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強
摘 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新時期下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民生惠及深度、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金昌市積極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然而受制于先天弱勢性、機制保障不健全,金融生態環境仍需優化等因素制約,普惠金融發展的深度和廣度還受到一定地限制。本文立足于金昌實際,從構建更富有活力的金融服務體系、改善金融管理服務及創新手段、建立和發展普惠金融保障機制、暢通普惠金融落實渠道入手對推動普惠金融加快發展提出完善意見。
關鍵詞:普惠金融;發展;實踐探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發展普惠金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全面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 加快完善金融市場體制》一文中強調,要構建更具競爭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務業。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持續深化,金融創新步伐加快,金融支持的覆蓋面更加廣泛,民生領域和經濟薄弱環節得到了比以往更多、更好地金融實惠,然而受制于先天弱勢性、機制保障不健全,金融生態環境仍需優化等因素制約,普惠金融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還受到一定地限制。本文立足于金昌市普惠金融發展的實踐探索,總結有利于推廣的發展模式和途徑,深度分析制約普惠金融發展的癥結問題,提出進一步推動普惠金融加快發展的意見建議,最大發揮金融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中的推動作用。
一、金昌市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近年來,金昌市以惠民生、促轉型、強發展為主線,政銀合力推進普惠金融發展,普惠金融惠及面不斷延伸,支持力度持續加強,在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現代農業、改善就業創業整體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普惠金融組織體系日漸完善。普惠金融體系主要由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構成,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實施中小微企業專營化服務,單獨設置中小微企業服務機構,針對中小微企業特點提供專屬化金融服務。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涉農金融機構切實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積極通過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推廣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等方式,持續加大金融支農力度。融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利用其業務優勢,積極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提供快捷、便利的擔保和信貸服務;初步形成了以銀行業為主體,各類新型金融組織為輔助的層級多樣、互為補充的普惠金融組織體系。截至2014年3月末,全市有銀行業金融機構10家,均設立了專職中小微企業服務機構,網點128家;小額貸款公司14家,注冊資本金3.2億元,貸款余額2.25億元,其中支農支小貸款余額占貸款總量的35%;融資擔保公司8家,注冊資本金4.2億元,擔保責任余額達5.48億元。
(二)普惠金融服務產品更加豐富。近年來,金融機構立足區域特色,大力實施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工程,持續增加支農支小金融供給,不斷擴大普惠金融的滲透力。針對中小微企業“短、頻、快”的特點和抵押擔保不足的問題,開發推廣了小企業網絡循環貸款、賬戶流量融資、租金融資、國內保理、訂單融資、專利權質押、供應鏈貿易融資等10余種信貸產品;并通過開辦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和農村商戶聯保貸款、試點推廣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和土地流轉抵押貸款,探索推廣“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專業組織+農戶”等多種信用支持模式,積極尋求破解農村“貸款難”的有效途徑,有效緩解了轄區“中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問題。
(三)普惠金融服務便利性日益增強。加強農村支付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設立惠農和便民服務點,組織布放ATM、POS、轉賬電話等現代化支付機具,積極推進現代支付體系向偏遠鄉鎮延伸;不斷拓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范圍,實現了補貼直補到戶、合作醫療補助劃轉報銷、小額存取現一卡多用功能,極大便利了農村支付活動;建立支付結算知識宣傳點加強對新型支付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實施費率優惠政策引導鼓勵農戶積極使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新型支付方式,農村支付服務效率更加高效。截至2013年4月末,設立助農取款服務點213個(其中:便民金融服務點25個,惠農金融服務點188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金融服務實現了鄉鎮全覆蓋;全市91.3%的農村網點接入了大小額支付系統,農村地區人均銀行卡持卡量1.67張,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客戶達24086戶、18316戶、23269戶。
