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雜志2014年總目錄
(排列順序:期數·頁碼·題目·作者)
特稿
1-4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萬鄂湘)
1-7群眾路線是民主黨派助力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劉家強)
2-4對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幾點思考(李昌鑒)
4-4堅定理想信念提高履職能力(萬鄂湘)
4-7樹良好形象擔履職重責(修福金)
5-4發展協商民主推進公共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萬鄂湘)
6-4蔡立忠:一個純粹的人(蔡永飛 金綺寅 袁沅等)
6-14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身邊榜樣(修福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
1-10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做貢獻(郭層城)
1-12傳承與創新凝心與聚力——民革銀川市西夏區支部小記(田艷芳)
1-15支部活動必須“活”、“動”并舉(姚致光)
1-17靈巧做功巾幗小生——記評劇坤生張俊玲(谷北北 馮海寧)
1-21鐘李峰、曾彩霞:賢伉儷共探民營醫院之路(林熹)
2-7進一步發揮人民政協界別協商作用的思考——學習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體會與認識(何一立)
2-9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外派掛職鍛煉之我見(彭寧)
2-11張子云:為“衢”問“路”(徐建平)
3-42標準創意展示——民革麗水市委會引導支部工作的三個關鍵詞(胡兵)
3-44民革支部工作進社區的實踐與探索(孫興名)
3-47民主黨派機關年輕干部成長進步之我見(宋學勤)
3-49段松廷:三十載麗江保護路(楊會民)
4-9以思想大解放推動改革大發展(郭層城)
4-11有序、有效、有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的幾點思考(金昊)
4-14試論民主黨派內部監督機制建設(張林鴻)
4-18把好五關強隊伍——記民革咸陽西郊支部(陳永慧)
4-20孫鏗亮:藝貫中西的圓夢使者(馬云萍)
5-6公共理性視域中的民主黨派自身建設(李廣良)
5-10從五個方面確保政協委員主體作用的發揮(劉雅萍)
5-12民革揚州市委會參政議政四個關鍵詞(邱紅花)
5-15龐本駒:逐夢一生的“編外人員”(金大興)
6-16共筑人民政協事業美好明天(劉家強)
6-20提“質”“量”促活力重培養——李崴談民革廣東省委會基層組織建設(張躍)
6-23進一步健全民革黨內監督機制的若干建議(祁俊嫻)
6-27陳炎:中國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先驅(謝力丹)
本期話題
1-24民主法治:國家治理的現代化之路(俞可平)
1-28從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概念、邏輯、原則與路徑(周紅云)
1-33建設現代國家治理現代國家——讀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黃相懷)
1-37發展新興社會組織,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李巖 張小勁)
1-40國家治理框架下的執政轉型(陳家喜)
2-14建設法治政府應該注重提升地方政府的整體行動力(臧志軍)
2-18基層政府的法治之維(王貴松)
2-22回應性法治:法治政府理念的再創新(高秦偉)
2-26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五個著力點(黎軍)
2-29充分發揮公眾在法治政府建設中的作用(王學棉)
3-25城市高風險貧困家庭的整合性社會救助架構(范明林)
3-28城市貧困社會救助理念、方法的現代轉型與最新發展——以廣州市為例(周利敏 林之遠)
3-33城市貧困家庭的孤獨感分析(楊緒盟)
3-38城市貧困家庭貧困代際傳遞的影響因素及政策干預(祝建華)
4-24司法改革的路徑選擇(湯維建)
4-28司法體制改革的路徑和需要理順的幾大關系(鐘曉渝)
4-32新一輪司法改革的理念和路徑(劉武俊)
4-36信息化背景下民事審判改革之思考——以河北法院為視角(甄樹清 趙長山 史風琴)
4-41基層法院立案難問題透視(金崇保)
5-18關于構建立法協商體制機制的問題(張獻生)
5-22推進人民政協立法協商制度化發展(黃福壽)
5-25各地政協開展立法協商實踐探索(韓冬梅)
5-29盡快明確和規范立法協商在我國立法工作中的定位問題——完善和健全我國立法協商機制的思考和建議(張曉燕)
6-31促進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政策環評不能再缺位(溫香彩)
6-35開展政策環境評價的若干思考(朱源)
6-40政策環評應納入重大決策程序(崔鐵寧)
