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育文
教育事業關乎中華民族的未來,承載千家萬戶的期待。唯有教育興才有百業興,而唯有合力興教才有教育興。公白鎮教育事業趁著創建教育強鎮的東風,精心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待遇,整合教育資源,改善學校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全力振興教育。
一、與時俱進,轉變教育觀念
公白鎮地處偏僻,資源匱乏,經濟落后。近幾年,鎮黨委政府在狠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讓“投資教育事業就是投資未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深入人心,把教育作為公白科學發展的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增長點。這幾年我鎮在升實驗中學、重點高中的排名都居全縣前列,在縣、市的知名度也日益上升,不斷有兄弟學校慕名前來學習交流,公白這個默默無聞的小鎮,因為教育逐漸被人們熟知。教育已然成為公白鎮的“品牌”。
二、提高地位,激發教師積極性
穩定教師隊伍是優先發展教育的頭等大事。我鎮制定出臺了各項管理規定和教師考核措施,實施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做到獎懲分明,對優秀教師進行大張旗鼓地表彰獎勵,注重培養和使用優秀年輕教師,鼓勵年輕教師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參加繼續教育和業務進修,從而提高教學能力。2011年9月10日我鎮在鎮政府會議室隆重舉行2011年教師節暨公白鎮教師表彰大會,一位老教師激動的說,這是從教以來他過的最激動、最感動的一個教師節。領導的重視,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每一位公白教師的心房。
三、科學規劃,整合教育資源
我鎮原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寄宿制不完全小學)、村小8所,全部村小不足百人,50人以下的有4所。師資力量薄弱且分散,教學資源不集中,辦學效益低下。為改變教育現狀,我鎮整合了教育資源,把原公白中學和中心小學調整合并為公白學校,按九年一貫制規范化學校標準建設,共享綜合樓、食堂和運動場。依照堅持以人為本、為民便民、就近入學原則,保留8所村小,完成1-3年級教育教學任務。將全鎮4-6年級學生集中到公白學校小學部就讀。公白學校小學部1-3年級面向街鎮、東聯山遼胡屋、塘角老街下塘角招生,辦成完全小學。這樣解決了師資薄弱、資源閑置、效益低下等難題,讓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
四、集民之力,改善學校條件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發展,現有的硬件設施已不能滿足教育教學要求。為了適應教育的發展,我鎮在經濟狀況困難情況下仍投入資金進行校園硬件建設,同時,還想方設法爭取上級和社會資金。2001年爭取深圳大計公司捐助資金40萬元建成中心小學大計教學樓。2008年,公白中學爭取上級資金50萬元,籌建起1幢雙間四層教室。爭取上海“真愛夢想”慈善基金會捐助10萬元裝修了1間夢想課室。中心小學爭取調整布局資金100萬元建成綜合樓1幢。2012年為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發動廣大鄉賢、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土,共籌集資金(含捐物)260多萬元。爭取華美教育慈善基金會資金支持70萬元建成華美教學樓。2013年為了建設規范化學校,爭取上級資金1600余萬元建成學生宿舍樓2幢、教工宿舍樓1幢、教學樓1幢、綜合樓1幢、學生食堂一幢、規范化運動場一個。另外,“好人好事”“尚尊家人”“優家薈”等公益機構的加入,助推了我鎮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據統計,近年來公白鎮累計投入資金2695萬元,改變了全鎮教育的落后面貌,辦學水平有了質的飛躍。農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
五、實施改革,推進素質教育
“科研興教”是全鎮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目標。幾年來,在上級黨政的關懷、全體公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堅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大力實施新課程改革,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深化課堂改革,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教育事業處處開花,社會聲譽日益提高。2011年公白中學合唱隊在市首屆合唱比賽中獲三等獎,是獲獎學校中唯一一所鄉鎮中學。2012年獲縣十一屆中小學田徑運動會初中組團體第三名,取得歷史性突破。2013年縣“地稅杯”小學數學組競賽中有兩位同學分獲全縣1、2名。2013年中考名列全縣第四名、小升初名列鄉鎮第一。2014年曾月圩獲得縣“地稅杯”初中英語組知識競賽一等獎,這在鄉鎮中學實屬罕見。點點滴滴匯聚成澎湃的河流,豐碩的教育教學成果彰顯出了公白在推行素質教育的優勢和特色。
一片丹心育桃李,我們堅信公白鎮的教育事業,隨著時代改革的腳步,全鎮人民再接再厲,一定會創造出教育事業更加輝煌的明天!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