(四)普惠金融發展成效初步顯現。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高。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6709元增加到2013年的9147元,增長36.34%;以啤酒大麥、蔬菜、制種、瓜果、洋芋等特色農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集聚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二是促進了整體就業環境。充分發揮小額信貸單個創業帶動部分就業的“倍增效應”,穩定和促進了全市整體就業,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2011年至今,全市有12000多人通過小額貸款實現了創業和就業。三是社會信用環境明顯改善。通過開展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信用社區、信用村鎮建設活動,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增強了貸款人的信用觀念,使具備良好信譽的貸款人充分享有守信的益處和便利,營造了“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進而促進了整體信用環境改善。
二、金昌市普惠金融發展實踐中的經驗與啟示
(一)主要經驗。完善創新機制,做好制度保障。制定了《金昌市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根據鄉鎮經濟條件、農戶資信程度,按照分片定額的原則,合理確定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額度,在全轄大力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制定了《金昌市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管理辦法》、《金昌市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細則》,并依據形勢需要適時對辦法進行修訂完善,小額貸款惠及面從城鎮下崗失業人員擴大到城鎮其他失業人員、未就業的城鎮復員轉業退役軍人、大中專院校畢業生、職業學校畢業生、回鄉創業帶頭人、有創業愿望的城鄉婦女,貸款項目也擴展到各類服務業、各類中小加工企業、農村種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讓更多弱勢群體得到了享受“陽光金融”的權利;制定了《金昌市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年活動實施方案》和《金昌市農村金融服務年活動實施方案》,重點從落實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專營機構,深入企業了解信貸需求,創新小微企業信貸產品,完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輔助管理系統,培育百家優質小微企業,選取3個重點鄉鎮開展金融綜合服務示范鄉鎮建設方面入手,全面優化改善中小微企業和農村金融服務環境。
多方聯動,發揮政策合力。政府重視,加強考核和督查。全市各級政府將普惠金融政策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工作目標管理,作為單位評先和領導政績評定的重要內容進行考核,并實行按季度檢查、半年總結、年終考評的督查工作制度,同時通過完善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對政策落實好的經辦金融機構實施獎勵等措施,保證普惠金融政策得到切實落實。加強政策引導,協調解決運行中的問題。人民銀行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在每年制定的《銀行業信貸增長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各金融機構要積極開辦普惠金融業務,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簡化貸款手續,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做到應貸盡貸,并建立旬收集、月分析、實時反饋的動態工作匯報機制,根據監測情況,適時疏通政策運行渠道,同時利用季度金融分析例會平臺,邀請政府、金融辦、工信委、社保、財政、婦聯、金融機構參加,協商解決普惠金融政策運行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為更好地落實普惠金融政策創造條件。
優化程序,提供便民服務。針對小額貸款實行線條式審批服務方式存在的不足,進一步改進了小額貸款審核模式,在小額貸款辦理中實行金融機構、人社部門、財政部門、婦聯聯合審核,簡化了審核操作流程,提高了審核效率。同時,人民銀行和金融機構還深入農村、社區現場開展政策咨詢和辦理小額擔保貸款活動,把政策實惠直接送到扶持對象手中,幫助他們實現創業增收;農村信用社針對小額貸款業務辦理時間集中、審批程序多,貸款程序復雜的特點,及早著手,深入調查,全面掌握轄內小額貸款扶持對象的數量、家庭經濟現狀以及資金需求情況,同時對基層社業務人員進行政策及業務培訓,保證了小額貸款業務的順利開展,并通過改善、創新服務方式來減輕貸款人負擔。貸款時限大大縮短,小額貸款辦理時間從申請到發放僅需1-3天。
(二)主要啟示。建立與政策落實相適應的統計制度。詳盡統一地統計監測分析對于全面掌握政策落實進度,準確反映落實效果,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為例,政策實施之初,其統計科目未按照貸款用途指標專項設置,而是在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中合計統計,導致政策落實情況和落實效果難以有效監測和掌握。在草食畜牧業貸款政策推行之初,人民銀行金昌市中心支行就及早建立了涵蓋用途、發放情況、余額結存、貼息等內容的統計制度,為及時掌握政策運行情況提供了準確、可靠的依據。