6-44政策環評:決策透明和公眾參與(謝新源)
6-48三個方面推進政策環評(常仲農)
協商民主與公共政策
1-43十八大后我國協商民主的發展趨勢(吳先寧)
1-46全球化視角下的協商民主初探(黃列)
1-50關于完善我國科技管理體制的若干思考(馮仲科 徐偉恒 郭欣雨等)
1-55關注臨海地區新增土地資源,加快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雷愛先)
2-32參政黨與總目標(李金河)
2-35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江蘇(黃列)
2-40協商民主與票決民主的結合及模式的選擇(王鑒崗)
2-45創新土地管理體制機制,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於忠祥)
2-48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問題與風險防控(張延斌)
3-7建設高素質智庫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需要(夏先鵬)
3-4法治視閾下我國協商民主的價值與完善(滕麗鄧浪)
3-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的特質及意義(白中偉)
3-14關于縣區政協提案工作的思考(袁桂萍)
3-17聽證是什么(楊觀耀)
3-21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進程和問題——基于民革蕪湖市委會調研的分析(張衛強 吳濤)
4-45多層次多形式大范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廣東(熊水龍)
4-49國有土地供應中腐敗問題及治理對策(雷愛先)
4-54農村土地與農村金融的有機結合(戴曉波)
5-32關于上海市閔行區推行“公共政策評估”項目的調研報告(吳先寧)
5-37政黨協商在我國協商民主中的性質與功能(祝靈君)
5-41中西方協商民主理論比較研究(周纓)
6-50“公平議題”應作為協商民主的著力點(鐘茂初)
6-54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江飛濤)
資政群議
1-58將新一輪土地改革納入法治軌道(劉武俊)
1-60西方國家的官邸制(高榮偉)
1-63鄭學炳:農家樂助推“人的城鎮化”(周丹妮 羅長中)
2-64慎用慎提“一票否決”(吳曉靜)
3-53農民工宅基地權益保障:存在問題和對策(雷愛先)
3-56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探討(張紅霞 周霞)
3-59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思路和建議(張紅 楊成章)
3-62社區工作改革的問題與進路(吳曉靜 舒蔚)
4-57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郭煒)
4-60土地出讓制度的問題和改革(楊家學)
5-45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問題與建議(馬勝祥)
5-48社會力量辦養老的困難和建議(江治強)
5-52司法為民:破解“訴訟難”、“訴訟貴”(湯維建)
5-55山區農地流轉的現狀、問題和建議——基于麗水情況的分析(胡兵 葉華偉)
6-58“以審判為中心”的公檢法分工與制約(吳曉靜)
6-60村干部何以壟斷村集體經濟(李萬忠)
民革前輩故居與故事
1-70抗戰時期李濟深故居的中共臨時黨支部(陳水德 黎黔)
2-66亮節高風是我師——紀念原民革浙江省委會主委何燮侯誕辰135周年(朱馥生)
2-53民革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提案一覽
3-69寧武在東北辛亥革命中的二三事(李景科 于曉丹)
4-65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抗戰老戰士、黃埔軍校同學會長林上元訪談錄(李碩)
4-69馮樹國老人的黃埔情緣(汪澤德 齊武訓)
5-63誰非過客,花是主人——記張鈁先生赤誠愛國的曲折歷程(王秋芳)
5-68憶初見何思源、何茲全兩位姥爺(李剛)
6-66對父親鄧寶珊的點滴回憶(鄧成城)
新著新說
1-67視野開闊新見迭出——評《辛亥革命與百年中國的社會變遷》(谷小水)
重大問題由來與現狀
2-59中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由來與展望(徐穎趙暉)
工作回顧與前瞻
3-64民革法律援助工作的現狀與展望(周麗萍)
世紀中山
4-62民國時期孫中山郵票賞析(蘇芃芃)
球視界
5-59烏克蘭:撕裂之痛(韓奕琛)
兩岸觀察
6-64兩岸南海合作的現狀和潛力(周大衛)
刊首語
1-1協商民主,其實很實在
2-1協商民主是一個對話的過程
3-1協商的基本環節
4-1協商民主的實效性
5-1立法協商的廣闊空間
6-1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感人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