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冰玉
摘 要 四川省會東縣一年四季均會發生干旱災害,主要為春旱、夏旱和冬旱,2009-2014年,會東縣連續6 a遭受干旱影響,干旱災害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危害程度大。基于此,針對此次連續6a的干旱災害進行分析探討,并從地形、異常氣候、毀林開荒、生態環境惡化等方面分析了干旱發生原因,提出干旱災害防御措施。
關鍵詞 干旱;影響;成因;防御對策;四川省會東縣
中圖分類號:S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3
我國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別明顯,降水時空分布不均,致使各地干旱和雨澇災害發生比較頻繁,其中干旱災害是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的自然災害之一,每年發生和成災面積廣、危害大,其多年平均影響要大于其他自然災害的影響。據1949-2007年氣候資料統計表明,近59 a中我國年平均干旱受災面積21 878 400 hm?,占全國受災總面積的56.6%, 因干旱災害受災面積約占自然災害總受災面積的比率超過50%的有38年,高達65.5%[1]。因此,加強干旱災害特征分析及災害危害防御極為重要,必須充分掌握干旱發生特征及其引發災害的規律,確保水資源安全為農業安全生產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會東縣是位于四川省涼山州南部的山區農業縣,地處橫斷山脈南部褶皺中山切割地帶,地形復雜,高差懸殊,最高海拔在中南部的緊風口營盤,達3 331 m,最低海拔在東北角的莫家溝與金沙江匯水處,僅640 m,境內地勢中部高、西部緩展,北部綿延,東南陡峭,以山地為主,占總面積的90.9%。會東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但四季不分明,冬暖無嚴寒,夏短無酷暑,晝夜溫差大,雨量集中,蒸發旺盛,干濕季分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1 058 mm,多出現在氣溫較高的6-9月夏秋季,冬春少雨。干旱是會東縣常見的氣象災害之一,干旱帶來的危害嚴重,既影響基本生存,又制約著未來的長遠發展。如何加強干旱災害防御,降低干旱災害損失是會東縣當前面臨的一大嚴峻形勢。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依據四川省干旱地方標準DB51/T581-2007[2]:3-4月連續30 d降水總量少于20 mm為春旱;5-6月連續20 d降水總量少于30 mm為夏旱;7-8月連續20 d降水總量少于35 mm為伏旱。干旱分級方法按照旱期連續天氣分為:<40 d為一般春旱,≥40 d為嚴重春旱;<30 d為一般夏旱,≥30 d為嚴重夏旱;<30 d為一般伏旱,日數為30~44 d為嚴重伏旱,≥40 d為特大伏旱。一般情況下的統計天數為:春旱30 d、夏旱20 d、伏旱20 d,若干旱開始時間的前3 d內出現日降水量≥10.0(25.0)mm時,不統計為干旱時段。選取會東縣2009-2014年氣候觀測資料,對連續6 a出現的干旱災害進行分析,探討干旱造成的影響,并提出干旱災害應對措施。
2 會東縣干旱特征及影響
會東縣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干旱災害,主要為春旱、夏旱和秋旱。2009-2014年會東縣連續6 a遭受干旱影響,干旱災害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危害程度大,干旱年份較常年降水量偏少50%以上,水庫水塘蓄水僅為常年蓄水量的20%~77%。自2009年8月開始,會東縣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偏少,個別地方無有效降水,2009年10月18日-2010年3月20日共154 d內降雨量僅有8.6 mm,較上一年同期降雨量(178.5 mm)偏少95%,尤其是金沙江沿線由于地處干熱河谷地帶,年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旱情嚴重,旱情持續近8個月,其中出現20 d的夏旱,截至2010年3月中旬會東縣9區1鎮,53個鄉鎮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16 666.7 hm?,絕收5 333 hm?,其中糧食作物受災11 580 hm?,絕收4 963.3 hm?,經濟作物4 260 hm?,絕收640 hm?,造成農業直接經濟損失9 221萬元,人畜飲水困難涉及28個鄉,64個村,18.6萬人和39頭牲畜,四季特大連旱致使淌塘區鹿鶴鄉木城山村一社范圍內水源點全部枯竭,移栽的近40 hm?烤煙因無水澆灌大面積枯死。