嚴格貼息貸款審核把關。貼息貸款往往對貸款投向都有明確要求,雖在政策運行中明確了婦聯、農牧部門地職責和業務辦理流程,但在實際操作中為了提高政策普惠面或是獲得額外的基金獎勵,婦聯、農牧部門在審核時對貸款用途審核把關不是很嚴,導致部分借款人可能將資金用于其他用途,從而背離了政策初衷,也給資金安全埋下了潛藏風險。
加強政策宣傳推介力度。普惠金融政策的受眾面多是弱勢群體,知曉政策的手段往往有限,對政策具體辦理流程和享受的優惠條件也是一知半解,部分偏遠地區的民眾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做好常態化政策宣傳是提高政策惠及面的前提。要充分利用好報紙、網絡、新媒體等宣傳媒介做好政策解讀和答疑工作,經常性深入社區、邊遠鄉村開展面對面、零距離政策宣講活動,讓更多民眾知道政策、了解政策、使用政策。
三、當前影響普惠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保障措施不到位。一是擔保基金超比例、貼息欠賬較多。因擔保基金充實進度跟不上與旺盛的貸款需求,使全市基金擔保比例超過了政策規定的最高風險控制比例,截至2013年末,全市擔?;鹩囝~7107萬元,擔保比例為8.87倍,超過了省財政廳規定的5倍上限規定;加上近2年來全市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一直未能結清,欠息總額已達9217萬元,嚴重挫傷了金融機構開辦普惠金融業務的積極性,小額擔保貸款處于停滯狀態。二是金融扶貧優惠政策不能落地。全省積極開展金融扶貧攻堅行動、大力推廣“雙聯惠農貼息貸款”業務,然而永昌縣7個鄉鎮32個貧困村因未被列入全省“雙聯惠農貼息貸款”范圍,金融扶貧優惠政策遲遲不能落地,金融扶貧工作難以開展。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普惠金融政策落實中,受扶持對象流動性強,經營能力弱,抗風險能力低等因素影響,業務往往伴隨著風險高、監管難、工作量大、審批程序繁瑣等問題,無形中增加了銀行的管理成本,然而作為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稅收傾斜、基金激勵等重要政策又不能惠及,在壓力與激勵措施失衡狀態下,銀行信心不足,辦理積極性不高。
(三)小微企業融資仍面臨諸多挑戰。小微企業融資仍面臨著信息不透明、財務不規范、市場風險不確定、抵押擔保難落實等問題制約,同時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目前通過上市、發行集合票據、集中債券等方式直接融資還處于空白,融資渠道主要還是依賴銀行信貸,銀行對小微企業服務的壓力仍然不足。
(四)農村金融服務依然薄弱。一是農村金融保障機制依然滯后。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有限,難以保障“三農”對風險控制需求;農村林權及土地流轉仍處于確權階段,擔保機構業務不能覆蓋“三農”領域,保障機制的不完善影響了金融機構的支農信心。二是農村金融市場競爭還不充分,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依然存在。目前,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機構依然是空白,農村金融供給仍主要由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等少數金融機構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同質性較高,農民貸款的議價能力較弱,利率普遍偏高。三是農村支付環境還需優化。受結算費率、認知度、傳統思想影響,農村現金支付結算仍較為普遍,網上銀行、電話銀行、POS刷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僅在中心城鎮和中心村得到了普及應用,邊遠村鎮的使用普及率依然較低,新型支付工具的功能效應不能充分發揮。
四、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構建更富有活力的金融服務體系。積極推動形成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充分競爭、包容性強、高效率、低風險、多層次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鼓勵引導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履行更多社會責任,平衡好在支持重點領域和兼顧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的關系,把滿足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需求作為新的信貸增長極抓好抓實;創造條件吸引更多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落戶,發揮其在管理、市場方面的創新優勢,積極滿足“三農”和小微企業的多樣化、差異化金融需求;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把信用社真正辦成“扎根三農、服務中小”的區域性、多樣性的合作金融組織;鼓勵設立村鎮銀行、小貸公司、資金互助社、農業社區基金、小型金融擔保公司等新型小微金融組織,發揮其在從事微型金融服務中貼近基層、鏈條短、信息對稱的優勢,降低對抵押、擔保的要求,從而緩解農村金融抵押、擔保不足的問題。
(二)改善金融管理服務及創新手段。金融機構要根據普惠金融不同的扶持主體,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貸款條件、放貸程序、管理方式和風險評價體系,既要強化信貸風險控制,又要調動基層信貸營銷及創新積極性。同時要緊緊圍繞小微企業和“三農”需要,設計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型金融產品,采用專業機構、行業協會、信用共同體擔保等形式,創新開發小微企業動產和權利質押信貸品種,大力推廣農戶聯保貸款業務和大額信用貸款、保函、倉單提單質押、林權和土地流轉抵押貸款等業務,延伸拓寬銀保合作領域和內容,鞏固強化“擔保公司+企業”、“企業+農戶”、“企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的信貸模式,積極滿足不同扶持主體的多樣化金融需求。充分利用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積極推動適合發債和上市的優勢中小微企業盡早實現上市融資和債券融資,有效拓展中小微企業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強農村支付軟硬件建設,增加邊遠鄉鎮自助機具的布放,優化農村便民服務點和惠農服務點布局,加大支付結算知識在農村的宣傳推介力度,適當降低農村非現金支付結算費率,切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
