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丹等
摘 要 煙草病蟲害是影響賓川縣煙葉產量、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基于此,對賓川縣2011年~2014年煙草病蟲害進行普查及系統調查,淺析了賓川縣煙草病毒病、赤星病、黑脛病、炭疽病、煙蚜發生特點,為賓川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病蟲害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煙草病蟲害;調查;發生特點;云南省賓川縣
中圖分類號:S435.7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0-3
賓川縣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海東部、金沙江南岸。地處100°17′~100°55′E,25°33′~26°12′N,屬中亞熱帶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境內平均氣溫17.9 ℃,常年降雨量550~700 mm,日照時數2 620.3 h,光照充足,熱量充沛,是大理州優質煙葉產區之一,但煙草病蟲害發生普遍,是優質煙葉生產的重要制約因子。隨著煙草工業對煙葉品質要求的提高以及氣候變化、作物布局和栽培方式的改變,我國煙草病蟲害發生呈上升趨勢。目前,已查明侵染性病害已有62種之多[1-2],并且在不斷增加,造成的為害日益嚴重,病蟲害預測預報可有效提高烤煙病蟲害防治水平,有效指導科學化使用農藥,建立健全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是病蟲害綜合治理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為此,對賓川縣煙草病蟲害進行了調查,以期為賓川煙草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四病一蟲”,即病毒病(花葉病、叢頂病)、赤星病、黑脛病、炭疽病、煙蚜,棉鈴蟲。
1.2 調查時間及地點
調查時間為2011-2014年烤煙移栽10 d后至采烤結束,普查每10 d調查一次,系統調查每5 d調查一次至采烤開始,黃皿誘蚜從4月1日開始調查每天記錄,赤星病空中孢子監測6月1日起開始調查,隔2 d調查一次。普查地點在賓川縣各鄉鎮各主種煙片區,系統調查觀測圃建立在賓川平川鎮底么村委會坡北村,監測圃占地0.1 hm?。
1.3 調查方法
普查:在賓川縣種煙的6各鄉鎮選擇連片面積較大(3.3 hm?以上)的植煙田塊3~5片進行普查,每片采取5點取樣、每點定點50株,每片調查250株。系統調查:將監測圃劃分為3塊,分別調查細菌類病害、真菌類病害、病毒病類病害和蟲害,具體調查方法參照煙草害蟲預測預報調查規程(YC/T340)、煙草病害預測預報調查規程(YC/T341)。
1.4 分級方法
參照煙草病蟲蟲害分級調查方法(YC/T39)。
2 結果與分析
2.1 賓川烤煙病蟲害主要種類
根據參考文獻(方宇澄,1992),結合對烤煙病蟲害普查,對煙草病蟲害癥狀辨識更加準確,通過2011-2014年連續4年調查,初步掌握賓川烤煙病蟲害的種類。由表1可知,2011-2014年調查發現8種病害,炭疽病、赤星病、白粉病、黑脛病、野火病、普通花葉病、叢頂病發生較普遍,每年都有發生。由表2可知2011-2014年害蟲發生種類多,常發生的有小地老虎、煙蚜、煙青蟲、棉鈴蟲4種害蟲,金針蟲、煙蛀莖蛾、斜紋夜蛾、金龜子時有發生。
2.2 賓川烤煙病毒病發生特點
病毒病初發期是在5月30日左右,之后病毒病有所發展,發病率上升,病情指數有所增加,6月5日-6月20日病情發展迅速,到6月25日左右,病情發展到一個小高峰,之后雨水較多,病情基本穩定,7月5日以后,病毒病又逐漸加重,病情指數繼續上升,但2013年雨水調勻, 植株健壯,進入7月以后病情穩定,沒有繼續加重。總體來說,2011-2014年病毒病發生較輕,發病率低,病情指數低,病情指數逐年增高,但增加不明顯(圖1)。
2.3 賓川烤煙赤星病發生特點
