消費群體的需求。與多種形式的結合啟發我們要不斷拓展揚州剪紙的傳統題材,擴大應用范圍,加強創新設計,挖掘揚州剪紙的多重價值,鼓勵和支持傳承人在制作傳統題材作品的同時,創作適應當代社會需求的作品,推動傳統產品功能轉型和審美價值的提升。揚州剪紙衍生品的制作應當尊重其形式和內涵,保持本真性。2010 年,剪紙博物館推出剪紙藝術燈。其表面采用紅色的皮絨布制作,內裝有阻燃隔板,耐高溫,易清理,運用剪紙的表現手法,在燈內設計出各種吉祥圖案。產品適用于家庭裝飾,新材料和個性化制作該產品一經問世便廣受好評,年銷售產值達 100 萬元。
揚州剪紙博物館特別為何園景區紀念130周年設計了
2000 張剪紙紀念門票,這在國內也是首創。紀念門票正面圖案為寄嘯山莊著名景點水心亭及復道回廊,剪紙效果的通透性將天下第一亭和天下第一廊刻畫得栩栩如生,兩旁的山石、樹木映襯著主建筑,圖案下方簇擁著牡丹花,圖案的右下角有“何園
130 周年”字樣的落款。成本僅 5 元左右,既是參觀門票,又可以當做一件值得收藏的紀念品。
近年來,揚州剪紙經過電視節目宣傳,有了更大的市場影響力,發揮非遺資源的特殊優勢,以有效傳承非遺的工藝流程和核心技藝為前提,努力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推動揚州剪紙融入當代社會、融入民眾、融入生活,在合理利用和振興發展中實現對揚州剪紙最有效的保護。大力發展揚州剪紙產業,打造揚州剪紙品牌,使揚州的文化優勢為老百姓創造更多的財富,為國家的文化產業大發展開辟新的道路做出更大貢獻。
剪紙藝術燈
何園建園130周年紀念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