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要: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學生的思辨能力是以堅實的語言知識和寬泛的知識面為先決條件的,沒有一定語言材料的輸入,學生很難討論有思維深度的問題。因此,缺乏英語思辨能力的學生在工作中參與國際交往時往往處于劣勢。本文將探討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旨在培養能夠適應國際交往需要的通識型人才。
關鍵詞:視聽說教學;思辨能力
一、研究背景
思辨能力或稱批判性思維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是指個人為了決定某物的真實價值,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國外高等教育界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例如耶魯大學一直把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奉為其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而我國的高等教育界也逐步認識到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近年來,許多學者就英語思辨能力在大學英語閱讀、寫作及口譯等方面的研究頗多,但針對視聽說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寥寥無幾。
二、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思辨缺席產生的原因
視聽說教學過程中思辨缺席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存在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問題。從學生方面來看,不少學生有內容上和有語言上的困難,即缺少可以表達自己的英語詞匯和句型,因此容易習慣和滿足淺層次的會話和交談,結果使思辨能力在無形中削弱了。從教師方面來看,在視聽說課堂活動設計過程中,機械性的語言操練較多,替代型、復述型等淺層次活動較多,功能性交際活動、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激發思辨的討論和專題討論較少,學生的思維因此便長期處于呆滯狀態,使難以形成思辨的習慣和方法,從而限制了學生深入開展話題討論和辯論,使其在課堂活動中出現思辨缺席現象。
三、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一)課前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布置聽說任務。課前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給學生布置聽說任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可以借助網絡這個大的平臺將豐富生動的教學資源提供給學生,作為學生課前預習的指導。這種多維度的教學條件使得學生擁有的聽說材料更為立體化、形象化。如通過建立QQ群,教師可以將許多視頻資料上傳,供學生下載學習。筆者的學生就比較喜歡跟著美劇學口語這個環節。這種多媒體網絡教學手段不僅讓學生接觸了許多地道的英語日常口語表達方式,而且還讓學生透視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學生可以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思維方式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中的精華部分相結合,從而發展成為自己特有的思辨能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根據課前提供的視頻和音頻資料進行單詞、句型及段落的由簡到難的反復模仿操練,以便打好聽說的基本功。此外,督促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多多關注其他學科,讓自己的知識面變寬。這樣做也非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課上改變傳統視聽說課教學方式訓練聽說能力。(1)問題討論式。教師選取合適難度和長度的聽說材料,并就資料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使用預測和聽要點的聽力技巧回答老師的問題。然后,教師就聽力內容多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進而讓學生就某一話題開展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理解和討論。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還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批評性思維能力并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自主搜尋解決問題的方法。(2)角色扮演式。課前學生已通過QQ群下載的視頻資料進行了預習。視聽說課堂上教師要在這一基礎上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觀看一遍視頻后,找幾組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之后,教師可以當場指出學生所犯的語言錯誤和思維疏漏,也要適時地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分析、綜合、推理和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活躍和發展自己的思辨能力。(3)故事復述式。故事復述式這種教學活動的設計可以將聽和說、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師在課堂上播放一段小故事,告訴學生要復述這個故事,復述的內容需要包括五大要素,即who,where, when, what 和how, 并要求學生做簡單的記錄。在此之前,教師應事先提供給學生一些語言技能的指導,如語音、語調和停頓的使用等等。在過程中,學生根據所聽到的內容進行整理分析后再進行復述,即進行了語言的輸出。這對于學生的思辨能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也能最大限度地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課后運用有效的形成性評估手段鼓勵學生。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上采用形成性評估模式,不斷激勵學生的思辨能力發展。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估時可采取靈活多變的評估手段,例如學生回答問題、資料的收集匯報、即興演講、角色扮演、故事復述、語音語調測試等。這種評估模式有利于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更積極地思考,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及時獲取反饋信息,發現學生的困惑和薄弱環節,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結語:單純的語言教學不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英語人才的基本能力不僅僅是表達能力,還有比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敏捷的思辨能力。我們的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致力于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具有較強思辨能力的通識型人才,以便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