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前明
(張掖市第六中學,甘肅 張掖 734000)
激發學生興趣,打造語文高效新課堂
張前明
(張掖市第六中學,甘肅 張掖 734000)
高效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理想手段。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語文課堂應該實在一些,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要達到這些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關鍵,本文從語文教師的角度就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行了分析。
語文高效課堂 學習興趣 操作方式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的重要性。興趣是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心理成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對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發表過許多精辟的見解。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從哪兒來?當然來自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一旦對語文產生興趣,學習時就再也不會感到是一種精神負擔,而會覺得是一種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獲取語文知識,鍛煉語文技能。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呢?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操作。
導語是教師在傳授知識開始,有計劃、有目的地應用一定的教學方法所設計的教學語言,它是語文課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巧妙新穎、引人入勝的導語,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精神準備,因此,導語激趣是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方法。我在教學中常使用的導入方法有:(1)直接式導語。教師運用直截了當的語言,從舊課的教學內容直接轉入新課;從已知轉入未知;從一種文體轉入另一種文體;從一位作家轉入另一位作家的作品。前后銜接承轉緊湊,過渡自然,把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便于學生溫故而知新,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2)懸念式導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意識地設疑置難、制造矛盾,使學生產生重重疑團,激起追根溯源、急于尋求答案的欲望。教師通過設疑,設計問題,激起學生的深思,誘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喚起學習語文的情趣。(3)趣味式導語。教師可以利用一段饒有風趣的故事、一則引人注目的新聞、幾句抒情的詩歌,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這樣便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為學生上課奠定輕松愉悅的學習基礎。(4)情景式導語。教師用生動的語言,進行直接描繪,或者用其他手段,創設情境,喚起美感,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產生急需熟悉課文的內驅力。情景導語易于撥動學生的心弦,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學習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之中,便于學生理解和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言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工具。教師如果掌握不好教學語言,就無法把課講得精彩、明白、生動、有趣,自然也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講課邏輯性強,分析就有條有理;語言簡明了,就能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講話生動形象,就能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語言感情真摯、充沛,就能打動人心,感人肺腑,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終生難忘。可以說,掌握好教學語言,是教師教學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對于語文教師來講,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語文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教會學生正確理解和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要具備一般的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還要具備特殊的示范性。
當然,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還必須優美、生動、富有情趣。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大多不喜歡上語文課,就其原因,每篇課文都是字詞預習、介紹寫作背景、分析段意、提煉寫作目的、總結寫作方法,老是這一套,真沒意思。因此,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悅新好奇的心理特征,千方百計地避免教學程序化,力求教學方法多元化,讓學生經常有新鮮感。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有的文章教師可只指導學生作反復誦讀,使其在反復誦讀中領悟課文的深刻含義與優美的語言風格,而不一定加以具體分析;有的文章,教師可出一些思考題,引領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展開討論、辯論,從而理解課文;有的文章則可分角色組編課本劇,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獲取知識。
一句話,只有教學方法新穎多樣,才能使學生“愛上”語文課,喜歡語文教師。
設疑置問激發求知興趣,可以吸引學生尋根問底,深入語文學科的內核。設疑置問宜采用的方法有:
(1)于新知與舊知的比較中設疑。引導學生把新知與舊知作比較,用舊知推導新知,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不斷增長學生的知識信息量。例如,同樣是寫月光如水,為什么《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用的是“瀉”字,而《為了忘卻的紀念》中“月光如水照緇衣”用的是“照”字?教師可為此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學習,從而激發學生興趣。
(2)于平淡無奇處設疑。許多文章,乍一看來,似乎一目了然,平淡無奇,學生浮光掠影地第一遍,不知其中奧妙,感覺索然無味。此時,如能引導學生尋根問底,必定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于平淡無奇處設疑。
(3)于深層寓意處設疑。語文名篇中常常有許多曲筆、奇筆、神筆,或寓意豐厚,或結構精巧,或韻味優美,或飽含哲理,往往蘊藏著極深的含義,一旦發現其中的奧妙,教師就要抓住機會設疑置問,提高學生興趣。
簡言之,教師經常設疑置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定會與日俱增。
語文教學內容,不能僅僅滿足于課本,因為課本受編輯出版的限制,不可能每年都重編,不可能選入最新時文;同時,受篇幅所限,也不可能收入教學需要的全部內容。實際上,現行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是幾十年甚至數百年前的經典美文,雖經典,但部分文章缺少時代氣息,缺少時代精神,師生總是在過去的生活氣息中徘徊,時間長了,肯定會讓人覺得乏味。如能結合課文內容,引進一些活水鮮血,如緊扣教學目標,擴充閱讀一些最新的新聞及科技文章,講一些名人故事,學一點教育學、心理學、人體學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學習與現實生活更多地聯系起來,學生定會興趣盎然,精神亢奮。
練習設計是教師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極重要的教學環節。一切有經驗的教師都非常重視練習設計,一套成功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匠心獨運的反映。教師準備的練習設計一定要精彩有效。所以,語文練習或作業過淺過易,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完成,激不起學生思維活力,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若過難過深,學生費九牛二虎之力,仍不得其解者,必然挫傷其學習積極性,自然也就不會使他們感興趣。只有那種有一定深度、難度、廣度,經過努力探索之后解決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的思維能力,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內容過深過淺或過易過難都不能滿足需要,都會妨礙學習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熟悉學生的實際水平,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精心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
興趣有賴于成功。人在從事實踐活動中獲得成功,對于形成、鞏固和發展興趣,有特殊的作用。經常獲得成功,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斷滿足,心情愉悅,興趣就易于產生和提高。經常獲得成功,并不意味著未遇到過困難;但是,在克服困難、戰勝困難之后獲得成功,會使人得到更大的滿足,從而提高興趣。
要使學生感受到成功和歡樂,就要創造條件,使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這就是說,教師在提出問題和講評作業時,要請優等生回答一些有難度的問題,請學困生回答一些比較容易的題目,這樣便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為了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歡樂,學生在回答問題或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應適時地、恰到好處地、巧妙地給予啟發、指點,使學生完成任務。所謂適時,就是不早不晚。早了,會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晚了,就會造成學生窘迫。正當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教師一指點,學生就通了。所謂恰到好處,就是教師的話說得不多也不少,不深也不淺,正好符合學生的需要。所謂巧妙,就是教師不是代替學生作答,而是從旁啟發,或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或幫助學生理順思緒,或幫助學生組織語言表達,有時一個手勢、一個動作就可解決問題。
總之,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必要條件,不可等閑視之。語文教師只有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有效開展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打造語文高效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