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娜
摘要:曼瑟爾·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是公共選擇理論的開山之作,書中把經濟學思維引入到社會現象和管理學中,系統地闡述了集體行動的理論,開創了研究集體行動理論的先河。因此,依托集體行動理論,嘗試對當下城中村改造中面臨的難題,予以解釋,以期得出破解這一難題的合適路徑。
關鍵詞:集體行動邏輯;城中村;問題;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9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1-0013-02
一、問題的緣起
由于農業生產地域的分散性、生產的生物性及規模的不均勻性,城中村農民合作共同應對復雜的市場就具有必然性。城中村中的街道辦事處正是追求實現農民合作利益的制度安排,是農民實現共同目標的的聯合自治組織。通過這個制度安排,給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的城中村農民謀取利益獲得相應的補償。通常認為,通過街道辦事處有利于提高農民合作共同應對市場風險的不確定;使大市場和小生產逐漸對接,提高農民的議價能力;有利于城中村改造中信息的共享,商討的民主,有利于保護農民的利益等等。
由以前的村委會改制而來的街道辦事處是我國城市基層行政管理的最后支流,在城中村改造中也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它一方面聯系著政府,是政府權力的末端,另一方面聯系著基層社會,是與群眾聯系最貼近、最敏感的“中樞神經”。所以,街道辦事處這個神奇的組織通過利益共享和合作精神吸引處于弱勢地位的城中村改造中的村民。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碰到很多問題亟待研究和攻克的難題。
首先,既然城中村改造中街道辦事處的設立有利于保障改造中農民的利益,那么為什么該組織并沒有像理論中所說的給改造中的農民帶來更大的收益?其次,從可以觀察的現象來看,為什么有些街道辦事處設立為本地農民謀取了更大的利益,有的地方農民不同意拆遷或因補償不到位事件頻發?再次,街道辦事處設立后,為什么某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沒有很好地執行或被修改?最后,在街道辦事處的發展進程中,政府到底扮演了何種角色?
本文擬從集體行動的邏輯角度出發,分別對這些問題給予一般化的解釋。
二、集體行動的邏輯
曼瑟爾.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奠定了公共選擇理論的基礎,絕對是公共選擇理論的開山之作,對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該書把經濟學思維引入到社會現象和管理學中,系統地闡述了集體行動的理論,開創了研究集體行動理論的先河。其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有共同利益的個人組成的集團總是試圖增進那些共同利益,這一點至少在涉及經濟目標時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正如單個的個人往往被認為是為了他們的個人利益而行事,有共同利益的個人組成的共同體會被認為按共同利益行事一樣。可想而知,認為集團會采取行動維護其利益,這是建立在集團中的個體都是維護自身利益的基礎這一假設上。
與傳統的社會學理論不同,奧爾森發現,表面看起來似乎合理的理論卻有時不能解釋一些集體組織中個人的行為,例如,集體中一部分人放棄了集體利益,加入“搭便車”的隊列,一部分為集體謀利益的個體由于成本與收益的不平衡導致其最終放棄其集體行為,而選擇個體行為。
首先,奧爾森對于這種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相沖突的的現象,提出了幾點自己的見解。第一,在集體行動中,集體越大,個人增進集體利益的成果就會被更多的人共享,所以每個人分得的利益份額就越小。當個人收益小于個體所付出的成本時,作為理性的個體,將選擇放棄繼續為集體增進利益的行為。第二,集體成員越多,組織全部成員為了共同利益作出努力的成本就越高,那么在進行集體行動之前的困難就越多。這種沖突現象其本質就是集體行動中的“囚徒困境”。
其次,奧爾森認為,小集團尤其是存在明顯異質性的小集團中,采取集體行動的可能性更高。因為,小集體中的每個成員,或至少其中的一個成員會發現他從集體物品中獲得的個人收益超過了一定量的集體物品的總成本。進一步說來,只要少數幾個實力雄厚的成員聯合提供某項公共產品的收益大于成本,由于其協調成本很低,這項公共物品就傾向于被提供。
最后,促進集體行動的一個很常見的方法就是選擇激勵性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定的激勵機制,獎勵那些為集體利益的改進做了貢獻的人,把付出成本的人和沒付出成本的人區分開來,當沒有受到激勵的人看到其他人因為貢獻受到獎勵時會羨慕。這樣,既可以保證做出貢獻的人付出的成本得到應有的匯報,也可以鼓勵其他人為了增加集體的共同利益而采取行動,這樣做還可以保證個體的收益和付出成本成正比例關系,能有效緩解集體中個體不愿意承擔成本的問題。
三、當前我國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城鎮化改造中主要涉及4個利益主體,包括地方政府、開發企業、村集體和失地農民。地方政府具有土地征收的壟斷權;開發企業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決定是否購買和開發政府已經審批的土地;村集體是中間的一個紐帶組織,通過它可以按集體行動的邏輯為城中村農民爭取利益。最后一個利益主體就是失地農民,他們是最直接,聯系最緊密的利益主體。在當前中國的實際境遇下,農民在對待土地問題上只能相對被動地接受,缺乏主動權,因此城中村改造過程中農民群體整體上是一個相對被動的利益主體。
然而在實際操作的層面,一方面,街道辦事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及企業等資產行使經營管理權,是農民及其利益的代表者,義不容辭地具有維護農民利益最大化的責任;另一方面,街道辦事處中的管理者希望獲得地方基層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從而實現自身政治和經濟上的某些利益需求。最后,失地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由農民變為表面上的“市民”,他們的利益需求是為了以后的生活和發展,獲得合理的失地補償和后續的社會保障,實現生活的良性循環。
