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亮+李密


山東商河縣白橋鄉被譽為“中國大蒜第一鄉”,3年前,撤鄉建鎮,稱為白橋鎮。中國大蒜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江西等地,而山東的種植面積占全國的50%。目前,白橋已成為黃河以北最大的大蒜生產基地。“商河大蒜”在地理位置、產品質量方面都有無法比擬的優勢。來白橋者,必會提及當地大蒜種植產業。白橋鎮鎮長、黨委副書記陳愛國精煉概括,“來白橋鎮,你說了‘蒜”!
古鎮春秋 蒜香天下
白橋鎮因駐白橋村而得名,徒駭河及其故道、商東河三條河流流經此處,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再加之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共同造就了大蒜種植得天獨厚的條件,主要種植蒼山白皮蒜、紅皮蒜,個頭大、蒜瓣均勻,質量在全國各大蒜區首屈一指。1994年始建大蒜生產基地,目前已形成風貌獨具的蒜業經濟,種植面積七萬畝,年產大蒜十萬噸、蒜薹五萬噸,從事大蒜生產的農民近10萬人,是真正的“一村一品示范鎮”。
白橋大蒜經過幾十年的生產栽培,生產規范程度逐步提高,正按照綠色大蒜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組織生產。目前整個大蒜基地產區內水源清潔、林網環繞、空氣新鮮、土地肥沃、人文淳樸,路、林、溝、渠、井五位一體配套,成為商河縣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觀光農業風景區。
保特色講科技 打造品牌“商玉寶”
2001年商河大蒜以“商玉寶”品牌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2002年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2007年被認證為“綠色食品”,2011年成功注冊“商河大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商玉寶”牌優質大蒜及其產品銷往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并出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全鎮按照“保特色、創品牌、講科技”的發展思路,向科學要效益、向質量要效益、向深加工要效益。通過推進兩萬畝標準化大蒜基地和大蒜種植示范園建設、開發反季節大蒜種植等項目,推廣了“金蒜一號”、“彭縣早熟”兩個新品種以及富硒大蒜種植新技術。管理期間,采用物理方法防治蟲害,真正保障大蒜的健康、優質。
農田變蒜園 鋪就農民致富路
白橋鎮大蒜種植歷史悠久,產業日益趨于完善,但并未就此止步。當地政府大力推廣“兩種三收”模式,大蒜收獲之后輔以種植玉米,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據了解,白橋鎮農民人均純收入一萬多元,連續多年位居全縣第一。
蒜業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農戶的辛勤勞動。從種植到收獲,多需人工操作,較少使用機械。播種前,需精細整地,使土壤保持平整、松軟。播種期間采取穴植,每穴兩到三瓣,保持小頭朝上放置,播種后覆蓋一層草木灰或澆上一層泥沙漿。到了收獲蒜薹的季節,農戶們在將其一根根取下的同時還要注意力道的把握。“每到這個時候,附近村莊的人都到我們這里幫忙采摘,每人每天的采摘費達到178元”,陳愛國說,“不僅解決本村剩余勞動力,還吸引了附近村莊的勞動者”。
政策助力產業 規劃發展前景
從打進入新世紀起,鄉黨委、政府立足實際,發揮當地優勢,把發展大蒜產業作為富民強鄉的重要經濟工作,走出一條“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道路,形成區域化布局、科學化種植、規模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大蒜生產經營格局。
陳愛國說:“2007年,由于國內外大蒜市場低迷,蒜農種植積極性遭到很大打擊,產業處于低谷期。鎮黨委政府主要從加大宣傳、引進新品種、開展農資打假活動、推進大蒜品牌示范基地建設共四個方面采取措施,著力推動大蒜產業發展。”
近年來,在商河縣農業局的支持下,開展一系列關于“商玉寶”大蒜廣告用語征集活動,極大提高了白橋鎮大蒜的知名度,為打造山東省乃至全國知名品牌打下了基礎。
談及未來發展規劃,陳愛國認為,下一步要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大蒜精深加工企業,規范散亂無序的個體加工業戶,整合延長產業鏈,“將產品附加值留在本地,造福當地老百姓”。從源頭把關,嚴格挑選種子,進行科學化管理,建設規范化大蒜交易市場,保證食品安全,讓人們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