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龍飛


中秋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家人總要團聚在一起,共享天倫。時至今日,中秋仍然代表著團圓與思鄉。
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亦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 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的來歷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
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節日。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北宋時,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的習俗
談起中秋,就免不了談月亮和月餅。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切開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恰恰說明中秋和月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吃月餅
月餅大家都熟悉不過,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得好,“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形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
月餅更是被人們當做聯系感情的紐帶,代表了人們對親人的思念,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其他中秋節的習俗
我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
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
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四川省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中秋探親訪友仍是其亙古不變的內涵。中秋代表著團圓,代表著思鄉,代表著豐收,代表著中華民族扎根于內心的鄉土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