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綺芳
德育課教學要適應變化的時代、順應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讓德育課教學模式回歸實際、回歸生活、回歸學生應該是恒久不變的主題。為此,我們目前以行動研究法開展初步的嘗試,對德育教材的相關知識進行重新整合,以所有合適學生教育的、以人的職業發展脈絡所需要知識和能力為基礎,并對各種資源整合后融入到教學中去,進行德育教材的課程化、校本化的開發,以此解決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生活性和實效性問題。目前這一嘗試對激發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培養合作精神和職業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以實踐專家訪談為起點,探究人的職業生涯必備的做人基本規范
為了更好地研究人所需要的基本職業禮儀和行為習慣,我們以實踐專家訪談會(EXWOWO)的方式進行確定,并作為課程內容構架的實證基礎。會議上,我們請來了資深的教育專家、企業工程師、企業人力資源經理、優秀畢業生代表等召開會議,在主持人語言的啟發下,以頭腦風暴法讓與會者分享各種有代表性的交往經歷和從中獲得的人生經驗,以此探究人生發展過程尤其是職業生涯中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習慣、職業禮儀等職業素養和能力。
二、以項目為單元基礎,模擬學生熟悉的真實生活與職業情境
將德育統編教材中以單元為基礎呈現知識的方式,改變為以一個個項目和小任務的方式呈現教育情境,模擬生活與工作情境下的德育環境。以第一單元《習禮儀、講文明》為例,我們以“生活中的禮儀”和“職業中的禮儀“為項目,以尊老、宿舍、鄰里、訪友、迎賓、接電話、握手、儀容儀表、著裝等一個個生活和職業情境構建小任務,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下了解禮儀與文明的意義,學會在這些情境中待人接物的基本規范。
三、以學生校內外活動資源為內容,拓寬課堂空間,多元視角構建德育課校本課程
我校已經連續參與了九屆的南海神廟祭海儀式,一體化教學中的晨會教學、企業文化等等都已經納入了我們德育課校本教材里。為了進一步開展禮儀教育,我們還構建了以校園生活為素材的健美操德育課程,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文化當中去,把德育課題帶到運動場上去。這樣的德育活動課程,既為學生一生所需要的基本身體素質和良好氣質的養成提供了土壤,也是一種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發現美、享受美、創造美的生活化、校本化的和諧德育。可以說,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材中要求懂得“展示風度翩翩的形體姿態”的知識教育,在我們這一生活化、校本化德育課程的實施中得到最大體現,基本實現了“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有效德育在這里得到初步實現。
四、構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培養職業合作習慣與意識
教學過程中,我們認為德育課堂需要構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構建既有現實的需要,也有實踐的依據。從真實職業工作環境看,現代化的大生產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一個復雜的工作任務。從實踐上看,在中職學校德育課堂上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在實施上,我們在接手新生的第一堂課,就以不同的方式將全班學生隨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不多于7人。隨機分布是為了讓不同性格、興趣、能力的學生互相融入,每組限制人數是為防止個別學生習慣性濫竽充數。盡管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也有可能陷入“自由化、形式化和依賴性”的泥潭,但實踐證明,它在創造平等參與機會、培養團隊精神和養成與他人互助合作的工作品質上具有的優勢,是遠遠超過其不利因素。
五、改革評價方式,激發參與意識,學會感悟人生
實施科學、合適的評價是教學有效性實現的關鍵一步,它的成敗關系到學生學習行為的發展與持續。為此,在評價方式上,既要注重平等性、開放性原則,也要以學生學習興趣為激發點創設評價方式。為了進一步激勵課堂的學習行為,相關教育理論認為,“合理需要的尊重與滿足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礎和原動力”。所以,在德育課要實現“合理需要的尊重和滿足”,除了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一定的評價方式獲得自身的尊重與滿足外,更重要的是讓他懂得將來入職后需要面對怎么樣的環境,以此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價值觀教育在“無痕”中進行。例如以撲克牌數字作為分數,每次課堂活動后讓學生隨機抽取撲克牌作為小組分數,抽取的撲克牌既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也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欲望與參與動機,團隊意識明顯增強,也讓學生明白了人生機遇、勤奮努力與運氣是如影隨形的哲學道理。“牌如人生”,這其實也是一種教育,它在引導學生學會淡定面對生活的種種機遇與困境挑戰上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