根據圖2可知,賓川縣赤星病初發期是在6月25日-7月5日間(2012年發生偏早),之后病情發展迅速,病情指數上升,7月10日-7月15日由于受陰雨天氣影響,病情發展放緩,7月20日后病情發展迅速,發病率上升,病情指數增加。到7月30日左右,赤星病發展進入最高峰,之后隨著采烤進度的加快,病害發生迅速下降,病情指數下降,2012年病情發生較為特殊,病情發生趨勢較其他年相對緩慢,高峰期稍遲。雖然2011年發病率較高,但病情指數小于5,賓川赤星病總體上發生較輕。
對賓川縣2011-2014年分生孢子動態田間空中孢子動態觀測可知,一般在第5~10次觀測發現空中有赤星病分生孢子(即6月10日-6月19日之間),即發現分生孢子后半個月左右赤星病出發,空中分生孢子數量沒有規律,與天氣有一定關系,雨后空中分生孢子數量驟減,連續晴天分生孢子數量急劇上升,與雨后空氣濕度增加,氣候條件有利于赤星病孢子萌發與傳播有關[4]。在第39次觀測后分生孢子數量減低,沒有上升趨勢,總體上2011年、2012年監測到的孢子數量比2013年、2014年多,但在赤星病發生情況上并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2.4 賓川烤煙黑脛病發生特點
根據圖4可知,煙草黑脛病在賓川一般是6月下旬-7月上旬開始發生,7月上旬病情指數上升,7月中下旬進入高峰期,之后會繼續上升,進入8月后地上部分死亡及氣候條件的變化,病情基本穩定,2012年系統觀測圃內沒有發生黑脛病。2013年、2014年黑脛病病情指數高的原因可能與栽培方式改變有關。
2.5 賓川烤煙炭疽病發生特點
由圖5可知,炭疽病一般從5月下旬開始發生(5月20日-5月30日),6月30日-7月10日進入高峰,病情指數上升,隨著后期煙葉采烤的開始逐漸回落,一般下部煙葉采烤結束,炭疽病發生率及病情指數逐漸下降。
2.6 賓川烤煙蚜蟲發生特點
黃皿誘蚜從4月1日開始就發現有見到蚜蟲,從圖6得知,煙蚜的遷飛呈兩個高峰期,一個是4月中旬,另一個是在6月上旬,2011-2014年大高峰期煙蚜遷飛數量在18~36頭,小高峰期煙蚜遷飛數量1~13頭,4月開始,隨著小春作物收割,食物來源的惡化,4月中旬形成蚜蟲遷飛高峰,進入6月后,隨著氣溫上升,外界實務來源的變化,大量蚜蟲開始遷入煙田。
從蚜蟲發生時間及發生量來看,2011-2014年蚜蟲一般進入6月中旬以后開始發生,隨后蚜蟲的數量不斷上升,尤其在烤煙現蕾后蟲口數量上升快,比如2013年7月10日-7月15日,蚜蟲的數量從5.34 頭/百株上升到104.9 頭/百株(圖7)。
3 討論
四年來,賓川煙區的病蟲害發生較輕,為害煙田的主要病蟲害有炭疽病、赤星病、白粉病、黑脛病、野火病、普通花葉病、叢頂病、小地老虎、煙蚜、煙青蟲、棉鈴蟲、金龜子等。通過對病毒病、赤星病、炭疽病、黑脛病、煙蚜的系統調查發現“四病一蟲”的初發期及發生規律。
結合“四病一蟲”發生規律,可制訂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最佳時機進行病蟲害防治。如病毒病可在5月30日左右開始防治,赤星病在監測到分生孢子時就可開展化學防治,在雨天過后及時進行防治;黑脛病要提前做好防治,在5月底就可開始防治;炭疽病要在移栽后20 d及時防治[3]。
煙草病蟲害預測預報是煙草病蟲害防治的基礎,通過田間監測系統可為防治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但目前賓川縣對病蟲害監測種類不夠全面,還沒有完全摸清病蟲害發生規律。因此,建議在下一步完善系統監測及普查;同時,加強監測時段內天氣情況參數精準記錄,建立預測預報模型,準確做出短期預報,及時指導煙農在最佳施藥時期內正確施藥,達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賢朝,王彥亭,王智法.中國煙草病害[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王剛.我國煙草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進展與展望[J].中國煙草科學,2004,25(1).
[3]方宇澄.中國煙草病蟲害彩色圖志[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4]張萬良,翟爭光,謝楊軍,等.2011.煙草赤星病研究進展[J].北京農業,2011,23(1).
