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青
摘? 要:我國法律中,對參與到社區矯正制度中的基層社會組織的定型一直比較模糊,它在法律上并非執行主體,但卻是實質的執行者。故本文從對基層社會組織的定性入手,通過對基層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矯正工作中存在的法理基礎以及參與模式來分析基層社會組織在社區矯正中的具體作用。
關鍵詞:社會矯正;基層組織;法制完善
一、社區矯正的概述及執行主體
(一)社區矯正制度的概念及立法現狀。所謂“社區矯正”,是指將符合特定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而非監獄環境中,在確定的期限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主導,輔以社會團體、志愿者的力量,幫助罪犯矯治病態心理和異常行為,引導參加公益活動,學習勞動就業技能,促使矯正對象順利回歸社會,以實現社會安定與和諧的一種制度。
社區矯正的概念早在晚清時期就已傳入中國,但是直至1997年新編刑法中,也并未明確使用“社區矯正”的概念。在2003年,由兩院會同公安部和司法部頒布了《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中明確規定了我國社區矯正的種類包括刑法中的管制、緩刑、假釋、剝奪政治權利以及刑事訴訟法中的暫予監外執行這五類。2011年5月1日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將有關“對判處管制、緩刑以及假釋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的規定正式載入了刑法,使得社區矯正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
(二)社區矯正制度的執行主體。(1)學理上對執行主體的討論。在學理上,對社區矯正中執行主體的觀點很多,并未形成統一的結論,主要涉及到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以及基層社會組織這三個主體的職責劃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這些觀點:1)認為司法行政機關是工作主體,具體工作由基層社會組織參與其中,接受上級司法行政機關的指導與管理。公安機關是執法主體。之所以司法行政機關不能直接成為執法主體,主要是例如基層司法所這樣的“一線機構”在法律上沒有被賦予刑事執法權。這實質上是法律滯后性與實踐操作不統一時,被迫形成的一種畸形模式。2)認為社區矯正的主體括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主體包括所有的主體。具體來說認為公安機關以及基層社會組織都是執行主體,由他們來行使執法活動,而司法行政機關是決定執行者。3)認為社區矯正在具體工作上分為程序的確定和監督管理、教育改造兩大部分,程序上由公安機關來執行,監督改造在司法行政機關的領導下由社區基層組織來具體執行。兩者處于平行地位,各司其職。歸納上述三種主流觀點,可以看出其主要焦點在于執行主體和工作主體各自由那個或者那些主體來具體擔當。
(2)實踐中的執行主體。在實踐中,具體由誰來做執行主體主要是按照法律的實際規定。即使法律中對執行主體的規定存在矛盾和不統一。但在操作中,也都是將其割裂來進行執行的。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和《監獄法》的相關規定,公安機關是明確的執行主體。但《通知》中卻指出“司法行政機關要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社區基層組織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會同公安機關搞好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監督考察,組織協調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和幫助工作。街道、鄉鎮司法所要具體承擔社區矯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社區矯正工作暫行辦法》第9條進一步明確要求“鄉鎮、街道司法所具體負責實施社區矯正?!庇辛诉@樣的規定,這些基層的社會組織和基層司法行政組織就成為了實際執行主體。例如北京直接規定司法所具體執行社區矯正工作,完全取代了公安機關。而上海則更加創新,直接規定由民間基層組織這類非政府組織做為社區矯正的工作主體,當然是在政府機關的監督和管理之下。這種模式更是將執行主體與工作主體完全分離。
(3)筆者對執行主體的看法。筆者認為我國之所以對執行主體定性模糊,主要是因為對社區矯正這一制度的認識比較狹窄造成的??v觀世界工業發達國家的法律,大多數都把社區矯正當成一種刑罰社會化的典型例證,他們認為社區矯正是一種社會的責任而不僅僅是刑罰,對社區矯正工程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把關注點放在如何使矯正人員重新與社會形成正常聯系和溝通這一目的上來。而我國法律僅把它做為一種刑罰種類或者刑罰執行方式來看待,但又想通過社區矯正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效果。這種理論上的單一化與現實中要達到的目的之間的矛盾是形成定性不明最根本的原因。
總而言之,對執行主體在法律上是規定模糊矛盾,在實踐中是各種模式都有存在的土壤。具體如何操作各地都是結合自身的情況在摸索中不斷改進的。但不難看出,不論基層社會組織是否是執行主體,實踐中已經成為社區矯正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二、基層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矯正的模式分析
(一)基層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矯正的幾種模式。既然社會基層組織有其存在的法理基礎,即使法律上對其定性不明,只要能設計出合法合理的參與模式,也不妨礙其在實踐中發揮自身的作用。故筆者將社會基層組織參與社區矯正工程歸納為以下
兩種模式:
(1)政府主導,基層社會組織參與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理解為政府制定社區矯正的基本方式,以及社區矯正的基本產品服務需求,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委托或招標由一些基層社會組織來直接承擔社區矯正的任務。這種模式是大多數國家都采用的一種方式。上文中提到的北京試點,也采取的這種方式。形成一個有政法委統一領導,司法所具體執行,在執行中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招入社會專業的組織來具體提供服務的一個三級體系。此種模式的優點在于有國家公權力做為后盾,能夠最大程度的維護刑罰執行的尊嚴,并且實際降低執行社區矯正任務的困難性。因為沒有規范化的管理和運作,沒有強大的政權壓力,社會矯正可能適得其反。但是由于政府主導具有強烈的以國為先的理念,在執行中,實際執行人會受到刑罰執行規范的嚴格限制以及政府組織的干涉,其矯正的效果可能不是最好的。而且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對服刑人員的整體改造和重新回歸社會及融入社會的困難度會上升。
(2)社會主導模式。這種模式即為成立由政府工作人員、社會組織、自愿者共同組成的社區矯正指導機構,個別性地確定矯正人員的矯正方式與產品需求,并根據需求來確定由不同的政府組織或者是社會組織來完成矯正工作。這一模式在我國上海試點中也提到了體現,上海試點中將街道、司法所及相關的一些團體組織都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專門的矯正領導小組。所有的主體都是矯正小組的成員,通過充分調動個各主體的力量,來進行綜合治理,并且在黨組織系統的協調下形成一個社區矯正網絡。這種社會化的模式優點在于擴大社會參與面,讓社會更多地承擔責任,對長遠的預防犯罪有好處。因為,犯罪一定程度是社會問題,公眾的不良生活方式,社會的不寬容和不理智,可能既不利于服刑人員的改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犯罪的誘因。社會矯正的最終目的是讓服刑人員順利回歸社會,因此社會化的矯正模式對于服刑人員回歸社會更有利。當然,這種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我國法律上規定公、檢、法、司各自的職責,而社會矯正實質上是一種刑罰執行方式。那么對于這種結合所有主體成立的組織,在法律上首先沒有賦予其刑罰執法的權力,它的介入實際上是違背了法理和國家對各機關職權的設定,有違法之嫌。其次,社會矯正本身具有刑罰執行的規范性,而服刑人員本都是存在一定社會危險性的個體,他們對社會矯正存在的抵觸情緒,在沒有政府強制行為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僅憑基層社會組織自身的方式與手段很難順利完全矯正任務。所以在決定是否使用這種方式之前,要對服刑人員做更詳細的了解,這也無形中增加了矯正工作的成本。
(二)基層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矯正模式的選擇。實際上 ,以上兩種模式沒有優劣之分,政府與社會組織都是公民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具體采用哪一種模式主要看實際的社會狀況以及社會民主發展的程度。社會狀況發展良好,民主化程度高,那么單純社會主導模式的優勢更大,反之,由政府主導的模式更能維護公民社會的和諧發展。
結合我國立法和實踐的現狀,筆者將基層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矯正的模式設想為:政府司法管理機關領導和指導,基層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各相關單位配合(例如公安機關進行執法程序的審批),一些非政府組織,公益自愿者協同運作的一種模式。這種設想不僅符合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同時進一步將基層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和公益自愿者這些實際參與操作主體都納入到其中,有利于發揮這些組織和個人在社區矯正中的作用。
三、社會基層組織參與社區矯正的法律完善
既然社區矯正首先是一項執法工作,因此專門的執法工作者應當負責社區矯正工作的核心,尤其是我國民間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福利性的社會中介組織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國家基層政府更是做為社區矯正工作的組織者、指導者、監督者,負責社區矯正的基層政府主管轄區內所有的社區矯正實務。同時,要加強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當前,特別要注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法律規范:
(一)對社會基層組織從事社區矯正工作的素質要求。(1)要能熟練掌握社區矯正執法的基本內容。法律應該明確要求社區工作者對于社區矯正刑罰方式和內容的把握。由于適用社區矯正的刑罰種類較監獄刑要多,對于管理對象更需要區別對待,比監獄刑更具復雜性?,F在有些西方國家甚至把社區矯正工作者分為緩刑工作者和假釋工作者,使得社區矯正工作更加的細化。我國雖目前不可能如此細化,但要求基層組織掌握有關法律規定的原則和具體條款卻是做為社區矯正基層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
(2)能把握對罪犯進行改造的特點和規律,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社區基層組織應該把社會學、犯罪學、心理學和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常識運用于對罪犯的改造和矯治。另外,在工作過程中,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發新的工作方法,除了現在常用的個案社會工作,群體社會工作和社區對象服務之外,還可以間接的使用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研究,社會工作方法等來開展互助活動,廣泛地在社會成員中形成較為規范、大規模的社會服務活動。通過解決與罪犯相關的社會問題,使罪犯能夠更好的融入社區之中,成為守法公民。
(3)提高在社區矯正工作中的創新意識。由于我國刑事法律對社區矯正的規定尚不健全,可以說是個新生事物。大量的條款都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所以基層社會組織在執法過程中,應該結合我國國情,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為我國刑事法制的健全積累經驗。
