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阮建
摘? 要:現代中國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區域和地方經濟也不甘落后。其中東盟自貿區是中國西部大開發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正是近年來國家人才培養戰略調整的重要舉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區域人才培養與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共建研究是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人才培養;應用技術型;地方高校
引言:為加快實現西部大開發和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戰略目標,必須大力實施人才強桂戰略。通過建立社會、企事業單位人才需求的監測預報制度,定期發布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狀況,引導地方高校及時設置、調整專業和專業方向,密切與社會用人單位的聯系,培養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種專門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和引進應用技術型人才成為北部灣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就當前廣西區內的高校中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的人才還是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高技術人才留住了,發展的原動力自然也就有了。區域人才的培養和地方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都為社會的經濟轉型發展帶來了強大的生機和智力支持。
一、國家政策扶持和鼓勵
(一)鼓勵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發展。近些年來國家教育部提出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是鼓勵和幫助地方大學正確定位,培養國家和地方區域經濟建設真正需要的技術人才,以特色和質量取得優勢。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主動擺脫追趕學術型大學的傳統發展模式,轉向立足應用、面向區域、貼近地方行業、培育特色、錯位發展的戰略選擇。從區域經濟看,這里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合作的重點區域。
(二)應用技術型人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在任何時代和社會發展中,人才是首要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自貿區中人才的需求是廣闊的,是一個長期難以滿足的缺口,只有大力發展和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方能更好的滿足社會的需求。
隨著信息化、工業化深度產學研融合,社會勞動力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根據有關調查,未來十年,普通高校畢業生有45%以上需進入藍領崗位就業,成為知識技術型工人。這給傳統就業觀念和成才觀念帶來了沖擊,地方高校的學科層次結構、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也必須相應調整。然而,長期以來,一些高校特別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定位模糊,辦學同質化,對所謂“熱門專業”盲目跟風,導致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質量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脫節。高校就業難與社會用工需求劇增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藍領知識化”時代,必須有一類大學以培養知識應用技能型的新興勞動者為目標,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實踐環節課程結構、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創新,從根本上改善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供求矛盾,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
隨著時代發展,人才在生產力構成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重要性不斷升級,已經成為最具戰略意義的第一資源。廣西是極具有發展潛力的后發地區,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一定要有所創新,不能單靠物質方面的優惠舉措,而主要是通過培養人才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采取綜合性的措施來培養和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
二、地方高校的責任與義務
在發展地區經濟的同時,地方高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是功不可沒的。就拿廣西師范大學來說,從1932年建校以來為社會各界培養了幾十萬的人才。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當中的人才工作和國家一些大的人才開發項目、人才工作培養項目之間的銜接、協調工作,全力給予支持,以此來支持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整合培養教育資源,轉變培養教育觀念,拓展和延伸培養思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特別是要培養高技能人才應前置于布局重大項目關聯產業。觀念決定方向,只有把握住大的人才觀念,才能更好的推動經濟建設又快又好的發展。
(一)地方高校人才的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是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孵化器。培養規劃要預測廣西區域經濟發展和地方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趨勢,提前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儲備。只有根據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研究培養計劃的實施,地方高校在轉為應用技術型大學過程中根據主導地方產業集群發展,制定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發展戰略,服務于地方和區域的經濟建設的需求。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在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上,瞄準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動態,按照需求培養高技能應用技術型人才,使專業培訓設置柔性化,增強專業培養的實踐與理論性統一結合。這樣一來地方高校在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方面會更加適合地方經濟健康發展。
結束語: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轉型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是經濟、科技、教育的聯結點。應用技術型人才除了注重培養之外,還必須在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地完善和創新。加快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轉變政府職能,完善人才調控機制,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促進應用技術型人才合理流動,地方高校有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