(責任編輯:趙中正)
摘 要 煙草病蟲害是影響賓川縣煙葉產量、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基于此,對賓川縣2011年~2014年煙草病蟲害進行普查及系統調查,淺析了賓川縣煙草病毒病、赤星病、黑脛病、炭疽病、煙蚜發生特點,為賓川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病蟲害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煙草病蟲害;調查;發生特點;云南省賓川縣
中圖分類號:S435.7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0-3
賓川縣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海東部、金沙江南岸。地處100°17′~100°55′E,25°33′~26°12′N,屬中亞熱帶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境內平均氣溫17.9 ℃,常年降雨量550~700 mm,日照時數2 620.3 h,光照充足,熱量充沛,是大理州優質煙葉產區之一,但煙草病蟲害發生普遍,是優質煙葉生產的重要制約因子。隨著煙草工業對煙葉品質要求的提高以及氣候變化、作物布局和栽培方式的改變,我國煙草病蟲害發生呈上升趨勢。目前,已查明侵染性病害已有62種之多[1-2],并且在不斷增加,造成的為害日益嚴重,病蟲害預測預報可有效提高烤煙病蟲害防治水平,有效指導科學化使用農藥,建立健全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是病蟲害綜合治理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為此,對賓川縣煙草病蟲害進行了調查,以期為賓川煙草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四病一蟲”,即病毒病(花葉病、叢頂病)、赤星病、黑脛病、炭疽病、煙蚜,棉鈴蟲。
1.2 調查時間及地點
調查時間為2011-2014年烤煙移栽10 d后至采烤結束,普查每10 d調查一次,系統調查每5 d調查一次至采烤開始,黃皿誘蚜從4月1日開始調查每天記錄,赤星病空中孢子監測6月1日起開始調查,隔2 d調查一次。普查地點在賓川縣各鄉鎮各主種煙片區,系統調查觀測圃建立在賓川平川鎮底么村委會坡北村,監測圃占地0.1 hm?。
1.3 調查方法
普查:在賓川縣種煙的6各鄉鎮選擇連片面積較大(3.3 hm?以上)的植煙田塊3~5片進行普查,每片采取5點取樣、每點定點50株,每片調查250株。系統調查:將監測圃劃分為3塊,分別調查細菌類病害、真菌類病害、病毒病類病害和蟲害,具體調查方法參照煙草害蟲預測預報調查規程(YC/T340)、煙草病害預測預報調查規程(YC/T341)。
1.4 分級方法
參照煙草病蟲蟲害分級調查方法(YC/T39)。
2 結果與分析
2.1 賓川烤煙病蟲害主要種類
根據參考文獻(方宇澄,1992),結合對烤煙病蟲害普查,對煙草病蟲害癥狀辨識更加準確,通過2011-2014年連續4年調查,初步掌握賓川烤煙病蟲害的種類。由表1可知,2011-2014年調查發現8種病害,炭疽病、赤星病、白粉病、黑脛病、野火病、普通花葉病、叢頂病發生較普遍,每年都有發生。由表2可知2011-2014年害蟲發生種類多,常發生的有小地老虎、煙蚜、煙青蟲、棉鈴蟲4種害蟲,金針蟲、煙蛀莖蛾、斜紋夜蛾、金龜子時有發生。
2.2 賓川烤煙病毒病發生特點
病毒病初發期是在5月30日左右,之后病毒病有所發展,發病率上升,病情指數有所增加,6月5日-6月20日病情發展迅速,到6月25日左右,病情發展到一個小高峰,之后雨水較多,病情基本穩定,7月5日以后,病毒病又逐漸加重,病情指數繼續上升,但2013年雨水調勻, 植株健壯,進入7月以后病情穩定,沒有繼續加重。總體來說,2011-2014年病毒病發生較輕,發病率低,病情指數低,病情指數逐年增高,但增加不明顯(圖1)。
2.3 賓川烤煙赤星病發生特點
