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江蘇 南通 226301)
論高中歷史教學中推行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和對策
王剛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江蘇 南通 226301)
近代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觀點,使生活化教學理論不斷發展。目前,中國高中課程改革序幕已經拉開。在此背景下,各學科教學都趨向生活化,特別是更具人文性的歷史學科,肩負著推進生活教學實踐的使命,堅持學生是課堂和學習的主人的教育理念,幫助每個學生發現自己和成就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正所謂深刻的教育來自學生深刻的體驗。歷史教學要實現歷史教育的價值、凸顯歷史學科的特性,并且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
生活化 歷史教學 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育價值觀、教育使命、教育信仰都發生了質的變化,一切都以育人為核心,但在這樣的背景下,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
(一)部分教師沒有樹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新課程改革剛剛開始實施,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歷史教師教育理念仍然陳舊,沒有站在育人的角度去思考課堂和課程,而是就知識論知識,把知識的記憶學習與提高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的情感升華完全分割,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過于重視歷史結論的記憶,忽視生活中的歷史故事,沒有研究學情,無法走進學生,讓原本體驗式的歷史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長期下去,歷史生活化教學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
(二)部分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缺乏了解。
推行歷史生活化教學是大勢所趨,實施的條件之一即是充分調研學情,研究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背景。但是,目前一些教師在走進學生、了解學生方面做得不夠,除了課堂教學,他們很少關注學生的家庭背景、知識經驗、成長經歷,認知結構。這種情況下,學生不愿意主動去跟教師交流,教師和學生之間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很少有生活上的敞開心扉的交流,彼此之間難以形成教學上的默契。即使在課堂上,教師由于對學生的培訓和調研力度不夠,也難免經常對學生提出的生成性問題束手無策。
(三)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和內容單一。
評價是最好的管理,評價能夠有效地激勵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評價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增添生活化的元素至關重要,創新評價方式,不應采用單一的傳統課堂下的考試方式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評價的時候體現出過程的精彩、結果的成功,關注學生生活化教學的情感態度的變化。新課改提倡三維目標的實現,特別是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但是許多教師不理解考試考的是什么,為了考試而考試,為了考試而單純地講解知識,過于強調取得高分這樣一個結果,甚至把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去評價學生,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目中無人。教育教學的目的是育人,是培養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考試的目的也是育人,考試考的是人品,人品即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否熱愛生活、是否有毅力、是否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不衰的激情斗志、是否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演講能力,等等。因此,我們在評價的時候理應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中學歷史生活化教學應符合當前課改的新要求,有助于將生活與評價結合,最終促進教師和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樹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對教師來說,世界觀可以具體為教育價值觀,教育價值觀決定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支配教學實踐。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價值觀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幫助每個學生發現自己和成就自己。基于這樣的教育價值觀,教師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更應該了解學情,關注學生,實現歷史教學生活化。對于歷史教師來說,其理應樹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分析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水平。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包括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教師觀、教材觀,等等,下面主要從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生觀三方面加以論述。
課程觀方面,評價一個學校的辦學層次主要看課程水平,而教師課程水平體現在對國家課程的研究,同時能夠將國家課程生本化、師本化。歷史自古至今與生活密不可分,歷史教師應該在宏觀把握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把握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創造性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不斷體驗生活、參觀名勝古跡、感悟歷史,讓學生自己去建構,將學生自身的生活實踐加入國家歷史課程,真正實現體驗式、生活式教學,充分體現深刻教育來自學生深刻的體驗的教育理念。
教學觀方面,教學的目的是育人,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理應深刻理解這一教學理念,在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實現三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的有機統一。通過學生學習了解最基本的歷史知識,以此為載體來提高學生主動研究歷史發展歷史的能力,并用歷史的眼光去分析問題。通過自主合作式的體驗學習,掌握從生活中研究歷史的方法,最終是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讓學生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感受我們的歷史。歷史教師要樹立全面的生活化教育理念,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并且使之建立在豐富的生活素材上。
學習觀方面,教師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觀念,一定要把學生視為發展中的人,具有一定特點的人。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可以把這些視為重要的資源積累,并且能夠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進行學習,對學生的生活進行一定的了解,對人生及對前途有一定的認識。我們要以生命發展的意義促進認真學習,樹立遠大理想,這樣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指導并交流,進一步地實現歷史的生活化。
在新課改以后,很多教材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另外增加了更多的相關內容,但在真正的生活中還要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并且能夠創造一定的條件。此外,教師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僅憑教科書上面的知識還遠遠不夠,需要在生活中進一步發掘新的歷史教材,這樣才會讓歷史知識散布到各個角落。在生活中不斷尋找相關的資料來豐富學生的生活,使教學不再單調,并且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接觸方方面面。
另外,各地的歷史遺址、故事、人物,以及文化風俗、博物館和檔案館等固有的鄉土風俗類的資源同樣是非常好的生活方面的教學材料。這些材料能夠使學生真實地看到、摸到,而且感覺親切熟悉,具有直觀生動的優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這類的鄉土資源素材,能夠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不再顯得枯燥乏味,更能夠引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和注意力,感染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求知精神。
(一)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采用生活素材的課堂導入方式。
在一節課的開始,如果能有一個精彩的開始,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在一節課的開始,如果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的學習。所以,歷史教師講課時,要盡量從學生的興趣、生活、愛好等方面聯系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給學生設計一個能夠吸引注意力的課堂導入,以此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歷史老師可以選用這些課堂導入方式,如故事類導入,這種導入方式在初中教學中經常采用,會使學生感到親切、可信,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還有情景導入、時事導入和經驗導入,等等。
(二)通過情景方面的教學方式,拉近現實和歷史之間的距離。
歷史是講過去的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是無法再次出現的,這就使我們無法更加真切地感受歷史故事中的情節,所以需要通過老師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來設計出能夠再現歷史特點的情景,更加真切地讓學生在體驗中領悟歷史事件的學習內容。情景教學能夠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距離,通過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更加真切地感受和領悟學生所學習的內容。開展歷史教學,有很多方式能夠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距離,如印象、角色、問題等方式,都能夠使學生認清歷史,掌握和了解歷史事實。
(三)組織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活動,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親身體驗。
課堂上可以通過采用辯論、演講、話劇小品等多種形式來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收獲成長。課堂活動可讓學生自己去設計,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姿多彩教學活動的設計最終讓學生身臨其境,直觀感受,情感升華,體驗歷史的真實感。
[1]翟世英.西洋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207.
[2]裴斯泰洛奇.裴斯泰洛奇教育論著選(夏之蓮等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