按照常理分析,只要這4個利益群體各自的利益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土地征收工作就可以很順利地進行,城鎮化進程就可以很好地推動,從而實現共贏發展。不過,在這4個方面的利益博弈過程中,困難重重,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農民整體意見不能達成一致
農民整體作為城鎮化進程中我國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利益的直接關系者,是一個人數眾多的集體,是奧爾森所說的“大集團”的范疇。在城中村的具體改造措施中,有些農民雖然戶口還在農村,但已經擁有了工作或者外出務工沒在當地,不愿意或者不方便參與這種集體的大討論,存在“搭便車”的意識和行為。而且,街道辦事處(前身是村委會)把全體或者大部分村民組織到一個地點討論這個問題,需要花費的組織成本也較高,討論結果具有不確定性或不一致性,對于集體經濟的承受能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在集體的討論過程中,也可能存在很多討論障礙,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總結說來就是由于個體理性的存在,農民集體很難形成一致統一的征收意見,最終導致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差異。
2.農民集體很難通過商議得出統一的補償款分配方案
針對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失去土地的農民及街道辦事處(前身是村委會)的干部,他們作為理性個體,都會把自身利益最大化這一原則作為根本原則來制定補償方案,所以很難確定一致同意的補償款分撥方案,導致資金閑置,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集體利益受損。由于家庭人口數的不一樣,人多的家庭希望按照人頭來劃分,人少的則顯然不同意,他們希望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劃分。關于如何界定集體土地成員資格的問題,即如何確定補償款分配對象的問題,村民之間也存在沖突,比如說嫁出去的女兒或娶進來的外村媳婦是否具有被補償權。
endprint
3.街道辦事處缺乏博弈動力
在具體的博弈過程中,城中村中的代表組織街道辦事處屬于集體行動中的“小集體”,而且其成員相互之間都非常熟悉,彼此具有依賴關系和利益裙帶關系,因此,街道辦事處具有很強的行動上的一致性。在街道辦事處與基層政府的博弈過程中,而街道辦事處中的干部的激勵通常來自于基層政府,而不是本村中的農民集體。作為理性的個體,街道辦事處中的干部通常會按照基層政府的意愿來行事,缺乏跟基層政府博弈的能力,因此,就有可能損壞整個集體的利益,出現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沖突。
四、政策建議
關于如何合理解決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困境,奧爾森給出了3個方案,即縮小集團規模、成員的非對稱性以及選擇性激勵。下面針對我國城市城中村改造中遇到的問題,結合奧爾森的行動集體理論提出幾點政策建議。
1.通過民主選擇的方式選出博弈代表,而且給予選擇性激勵
為了真正保障改造過程中失地農民的利益,首先,每個村民小組民主選舉一個具有談判能力的代表,組成一個代表村民利益的民主組織。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這個民主組織和街道辦事處一起與地方政府進行博弈,為失地農民爭取該有的利益;在補償分配機制上,這個民主組織與街道辦事處的干部一起博弈,同時把博弈的信息和結果反饋給各個小組的村民。最后,村民出資籌建民主基金會,用于支付該民主組織的正常運轉所需要的開支;同時,對博弈代表進行選擇性激勵,從而鼓勵他們通過合法的途徑為村民謀得最大的利益。
2.以村民小組作為補償單位進行補償
村民小組是一種天然的比村子更小的集體,其前身是生產大隊,是大生產時期集生產、生活、娛樂為一體的村民基層組織組織。村民小組一般有幾戶至幾十戶村民家庭組成。根據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小集體與大集體是有本質區別的,集體里面的成員越多,其成員就越缺乏增進集體共同利益的動力,這樣最終的結果就是集體中的絕大數成員越來越不想為增加集體利益而付出努力。在我國城中村改造的過程中關于如何讓補償方案達成一致意見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等,譯.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高春芽.集體行動邏輯的理論條件[J].沈陽大學學報,2008,(6).
[3]王靜嫻.淺談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集體行動的邏輯》讀書筆記[J].法制與社會,2010,(5),29.
[4]姜曉東.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奧爾森”困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6).
[5]李軼男.奧爾森利益集團經濟思想脈絡分析[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9,(5).
[6]劉洪.集體行動與經濟績效——曼瑟爾.奧爾森經濟思想評述[J].當代經濟研究,2002,(7):42.
[7]鐘祥財.特殊壓力下集體行動的邏輯[J].上海經濟研究,2010,(3):104.
[8]付剛.奧爾森集體行動理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40-56.
[責任編輯 王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