2011年涼山州全年降水量普遍較少,會東縣更是較常年偏少18%;自2011年9月-2012年2月26日,四川省會東縣龍樹鄉發生秋冬春“三季連旱”災害,降雨量較往年偏少,大部分村莊干旱超過120 d以上,旱災最嚴重的花山村和人民村干旱近150 d。據統計,期間全鄉32座水庫較往年同期蓄水減少50%以上,嚴重旱情已造成全鄉1 006戶4 116人受災,3 520人和1 562頭(只)大牲畜飲水困難,小春成災面積達349 hm?,小春絕收面積達280.7 hm?,其中豌豆絕收122 hm?,蠶豆絕收61.3 hm?,小麥絕收56 hm?,油菜絕收14 hm?,直接農業經濟損失預計達430多萬元,另有56個水源點干枯和114個塘庫、1 038口水窖干涸。此次旱情是龍樹鄉近50 a受災面積最廣、受災程度最深的一次,且災情出現持續和蔓延現象,抗旱救災、保春耕和森林防火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2013年冬-2014年6月,會東縣降雨較少,較常年同期降水量偏少約70%,氣溫偏高,蒸發量大,境內水利蓄水量較常年減少20%,該縣47個鄉鎮、21.12萬人、17.2萬頭(只)牲畜受到干旱影響,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63萬hm?,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2億元,其中6.96萬人和5.3萬頭牲畜飲水受到嚴重影響。
3 干旱成因分析
3.1 地理環境因素影響
會東縣地處橫斷山脈南部褶皺中山切割地帶,受喜馬拉雅山脈運動影響,地形復雜多樣,具有康滇古陸強烈上升山地地貌特點,經過長期的海水侵、退過程,形成了境內南北展布的山川格局,以三迭紀的印支運動強烈褶皺為現今復雜構造的基礎,局部斷裂層湖盆形成參魚河、大橋河、黃坪河、淌塘河、巖壩河等現代河流和山間湖盆,南部有金沙江,境內山脈總稱為魯南山脈,系螺髻山脈南延部分,地勢中部高,東南陡峭,北部綿延,西部緩展,最高海拔在中南部緊風口營盤,海拔高度達3 331 m,東北角的莫家溝與金沙江匯水處為最低點,海拔僅為640 m;盆地由許多匯水盆地、河流階地、河谷盆地和山麓沖擊扇聯合形成,盆地間分布著低矮的平崗和丘陵。受特殊地理環境影響,地表水資源量為724.98億m?,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1 000 m?,分布幾部均衡,而且河流深切,水低坡高,水利工程設施較少,使得會東縣水資源利用率低,開發困難,灌溉保證率低于50%的耕地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88.3%[3],大部分旱地為雨養農業。遇干旱天氣抵御災害能力差,尤其是農業生產和人畜飲水等在特大干旱面前顯得極其脆弱。endprint
3.2 西南極端異常氣候影響
2009年9月-2014年6月,我國西南地區大部分地區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個別嚴重干旱地區可偏少70%~90%。據實測資料分析表明,云南、貴州時段內平均降雨量為西南地區中同期最少;同時,云南時段內平均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5 ℃以上,達到了1950年以來同期最高值。會東縣地處川、滇六縣(區)交匯處,北距成都852 km,東距昆明440 km,在氣候上與云南省更為接近,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3.0 ℃左右,這種異常的極端氣候影響是形成2009-2014年特大干旱災害的主要氣候原因[4]。
3.3 城市建設破壞植被的影響
近幾年來,會東縣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機遇、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機遇、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機遇等,一些重大工業項目、農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項目“落地開花”,招商引資企業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了基礎設施、交通、水利、礦業等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工礦企業建設占用地林地現象嚴重,即使就地或異地植樹造林,但因森林培育周期長,被毀掉的林業植被很難快速恢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局地氣候變化。
3.4 生態環境惡化的影響
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亂砍濫伐樹木、毀山開礦、毀林種植經濟作物等現象加劇,而且在國土開發項目上,農業綜合利用、水保坡改梯開發、移民安置等項目的建設占用了不等的林業荒山等,大面積植被的被破壞,土壤儲存水分能力下降,蒸發量減小,水土流失嚴重,致使生態環境惡化,氣候異常,極端氣候多發,降雨量減少,地表失去與大氣之間的水汽交換能力和自我降溫能力,地表溫度上升,氣溫高、降水少,進而引發干旱災害頻發。
