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質疑精神,就是能夠獨立思考,不輕信權威、不迷信經典、不盲從大眾,在學習和工作中多動腦筋,善于提出有突破性的問題的精神。
一、營造民主氛圍,鼓勵學生敢于質疑
1. 實現師生關系的民主
教育家保羅﹒弗雷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里指出“沒有了平等,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中心,以權威為結論。新課程倡導平等,平等意味著不存在絕對的權威和對真理的獨占,師生雙方都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和機會。因為只有在民主的、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里,學生才可能獨立地發表見解、自由地想象和創造。
有教師按教學預設在進行“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教學時,要求學生思考、討論黑格爾的名言“割下來的手不再是人手”所蘊含的哲理。忽然,有位男生大聲說:“黑格爾說得不對。現代醫療技術可以把割下的手植活到人體上,那人手還是人手啊。”正在討論的同學頓時都靜下來。對此,教師沒有惱火,而是隨即改變原先的教學預設:“你說得有道理,那是不是黑格爾說錯了?請大家討論。”在同學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整合、總結后形成比較一致的認識:相對黑格爾的所處的時代,黑格爾說得沒錯;但相對如今先進的醫療水平,黑格爾這句話確有不妥之處。在此基礎上,教師接著加以延伸:“這說明了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我們班有同學敢于質疑名人的觀點,令人高興。” 在這一課例中,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傾聽者和合作者,使得教學成為師生間平等相處、互相協作、共同探究的過程,使學生敢于質疑問難。
2. 實現思想上的民主
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教材上有幅漫畫“小林的服裝總是怪怪的”,此漫畫旨在說明求異消費心理是不健康的。有學生對此提出質疑:“對求異消費心理要辯證地分析,如果小林在節假日外出游玩,穿這身新潮的衣服是合適的,無可非議;如果小林在學校上課,穿這身衣服就不合適了。小林購買的這身服裝如果符合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未嘗不可;小林購買這身衣服如果超出了自己家庭的經濟條件,就另當別論。因此求異心理要保持,創新精神要發揚,求異消費要辯證分析。”如果教師沒有思想學問的民主,不敢于讓學生質疑權威、質疑書本,簡單否定求異思維,無疑會扼殺學生的創新。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教師自己要不唯書、只唯實,同時,教師要勇于接受學生的質疑,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質疑空間。
二、創情景巧設疑,引導學生善于質疑
1. 巧設疑問,教會學生于“有疑處質疑”
在學習“價格變動因素”時,教師提問:“夏季來臨,人們需要購買空調,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避開哪幾個月才能獲得價格優惠?”學生普遍回答:“天氣最熱的7月份,還有最冷的1月份。”教師沒有回答,點了一下鼠標,屏幕上開始動態顯示某商場全年空調價格變動的曲線,當一年中空調的最高峰定格在12月和6月時,教室里開始出現小聲議論的聲音。教師問:“誰來解釋這個現象?”教室里的聲音頓時大了起來。
空調價格的變化為什么與氣溫變化不一致?價格高峰怎么會與氣溫高峰錯位?當學生的感覺與現實不一致時,一方面會努力整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著對這一現象作出解釋,另一方面會激發其學習動機,主動學習、探究。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為出發點,利用情境沖突,通過巧設疑問,調動學生參與熱情,教會學生于“有疑處質疑”,使學生在突破認知瓶頸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不斷提升思維的創造性。
2. 善于點撥,指引學生“無疑處生疑”
在學習“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時,教師提問:“村民民主選舉村委會成員是公民在行使選舉權嗎?”《政治生活》教材對選舉權的定義是:選舉權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選舉各級人大代表的權利。根據教材的定義判斷,顯然不是。學生自然會思考:“既然不是行使選舉權,那么是行使什么權利呢?”教師此時可以鼓勵學生質疑:“教材對選舉權的界定是否需要商榷呢?”在引導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出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分為廣義和狹義,而我們教材上講的是狹義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教師再點撥:“那我們可以怎么定義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呢?”學生討論后可以得出:選舉權、被選舉權公民依法享有選舉和被選舉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黨代表、國家公職人員以及村(居)委會成員等的權利。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如果教師不善于點撥,顯然學生是難以做到的對于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定義全面認識。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教師要善于點撥,引導學生“無疑處生疑”,使學生在加深對教材理解的同時,創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見解,享受質疑的成功。而能在“無疑處生疑”,并運用獨特而新穎的辦法給予解釋,正是創新型學生的典型特質。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