(三)建立和發展普惠金融保障機制。一是壯大擔?;饘嵙?。政府應積極調動各方資源,通過擔保機構自籌、財政配給、相關部門資金整合、社會公益基金募捐等多渠道籌集擔?;穑哟髶;鹱芳恿Χ?,保證每年擔?;鹪黾臃葢哂谕谛☆~貸款增長幅度。二是及時落實貼息政策。財政部門應認真貫徹相關文件精神,落實好婦女創業小額和雙業貼息貸款政策,及時審核撥付貼息資金申請,在中央財政貼息資金未下達或存在缺口情況下,按規定時間先行墊付所有財政貼息資金,解除經辦銀行的后顧之憂。三是構建政策性擔保、商業性擔保、農戶聯保、個體工商戶聯保、企業聯保共同發展的擔保機制,鼓勵現有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探索實行動產抵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多種擔保形式。四是設置普惠金融貸款風險基金,建立信貸風險補償制度,解決因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投入成本高而導致的貸款風險補償問題。五是協調省上相關部門盡快把永昌32個貧困村納入“雙聯惠農貸款”業務范圍,為“雙聯惠農貸款”順利開辦創造條件。
(四)暢通普惠金融落實渠道。繼續發揮好“政府牽頭、人民銀行推動、相關部門落實、金融機構跟進”的普惠金融政策落實機制,政府要做好組織牽頭、監督考評工作,人民銀行要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落實好相關配套措施,金融機構要做到應貸盡貸,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溝通相關信息,協調解決普惠金融政策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發揮各部門職能優勢,凝聚合力,暢通普惠金融政策落實渠道。同時積極通過報紙、電視、網絡、微信等媒體加大對普惠金融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扶持對象及時了解相關政策和辦理程序,并積極申請辦理貸款。加強信用宣傳,增強個人信用意識,幫助扶持對象逐步樹立信用意識,完善信用記錄,減少貸款違約風險。
參考文獻
[1]杜曉山.以普惠金融體系理念促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J].農業發展與金融,2007,(1):45-47。
[2]李東榮.以移動金融促普惠金融發展[J].中國金融,2014,(18):10-11。
[3]王金龍,喬成云.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與普惠金融的互動發展[J].新視野,2014,(5):14-16。
[4]許英杰,石穎.中國普惠金融實踐發展、現狀及方向[J].西南金融,2014,(6):28-30。
[5]趙靜.新形勢下普惠金融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4,(9):109-11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LI Fuqiang
(Jincha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Jinchang Gansu 737100)
Abstract: To develop inclusive financ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perfect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system, expanding the depth of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livelihood and accelerat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In recent years,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in Jinchang c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But restricted by the factors like inherent disadvantages, unsound mechanism guarantee and imperfect financial ecology environment, the depth and wid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lusive finance is limited in a certain degre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pertinence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Jinchang city in views of establishing a more vibrant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improving service and innovation method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etting up and developing inclusive finance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ens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clusive finance.
Keywords: inclusive finance;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