根據圖2可知,賓川縣赤星病初發期是在6月25日-7月5日間(2012年發生偏早),之后病情發展迅速,病情指數上升,7月10日-7月15日由于受陰雨天氣影響,病情發展放緩,7月20日后病情發展迅速,發病率上升,病情指數增加。到7月30日左右,赤星病發展進入最高峰,之后隨著采烤進度的加快,病害發生迅速下降,病情指數下降,2012年病情發生較為特殊,病情發生趨勢較其他年相對緩慢,高峰期稍遲。雖然2011年發病率較高,但病情指數小于5,賓川赤星病總體上發生較輕。
對賓川縣2011-2014年分生孢子動態田間空中孢子動態觀測可知,一般在第5~10次觀測發現空中有赤星病分生孢子(即6月10日-6月19日之間),即發現分生孢子后半個月左右赤星病出發,空中分生孢子數量沒有規律,與天氣有一定關系,雨后空中分生孢子數量驟減,連續晴天分生孢子數量急劇上升,與雨后空氣濕度增加,氣候條件有利于赤星病孢子萌發與傳播有關[4]。在第39次觀測后分生孢子數量減低,沒有上升趨勢,總體上2011年、2012年監測到的孢子數量比2013年、2014年多,但在赤星病發生情況上并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2.4 賓川烤煙黑脛病發生特點
根據圖4可知,煙草黑脛病在賓川一般是6月下旬-7月上旬開始發生,7月上旬病情指數上升,7月中下旬進入高峰期,之后會繼續上升,進入8月后地上部分死亡及氣候條件的變化,病情基本穩定,2012年系統觀測圃內沒有發生黑脛病。2013年、2014年黑脛病病情指數高的原因可能與栽培方式改變有關。
2.5 賓川烤煙炭疽病發生特點
由圖5可知,炭疽病一般從5月下旬開始發生(5月20日-5月30日),6月30日-7月10日進入高峰,病情指數上升,隨著后期煙葉采烤的開始逐漸回落,一般下部煙葉采烤結束,炭疽病發生率及病情指數逐漸下降。
2.6 賓川烤煙蚜蟲發生特點
黃皿誘蚜從4月1日開始就發現有見到蚜蟲,從圖6得知,煙蚜的遷飛呈兩個高峰期,一個是4月中旬,另一個是在6月上旬,2011-2014年大高峰期煙蚜遷飛數量在18~36頭,小高峰期煙蚜遷飛數量1~13頭,4月開始,隨著小春作物收割,食物來源的惡化,4月中旬形成蚜蟲遷飛高峰,進入6月后,隨著氣溫上升,外界實務來源的變化,大量蚜蟲開始遷入煙田。
從蚜蟲發生時間及發生量來看,2011-2014年蚜蟲一般進入6月中旬以后開始發生,隨后蚜蟲的數量不斷上升,尤其在烤煙現蕾后蟲口數量上升快,比如2013年7月10日-7月15日,蚜蟲的數量從5.34 頭/百株上升到104.9 頭/百株(圖7)。
3 討論
四年來,賓川煙區的病蟲害發生較輕,為害煙田的主要病蟲害有炭疽病、赤星病、白粉病、黑脛病、野火病、普通花葉病、叢頂病、小地老虎、煙蚜、煙青蟲、棉鈴蟲、金龜子等。通過對病毒病、赤星病、炭疽病、黑脛病、煙蚜的系統調查發現“四病一蟲”的初發期及發生規律。
結合“四病一蟲”發生規律,可制訂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最佳時機進行病蟲害防治。如病毒病可在5月30日左右開始防治,赤星病在監測到分生孢子時就可開展化學防治,在雨天過后及時進行防治;黑脛病要提前做好防治,在5月底就可開始防治;炭疽病要在移栽后20 d及時防治[3]。
煙草病蟲害預測預報是煙草病蟲害防治的基礎,通過田間監測系統可為防治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但目前賓川縣對病蟲害監測種類不夠全面,還沒有完全摸清病蟲害發生規律。因此,建議在下一步完善系統監測及普查;同時,加強監測時段內天氣情況參數精準記錄,建立預測預報模型,準確做出短期預報,及時指導煙農在最佳施藥時期內正確施藥,達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賢朝,王彥亭,王智法.中國煙草病害[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王剛.我國煙草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進展與展望[J].中國煙草科學,2004,25(1).
[3]方宇澄.中國煙草病蟲害彩色圖志[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4]張萬良,翟爭光,謝楊軍,等.2011.煙草赤星病研究進展[J].北京農業,2011,23(1).