(二)規范社區矯正,完善基層社會組織工作。(1)在政府司法管理機關的監督下,由基層社會組織通過招標或者委托,引進專業服務的民間組織參與社區矯正。首先,在政府的監督下使得這種委托行為有法可依,其次,基層社會組織做為實際執行人能夠把控整個矯正工作的中心,選擇最合適的專業人員來提供矯正服務。因為服刑人員情況復雜,監管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個別心理輔導商談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此,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治療。例如人際關系處理、自我疏導、調節情緒等。從事這些專業性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依托高等教育機構、研究所,另一方面也可以委托非政府組織。目前我國也有很多這類的社會心理服務組織,例如上海就組建了專門的民間社
團組織(“新航”社會服務站),他們對于應對社會人群的服務方面本身更具實踐經驗和可操作性。另外,服刑人員回歸社會后,必須要有一定的勞動技能,這個是回歸社會重新正常生活的一個基礎,故還可以與社會上成熟的勞動技能培訓機構來合作,在培訓勞動技能的同時,也可以一并開展相應的生活培訓。
(2)整合社會資源,主導招募矯正志愿者組織的工作?;鶎咏M織作為社區矯正的載體和工作平臺,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服刑人員在社區中接受矯正必然會同這個基層組織當中的其他人員發生聯系。社區矯正可以借此整合社區這個局部的資源,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吸引基層組織內部的人員作為輔助力量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包括采取一些獎勵機制,使鎮、街道或者村的治安協管員和人民調解員都成為志愿者,引入到社區矯正工作中,讓他們充分發揮人熟、地近的優勢,并采取每個自愿者固定幫助某些固定矯正對象的方式來進行溝通交流,幫助和指導矯正對象解決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惑和疑難問題。實際上,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在共青團的主導下,成立了各種青年志愿者組織和其他的自愿服務組織,這些組織同樣可以加入到社區矯正中來。通過一些活動的開展,使社區矯正人員在健康有益的活動中釋放能量、避免形成不良人群或者進入不良社會場所。同時,這種活動對于青年自愿者本身也是一系列很好的反面教材,從長遠角度出發,有利于社會的和諧。
(3)引導矯正人員參與公共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目前我國有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在環保、各類疾病的預防治療、反家庭暴力、弱勢人群權利維護的領域內開張活動。而對于很多社會矯正人員,他們可能就是家庭暴力、毒品等的受害者或者犧牲者。筆者認為基層組織完全可以利用這樣的公益平臺,將這些公益組織的活動做為矯正人員的公益實踐基地,讓他們參與在這些人群的服務活動中。其實從事公益對其自身而言是一種改造。例如國外有讓酒后駕車的人員去參與交通事故受傷人員治療的醫院開展服務,這種方式讓他能直觀感受其行為造成的嚴重后果。這種事例雖不能完全對應于社區矯正,但是這種形式是有可借鑒性的。另外,因為矯正人員長期脫離社會人群,參加活動能使他們回到公共生活中來,并學習適應社會生活。
(4)吸收社會資源、募集社區矯正相關項目的基金。社區矯正做為一種非監禁刑,其目的也有節約刑罰成本的意義。所以不論是采取政府監管,社會組織執行的方式還是各主體形成執法代替機構的方式,都不可能完全達到節約執行成本的目的,甚至有的還可能擴大成本。所以,法律可以規定引入社會資源或者建立專項基金等方法,以達到節約成本目的。做為實際執行主體的基層組織可以呼吁更多的企業加入合作,在營利的同時發揮企業社會責任,例如提供一些公益活動、就業崗位、技術培訓等機會。也可以成立類似基金會這樣的社會組織,通過基金會的運作,像希望工程吸收教育基金那樣,吸收一定的矯正基金。只要基金會科學的統籌、提供合適的公共產品,運作起來也是具備可能性的。
結論:需要強調的是,要使整個社區矯正工程中家庭、單位、基層社會組織、以及政府的力量結合起來,形成社會矯正的合力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國的基層社會組織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參與社會矯正的組織以及提供的矯正產品都比較少,這就使得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和指導極其重要。同時,社區矯正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所有參與到社區矯正中的各個主體都應該進行必要的培訓。而基層社會組織做為實際執行主體和主要控制人,更要在整個體系中做好承上啟下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順安,《中國社區矯正的時間探索與立法呼喚》,參見《對輕刑犯的非監禁矯正措施中英研討會交流材料匯編》,2004年
[2] 王玨,《中國矯正制度介紹》,參見《對輕刑犯的非監禁矯正措施中英研討會交流材料匯編》,2004年,
[3] 參見榮容,肖君擁主編:《社區矯正理論與制度》,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 參見劉志偉主編:《社區矯正專題整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 張慶宇.社區矯正問題探究[J].山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第二期
[6] 林虹,劉鴻.論我國社區矯正工作的實施主體及角色定位[J].中國監獄學刊,2005年第五期.
[7] 張凱,姚宏科.社區矯正分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年第四期.
[8]范燕寧:《社區矯正的基本理念和適用意義》,《中國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