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歡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試論社會主義榮辱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張歡歡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八榮八恥”對什么是榮譽、什么是恥辱作出明確的界定。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特征和思想內涵進行了全新的詮釋。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榮辱觀的思想源泉,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文化,當代大學生榮辱觀教育應與宣傳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
社會主義榮辱觀 中國傳統文化 關系
社會主義榮辱觀突出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本質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時代特征,是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和當下中國的時代精神的融合交匯,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精準提煉,是社會主義道德觀的重塑構造。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文化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石和價值典范。
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特征和思想內涵進行了全新的解讀。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榮辱觀的思想源泉,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文化,兩者具有共同的核心價值文化。
“榮辱”一詞,很早就出現在中國的道德文化體系中。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與古老文明,帶給了中國和中國人民特有的區別于其他世界文明的思維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準則。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三皇五帝以來至鴉片戰爭前的歷史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它是中華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價值觀念、信仰系統、認知環境、意識形態的作用下,經過世代積淀并逐步形成的,并為大多數人所認同而流傳下來的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傳承下來的、能夠影響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成果的總結。
我國近代學者錢穆曾說:“中國文化是世界延綿最久,擴展最廣的文化。至于五千年來,不斷延綿,不斷擴充的歷史事實,便足以證明中國文化的優異價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大地上,就已經產生了諸子百家思想,其中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影響更為深遠。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精華,如 “以仁為核心的人際關系準則”、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注重和諧統一的思想,求真務實的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財富。
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與諸子百家所提倡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規范在諸多方面有著切合之處,如愛國主義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服務人民與“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崇尚科學與“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勤儉力行與“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以團結互助與“仁者愛人,泛愛眾”,誠實守信與“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遵紀守法與“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艱苦奮斗與“不以奢為樂,不以廉為悲”。上述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和我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思想源泉。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以經濟全球化為主要背景下,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產物,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動力。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誕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必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相協調,是新形勢新背景下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引領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在現代化建設中,辯證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對傳統文化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批判過程,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實現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胡錦濤同志倡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容屬于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它既凝聚著中華民族歷代智慧的結晶,又在批判、繼承和發揚傳統道德文化的基礎上,賦予了這個時代全新的氣息、新鮮的內容、嶄新的形式和創新的精神,因而充滿了嶄新的活力和牢固的凝聚力。
在不同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都有基本闡述。毛澤東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珍貴品德。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鄧小平曾強調:“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3]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近十幾年的實踐證明,我們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黨和國家仍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考驗。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解讀并靈活運用,是科學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吸收中國文化精華的文化思想創新。從社會主義榮辱觀產生的背景、內容和實踐情況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中國傳統文化彼此是一脈相承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傳承與革新的關系。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對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時代升華和以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基礎上,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化更深刻的內涵和更豐富的寓意。但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若墨守成規,則中國傳統文化必然不適合當今的時代潮流和發展要求。只有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取其精華,發展中國文化的時代特征,革新創造,遵循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特征,融入現代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才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現代化建設道路中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和道德價值典范。
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各地高校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成績顯著。但不容否認,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如榮辱觀教育內容與大學生實際情況聯系不緊密,榮辱觀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單一化,榮辱觀教育成果不顯著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榮辱觀教育,在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可以宣傳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傳統道德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對于強化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高校宣傳民族優秀文化,在榮辱觀教育背景下,可以發揮高校課堂教育的傳統優勢,在課堂上宣傳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外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使榮辱觀教育與民族優秀文化教育有機結合,兩者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八榮八恥”立足于當代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凸顯的問題,對什么是榮譽、什么是恥辱作出明確的界定,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新的價值取向,為我國公民提供了自立自省自律的基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和我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高校內開展大學生榮辱觀教育,在發揮大學生榮辱觀教育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在高校兩課教學及其他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傳統文化的知識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中。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由于經濟活動市場化、信息多元化、社會開放化、利益主體多元化等,社會產生了各種生活觀念和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多種思想觀念的相互碰撞,發生了價值觀的沖突和選擇,使得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令人擔憂,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依然不夠。北京大學開展了“當代大學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孟子、荀子、墨子、王充、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古人的生平事跡和主要思想不太了解,甚至對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長嚴復表示了解的僅占40.1%。”[4]在高校宣傳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除了把傳統文化教育引入課堂教育這一方式外,還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徑,如通過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開展校園專題演講、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校園文化講座等方式;通過傳統優秀文化與社會文化活動相結合,以社區文化、村鎮文化等為載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進一步宣傳中國傳統文化。
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榮辱觀教育相融合,是每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承擔的重任。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改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且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信仰和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因此,繼承和弘揚宣傳中國優秀文化是新時期大學生榮辱觀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的重要途徑。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中國要講話讀本[M].學習日報社,2014:100.
[4]李宗云.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