(責任編輯:趙中正)
摘 要 煙草病蟲害是影響賓川縣煙葉產量、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基于此,對賓川縣2011年~2014年煙草病蟲害進行普查及系統調查,淺析了賓川縣煙草病毒病、赤星病、黑脛病、炭疽病、煙蚜發生特點,為賓川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病蟲害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煙草病蟲害;調查;發生特點;云南省賓川縣
中圖分類號:S435.7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0-3
賓川縣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海東部、金沙江南岸。地處100°17′~100°55′E,25°33′~26°12′N,屬中亞熱帶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境內平均氣溫17.9 ℃,常年降雨量550~700 mm,日照時數2 620.3 h,光照充足,熱量充沛,是大理州優質煙葉產區之一,但煙草病蟲害發生普遍,是優質煙葉生產的重要制約因子。隨著煙草工業對煙葉品質要求的提高以及氣候變化、作物布局和栽培方式的改變,我國煙草病蟲害發生呈上升趨勢。目前,已查明侵染性病害已有62種之多[1-2],并且在不斷增加,造成的為害日益嚴重,病蟲害預測預報可有效提高烤煙病蟲害防治水平,有效指導科學化使用農藥,建立健全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是病蟲害綜合治理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為此,對賓川縣煙草病蟲害進行了調查,以期為賓川煙草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四病一蟲”,即病毒病(花葉病、叢頂病)、赤星病、黑脛病、炭疽病、煙蚜,棉鈴蟲。
1.2 調查時間及地點
調查時間為2011-2014年烤煙移栽10 d后至采烤結束,普查每10 d調查一次,系統調查每5 d調查一次至采烤開始,黃皿誘蚜從4月1日開始調查每天記錄,赤星病空中孢子監測6月1日起開始調查,隔2 d調查一次。普查地點在賓川縣各鄉鎮各主種煙片區,系統調查觀測圃建立在賓川平川鎮底么村委會坡北村,監測圃占地0.1 hm?。
1.3 調查方法
普查:在賓川縣種煙的6各鄉鎮選擇連片面積較大(3.3 hm?以上)的植煙田塊3~5片進行普查,每片采取5點取樣、每點定點50株,每片調查250株。系統調查:將監測圃劃分為3塊,分別調查細菌類病害、真菌類病害、病毒病類病害和蟲害,具體調查方法參照煙草害蟲預測預報調查規程(YC/T340)、煙草病害預測預報調查規程(YC/T341)。
1.4 分級方法
參照煙草病蟲蟲害分級調查方法(YC/T39)。
2 結果與分析
2.1 賓川烤煙病蟲害主要種類
根據參考文獻(方宇澄,1992),結合對烤煙病蟲害普查,對煙草病蟲害癥狀辨識更加準確,通過2011-2014年連續4年調查,初步掌握賓川烤煙病蟲害的種類。由表1可知,2011-2014年調查發現8種病害,炭疽病、赤星病、白粉病、黑脛病、野火病、普通花葉病、叢頂病發生較普遍,每年都有發生。由表2可知2011-2014年害蟲發生種類多,常發生的有小地老虎、煙蚜、煙青蟲、棉鈴蟲4種害蟲,金針蟲、煙蛀莖蛾、斜紋夜蛾、金龜子時有發生。
2.2 賓川烤煙病毒病發生特點
病毒病初發期是在5月30日左右,之后病毒病有所發展,發病率上升,病情指數有所增加,6月5日-6月20日病情發展迅速,到6月25日左右,病情發展到一個小高峰,之后雨水較多,病情基本穩定,7月5日以后,病毒病又逐漸加重,病情指數繼續上升,但2013年雨水調勻, 植株健壯,進入7月以后病情穩定,沒有繼續加重。總體來說,2011-2014年病毒病發生較輕,發病率低,病情指數低,病情指數逐年增高,但增加不明顯(圖1)。
2.3 賓川烤煙赤星病發生特點