4 干旱災害防御對策
會東縣是一個山區農業縣,全年種植糧食4.56萬hm?,糧食總產量24.46萬t,煙葉種植1.4萬hm?,收購煙葉54.9萬擔,全年養蠶9.18萬張,產繭3.906萬kg,新建畜牧科技示范園4個、示范戶95戶,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5.22億元,其中生豬生產發展迅速,達到國家生豬大縣標準。3-4月份春旱對小麥揚花結實及早稻播種影響較大,嚴重春旱可造成冬水田區無水插秧;5-6月的夏旱災害會嚴重影響玉米、中稻和紅苕大田栽植,不利于早稻揚花抽穗和春玉米授粉,一些丘陵坡地靠雨水養田的農田則無水插秧;7-8月伏旱可危害中稻抽穗及玉米、棉花正常生長發育,對塘庫蓄水不利。總之,會東縣春旱尤其冬春連旱對大春作物的穩產和豐產影響最大。長時間干旱可使地表水嚴重短缺,水庫蓄水不足,一些水塘基本干枯,主要河道徑流由于持續干旱基本斷流,對城鄉飲用水安全構成威脅,特別是地處半山區的農民更是深受其害,連續干旱年,災害出現疊加效應,可使小型水窖無蓄水,而且連年降水偏少和地下水的過渡抽取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近年來,會東縣干旱災害尤為頻現,持續時間長,受害面積廣,災害損失重,已成為危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問題之一,高效做好救災工作、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減輕干旱災害損失是當前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
4.1 加強災害防御組織領導
大旱之年,會東縣成立了抗旱應急工作組,由縣領導帶隊、各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分別深入各受災鄉鎮全面了解旱災情況,重點掌握群眾飲用水現狀及缺水情況,及時研究制定抗旱救災工作方案,搞好抗旱救災各項工作。
4.2 加強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工作
氣象部門應加強監測預警,切實做好異常天氣分析研判,充分利用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加強對高溫、干旱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分析,積極為上級部門提供準確、及時、有效的氣候觀測數據,努力提高預報精度,增強災害預見性;同時,及時有效傳遞災害天氣預警信息,加強高溫干旱影響評估分析,主動與各相關部門溝通和信息聯動,加強干旱對農業、水資源、能源及人體健康等方面的影響調查和災情收集,深入開展干旱現實危害和長遠影響評估分析,為政府部門決策和應對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而且還要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開展人影作業,為抗旱、農業保豐收充分挖掘空中云水資源,降低災害損失。
4.3 加強科普宣傳,做好輿論引導
針對干旱等災害頻發多發現象,氣象部門要全面、準確的宣傳報道高溫干旱天氣實況,深入、細致的做好干旱成因解讀和宣傳,答疑釋惑,引導群眾科學應對;還要加大對災害防御知識的科普宣傳,提高社會公眾防御氣象災害意識,做好氣象服務工作和防災減災成果宣傳,營造良好的防災減災社會氛圍。
4.4 加強水利工程設施建設
水利建設是農業農村發展的生命線,政府部門要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高度重視興修水利設施工作,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建設好、管理好農田水利設施。隨著會東縣旱情的逐年加重發展趨勢,2014年會東縣積極與省、州水利部門聯系,申報抗旱專項工程建設,項目擬在2014-2016年實施,總投資約1億元,擬規劃修建小(二)型水庫1座(蓄水48萬m?),主要解決紅果鄉、江西街鄉部分飲水問題和新增改善面53.3 hm?,擬在淌塘、嘎吉等鄉鎮總輸水線路112 km,籌建保障4.3萬人飲水問題的抗旱應急工程5個,擬在小壩、姜州等鄉鎮新建抗旱應急備用井22眼,實現年供水量達15.84萬m?,保障3.3萬人飲水問題。
參考文獻
[1]顧穎,劉靜楠,林錦.近60年來我國干旱災害特點和情勢分析[J].水利水電技術,2010,41(1).
[2]巫娜,羅凝誼,許勇.四川盆地干旱災害統計特征[J].氣象科技,2014,42(2).
[3]姚先榮,鐘元,劉瓊,等.對會東縣農業節水灌溉的思考[J].四川農業科技,2011(10).
[4]箭睞明,何敏.淺談會理縣連續特大干旱的誘因及對策措施[J].綠色科技,2013(7).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