根據圖2可知,賓川縣赤星病初發期是在6月25日-7月5日間(2012年發生偏早),之后病情發展迅速,病情指數上升,7月10日-7月15日由于受陰雨天氣影響,病情發展放緩,7月20日后病情發展迅速,發病率上升,病情指數增加。到7月30日左右,赤星病發展進入最高峰,之后隨著采烤進度的加快,病害發生迅速下降,病情指數下降,2012年病情發生較為特殊,病情發生趨勢較其他年相對緩慢,高峰期稍遲。雖然2011年發病率較高,但病情指數小于5,賓川赤星病總體上發生較輕。
對賓川縣2011-2014年分生孢子動態田間空中孢子動態觀測可知,一般在第5~10次觀測發現空中有赤星病分生孢子(即6月10日-6月19日之間),即發現分生孢子后半個月左右赤星病出發,空中分生孢子數量沒有規律,與天氣有一定關系,雨后空中分生孢子數量驟減,連續晴天分生孢子數量急劇上升,與雨后空氣濕度增加,氣候條件有利于赤星病孢子萌發與傳播有關[4]。在第39次觀測后分生孢子數量減低,沒有上升趨勢,總體上2011年、2012年監測到的孢子數量比2013年、2014年多,但在赤星病發生情況上并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2.4 賓川烤煙黑脛病發生特點
根據圖4可知,煙草黑脛病在賓川一般是6月下旬-7月上旬開始發生,7月上旬病情指數上升,7月中下旬進入高峰期,之后會繼續上升,進入8月后地上部分死亡及氣候條件的變化,病情基本穩定,2012年系統觀測圃內沒有發生黑脛病。2013年、2014年黑脛病病情指數高的原因可能與栽培方式改變有關。
2.5 賓川烤煙炭疽病發生特點
由圖5可知,炭疽病一般從5月下旬開始發生(5月20日-5月30日),6月30日-7月10日進入高峰,病情指數上升,隨著后期煙葉采烤的開始逐漸回落,一般下部煙葉采烤結束,炭疽病發生率及病情指數逐漸下降。
2.6 賓川烤煙蚜蟲發生特點
黃皿誘蚜從4月1日開始就發現有見到蚜蟲,從圖6得知,煙蚜的遷飛呈兩個高峰期,一個是4月中旬,另一個是在6月上旬,2011-2014年大高峰期煙蚜遷飛數量在18~36頭,小高峰期煙蚜遷飛數量1~13頭,4月開始,隨著小春作物收割,食物來源的惡化,4月中旬形成蚜蟲遷飛高峰,進入6月后,隨著氣溫上升,外界實務來源的變化,大量蚜蟲開始遷入煙田。
從蚜蟲發生時間及發生量來看,2011-2014年蚜蟲一般進入6月中旬以后開始發生,隨后蚜蟲的數量不斷上升,尤其在烤煙現蕾后蟲口數量上升快,比如2013年7月10日-7月15日,蚜蟲的數量從5.34 頭/百株上升到104.9 頭/百株(圖7)。
3 討論
四年來,賓川煙區的病蟲害發生較輕,為害煙田的主要病蟲害有炭疽病、赤星病、白粉病、黑脛病、野火病、普通花葉病、叢頂病、小地老虎、煙蚜、煙青蟲、棉鈴蟲、金龜子等。通過對病毒病、赤星病、炭疽病、黑脛病、煙蚜的系統調查發現“四病一蟲”的初發期及發生規律。
結合“四病一蟲”發生規律,可制訂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最佳時機進行病蟲害防治。如病毒病可在5月30日左右開始防治,赤星病在監測到分生孢子時就可開展化學防治,在雨天過后及時進行防治;黑脛病要提前做好防治,在5月底就可開始防治;炭疽病要在移栽后20 d及時防治[3]。
煙草病蟲害預測預報是煙草病蟲害防治的基礎,通過田間監測系統可為防治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但目前賓川縣對病蟲害監測種類不夠全面,還沒有完全摸清病蟲害發生規律。因此,建議在下一步完善系統監測及普查;同時,加強監測時段內天氣情況參數精準記錄,建立預測預報模型,準確做出短期預報,及時指導煙農在最佳施藥時期內正確施藥,達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賢朝,王彥亭,王智法.中國煙草病害[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王剛.我國煙草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進展與展望[J].中國煙草科學,2004,25(1).
[3]方宇澄.中國煙草病蟲害彩色圖志[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4]張萬良,翟爭光,謝楊軍,等.2011.煙草赤星病研究進展[J].北京農業,2011,23(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